APP下载

从“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看高职教改*

2020-01-18牛江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许 影 , 牛江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有: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尤其是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层面[1]32-33。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或称“职教二十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020年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这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也预示着高职教育红利期的到来。对高职院校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体包含了多种材料,每种材料都可能涉及“生产、分类、性能、选择、保存运输和实验检测”等内容,知识点繁多,各章节之间缺乏逻辑性,且实践操作性强,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而,近年出现了很多关于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一、现有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改模式

目前,关于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理实一体化”教改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改模式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实施时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化教学,将整个课程内容精简为几个常见材料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又细分为材料的检验与取样、性能的检测、合格性的判定等。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改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改模式就是把教、学、做紧密结合起来,融教、学、做为一体,老师教,学生学,再用做去验证学,学中做,做中学。在实施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构建一体化的学习环境;(2)制定一体化的课程目标;(3)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内容;(4)完善一体化的考核模式。“教学做一体化”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成果为鉴定的组织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能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2]263-264。

3.“校企合作”教改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之路,必须以“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教学改革。“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实践性强,如果有企业师傅参与教学改革,效果会更好。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企业师傅进课堂。传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教给学生实操技能。(2)学校教师进企业。采用轮岗的形式,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然后,教师回归课堂教学。(3)学校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室。实训室可分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两种。校外实践基地直接建在企业生产一线,可以是监测站、拌合站、建材公司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实操知识,也可以在校外学习生产一线的相关技能。

4.“基于工作过程”教改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教改模式是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入手,分析职业技能要求,找出相关职业或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岗位能力和知识需求来开发课程。对于“建筑材料与检测”这门课程而言,相关的岗位主要是材料员、试验员和检测员。可以以这些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为教学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设计,创设不同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现有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许多实践环节的课程大都照搬课本,或者查阅资料按自己的理解来传授,有时甚至连自己都不能准确把握。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得十分有限。而且,高职教材建设相对薄弱,往往是实际生产中已采用新规范,教师还是在按教材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在学校没学到实用知识[3]13-14。

2.实践教学落实难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掌握的资源相对有限,有时即便有好的教改理念,往往也是很难真正落实。具体来说:(1)生师比较高。高职院校教师少学生多,生师比普遍较高。许多教师教学、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很多时候即便有好的教改思路,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落实。(2)实验实训设施不足。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所限,很难去新建实验实训室,即便建起来,实验设备也相对不足。所以,即便有实践课,大多数学生也只能是旁观者,看一看教师做一些演示性的简单实验,动手实操的机会很少。(3)缺少专职的实验实训员。目前,大多数高院校都没有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实验实训员。虽然,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实践能力素质,但是,在上实践课时,面对40多人甚至更多学生时,没有专职实验实训员的配合,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困难的。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像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都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40。可以说,在国外,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就不是好的职业教育。但是,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而企业是营利性机构,盈利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撮合校企合作,但是大多数企业的热情不高。即便有校企合作,有合作协议,很多校企也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深层次实质性的具体实施。更有甚者,校企双方只是签个协议,相互挂个牌子,后续怎么合作,如何深入合作,大都不了了之。

三、几点建议

1.学校应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工程 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落实者是教师,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决定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教师的发展是学校最重要的课题。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地方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投入,强力推进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工程[5]1-4。这其中,既包括学校的顶层设计,相关的制度规范,具体的工作实施和资金投入,也包括相应的考核办法等等。学校上层要下决心,中层要强推进,基层要重落实。当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都行动起来,长期坚持且不断改进完善。只要学校有一批能力过硬的双师教师,未来的发展就有了资源保障。

2.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投入校企合作,做实做深联合办学 目前开展的校企合作大都是:企业派一些技术骨干来学校偶尔讲讲课,或者学校把教师派到企业去实践学习,或者学校每年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轮岗实习。为了共同培养人才,或者为了推进教学改革,必须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由于这需要较大的直接投入,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地方上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投入校企合作,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协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既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国家民族的需要。

3.地方政府应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全面促进校企合作互惠共赢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地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是,高职院校资源有限,许多事情靠学校自己做十分困难。虽然国家层面有许多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但最终落实都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民族的大事,当然也应该是地方政府的大事。地方政府应努力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尤其是校企合作,大多时候必须要有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广开合作渠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何而来?渠道有很多,如果是来源于校友的公司、企业或其他资源,合作无疑会更有效、更愉快。校友是学校曾经培养的学生,也是学校宝贵的资源。相对来说,校友更了解学校的情况,既知道工作以后需要哪些知识,也了解学校的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同时也愿意为母校做些事情。因而,如何利用好校友资源,广开校友合作渠道,开展好这方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5.提升高职教材质量,编制适宜高职学生的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大都照搬传统专、本科教材,没有摆脱传统理论体系的束缚。既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就必须要有适宜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如:基础理论必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理论教学应服务于实践教学;应该按照模块化、项目化编写内容,突出实践技能内容等等[6]245-246。

总之,“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高职土木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分散,逻辑性差,学生学习时相对比较困难。目前,尽管已有许多教改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着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落实难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工程;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投入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要重视牵线搭桥,全面促进地方高职教育发展。另外,学校还应发挥好校友资源,广开合作渠道,提升高职教材建设质量,编制出更多更好的适宜高职学生的教材。

当前,高职教育的红利期已经到来,前进的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做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新的教改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MOOK、SPOC、翻转课堂等等;新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如“职教二十条”“1+X”证书制度、土建类专业首批启动试点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等级证书等。未来,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改革如何与BIM职业等级证书相融合,如何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MOOK、SPOC、翻转课堂等进行教改,都是值得去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