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施路
——以“概论”课程第十三章教学为例*

2020-01-18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概论外交共同体

徐 向 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高校思政课富有吸引力,能够入脑入心,这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2018版新教材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教学为例,从“精、稳、活、新”四个方面探索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一、内容要精,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1.转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修订完善,并及时投入使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置疑。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政教材理论性很强,主要运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抽象枯燥,学生一般难以理解,所以按教材照本宣科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1]155-158;并且,教材的内容又相当多,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全部内容的讲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读教材,对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重构整合和精心转化,找到重点问题,选准精讲内容。精讲的侧重点应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和答的疑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将教材体系转化到适用于具体时空条件的教学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吸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2.转化的原则和策略 (1)以教材为基础。“概论”第十三章的内容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分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节。笔者通过研读教材,结合最新时事热点和国际形势,决定把教学聚焦于中国外交的“特色”二字,并以此作为核心词,以教材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精心转化为教学体系,分别从党、国家和世界这三个层面,提炼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三个主要特色,即三个重点教学内容:一是党之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制度保证[2]8-11;二是国之定位,坚持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三是世界人类之命运,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三个外交特色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次清楚。(2)以大学生认知规律为遵循。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设置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考交流、拓展思考的深度。设置问题需遵循认知规律,应掌握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教学中主要是讲理论,但论从史出,应结合历史线索提出问题:问题一,要求学生从时间上列举百年(1919—2019)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尤其要了解2019年和2020年外交重大事件;问题二,要求学生从空间上看中国历史上以万里(长城、长征、丝绸之路)命名的伟大工程,并用这两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问题导入为开始,以解答问题为目的[3]108-109,做到首尾呼应,从而在百年和万里的时空纵横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的特色。

二、站位要稳,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方面普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出现了偏差和扭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更需要思政课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用热爱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各种感人事例来激励学生,把理想和信念通过教学扎根到学生的心里,激发大学生对信仰的认同,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实现其知情意行各要素的合理转化和协同发展,使其最终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摆脱信仰危机。

教学要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教师就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鉴别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教学落到实处。

1.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第一部分坚持党的领导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外交也体现了这一宗旨,从过去的间接为民变为新时代的“直接为民”。以撤侨为例,可以从点到面,列举利比亚撤侨、尼泊尔撤侨、也门撤侨等实例。在海外华人生死攸关之时,中央军委果断动用海军撤侨,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生动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凝聚党心民心,体现国家意志,有很强的执行力。撤侨视频中,王毅部长铿锵有力地宣布:“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行动,只要那里有中国人,中国外交的保护就到那里。”这些事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政治信仰认同感,并使其内化为政治信念和理想追求。

2.汲取领袖和伟人的信仰力量 在第二部分坚持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定位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大”字的讲解分析。“大”字的第一层含义是中国以大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合作,第二层含义是中国注重加强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外交关系。应重点关注中美关系,强调开展对话机制,把握中美对话合作的正确方向。这里应注意历史线索的展开,并应以伟人、名人案例作为重要内容[4]75-78,如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1979年邓小平访美等。可通过纪实影片《旋风九日》里邓小平面对数次暗杀的真实情景再现,展现伟人的从容镇定与胸怀;还可通过众多美国儿童为欢迎邓小平,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走上舞台拥抱亲吻美国孩子的行动感动美国等事件,使学生历史辩证地看待中美关系,并加深对领袖和伟人的了解与热爱,从而汲取信仰的力量。

3.在回顾历史发展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在第三部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宏大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分析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为何自嘲为“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出发,讲解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世界从以欧洲为中心到形成全球美苏争霸态势对中国重庆谈判的影响;从评析1949年毛泽东所著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对斯大林划江而治提议的有力回应,到评价1989年雅尔塔体系轰然倒塌后给世界局势和人们观念的巨大冲击,再来厘清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和其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科学共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还可以组织学生鉴赏毛泽东1936年于长征途中翻越雪山时所作的《念奴娇·昆仑》,通过评析诗词中倚天抽剑的呼喊、“环球同此凉热”的浪漫理想,引申出万里长征中工农红军在艰苦条件下用脚板丈量香格里拉雪山的精神动力来源,即革命信仰的支撑,让学生从广阔的时空角度了解共产主义信仰的历久弥新。

三、方法要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拓宽视野,采取多种方法,多角度地拓展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跃生动。

1.多种对比方法的运用 (1)中国与他国的当今横比。比如近年来中国的多次紧急撤侨,让滞留在危险国度的外国人无比羡慕。在利比亚撤侨中,接力唱国歌的甄别手段,让企图冒充中国人撤离的韩国人和日本人无机可乘。再如,通过中国和印度30年来发展速度和人均寿命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我国制度的优越。(2)中国外交的古今纵比。从1900年八国联军在谈判桌上“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的傲慢,到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才子顾维钧面对日本人图谋宰割山东的愤怒诘问,再到百年后的2019年北京“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各国宾客云集,可以让学生们从历史的时空轨迹中认识到从弱国外交到大国外交的转变历程。

2.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处世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从说文解字入手,讲清“中”字释义,有发展中的“中”,有中国的“中”。通过讲解各种“中”的不同含义和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们在外交知识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

3.典型外交活动的展示 可以以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外交关系为例,讲解外交中“亲诚惠容”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可多角度地展示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民生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事例。比如:习近平出席两国重要合作项目普特拉姆燃煤电站视频连线启用仪式,彭丽媛出席两国“爱的回馈——中斯友好光明行”活动,“一带一路”沿线的斯里兰卡工业园给当地民生带来的变化等。

4.艺术载体的选用 教师在教学中理念要新,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才能有效选取教学载体,提升教学实效性。如2017年的混子曰系列漫画,掀起了一阵 “看漫画学历史”的热潮。可选用混子曰《漫画丝绸之路》来生动展现:万里丝绸之路从最初的军事目的——军事突围演绎为经济之路、繁荣之路、文明之路,万里丝绸路之前世今生的演变与“一带一路”的延伸,以引导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和关注。

四、选材要新,教学重心转向理论思维训练和正确价值观引导

课堂教学要结合最新的时事热点素材来进行,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时代感,以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研判社会热点问题,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责任担当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应尽可能选择最新的时事热点进行有机结合。

1.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阻击战中,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采取果断措施,付出巨大代价,全力延缓疫情在全球蔓延。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巨,震撼世界。打好疫情阻击战,各国合作是关键。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早已成为地球村和命运共同体,利益、责任、安全和健康高度依存,危难关头,更要互助合作。世界各国应该共享病毒信息,在全球形成合力,共同遏制病毒的传播。在中国抗击重大疫情之时,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和捐赠了急需的疫情防控物资,近两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发电发函慰问和支持中国;同样,随着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中国感同身受,以大国担当的勇气和承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疫情严重地区派驻医学专家救治患者,向很多国家捐助医疗防护物资,向世卫组织提供资金援助。教学中,应紧扣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组织课堂疫情防控时事讨论,活跃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5]128-130。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它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阶段。在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在“一带一路”的提出、支撑和曲折发展这三个知识点上来结合时事进行教学[6] 48-52:(1)“一带一路”中“一带”的提出的地点在哈萨克斯坦。因此,教学中可以以2019年5月17日公映的中哈两国合拍的电影《音乐家》为素材。影片以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5年为内容,讲述了哈萨克斯坦人如何在炮火纷飞的情况下保护冼星海,重燃天才之火,反映了两国友谊深厚感人。也可以再联系2019年4月13日央视《经典咏流传》中黄河大合唱的再度唱响。参加合唱的一位98岁老艺术家是80年前合唱首次公演的参演者,在80年的时空交汇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伟大与再创辉煌。(2)“一带一路”的支撑为亚投行。教学中可选择展示富有个性的 “亚投行微信朋友圈之圈内圈外”的多幅精彩图片,从各国纷纷热议、支持、点赞加入,到美日同盟反对加入的链接和留言,分析背后的原因,可看到国际关系之决定因素;同时,结合2019年4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呼吁日本应尽早表态加入亚投行,可看到国际关系的变化因素。(3)在教学中讲解“一带一路”的曲折发展时,可选择中新关系的反复进行讨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虽然缺席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但是,他在2017年9月突然又高调访华,并声明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4月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2019年6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还提到阻止中国强大不可能。然后,再从这些事例中分析国际关系的多重变化因素,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五、结 语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要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实课堂,将新闻时事热点和理论事实相结合渗透于教学中,并应从内容精、站位稳、方法活、选材新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时空纵横交汇下把握中国外交的特色,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心向党、情系祖国、胸怀天下、热爱和平的意识,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概论外交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