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斜杠青年”研究

2020-01-18李卫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斜杠大学空间

李卫东

(安徽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自然时间与自然空间概念被改变。海德格尔1950年就有这样的感受,人类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过了最漫长的路程。人类把最大的距离抛在后面,从而以最小的距离把一切带到自己面前[1]1165-1166。人们的线性时间变成多维,所存在的空间被无限延展,全球化、地球村等概念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知,相对时空观取代了绝对时空观。后现代社会理论家戴维·哈维认为,现代化总是在不断破坏时间和空间节奏,而现代主义的使命之一,就是在一个瞬息万变和分裂的世界中为空间和时间生产新的意义[2]111。

全球化时代最深刻、最基础性的变化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变化,是时空特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影响地位的变化。所以,重塑时空观念就具有关键性的意义[3]102。时空不再单纯是物理意义上的自然永恒存在,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它完全充斥着意识形态的幻象[4]37。

一、大学“斜杠青年”的概念解析

随着时代的演进,在快速变化的时空里,大学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倡导的知识传授、学术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基本功能开始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开始分化,一些高层次大学聚焦于学术的探讨,而有一些普通大学则逐渐转型为职业培训组织,这些大学生也多青睐金融、会计、软件、设计等应用型专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现代大学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也在鼓励大学校园的师生走出象牙塔,特别是国家“双创”战略实施以来,从政策和机制上促进高校智力要素与社会资源的深度对接。大学教师承担政府与企业委托项目,开展课题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开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学研结合。政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同时,新的时空特性以及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也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日常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校大学生除了其所在的校园空间之外,还有校外空间和网络空间,这使得大学生的身份趋向多元化,比如校外兼职、网络营销、自主创业等。在大学功能多元化以及分层办学理念指引下,原来相对封闭的校园空间成为展现大学生多重能力的开放平台。

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崇尚个人自由,渴望解放个性,强调自我奋斗,展现自我价值,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评价机制,无心追求学业的优异,更倾向选择拥有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完成基本的学业任务,同时将关注点移向经济生活层面,踊跃投身社会实践,这一群人被称为校园“斜杠青年”。这个概念最初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5]。

“斜杠青年”的英文来源是“slash careers”或“parallel careers”,是指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也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总体特征是紧跟时代脉搏,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大学“斜杠青年”则指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其他职业的在校大学生。大学一般位于经济较为活跃的城市,特别是一线大都市,集中了更多高校。刚刚进入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大学生,学业压力相对高中则大为降低,日益都市化的大学生开始在大学校园朝着多元路径提升自己:一部分追求学问,立志成为科研工作者,他们大多选择考研考博,将来进高校或科研院所;一部分热心社团活动,提升与人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他们大多选择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渴望独立、自由,希望在兴趣发展或创业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这部分人是大学“斜杠青年”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裕的时代,他们不希望人生目的仅仅只为生存,他们希望体验更多的生活方式,希望利用更多途径丰富人生阅历,他们也不再满足于从一而终的单一职业,希望人生能够接受更多的职业挑战。

二、大学“斜杠青年”产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动力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老话题,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照大学生创业则是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时间性和空间性是关注大学生作为“斜杠青年”的新视角。吉登斯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段有先后次序的时期”,空间也不是“无内容的空维度”,大学作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空间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下面笔者将从时空视角来解读大学校园里的“斜杠青年”产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动力。

早期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存在感只限于物理空间,在学校、工厂、军队等这样被分割的一个一个空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安置一个人”[6]162-163。“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在固定时间和空间的工作模式被弹性时空模式加以改变,工作时间不再受朝九晚五的固定时间约束,工作场所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空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始工作。“互联网+”时代的进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同时,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也连续出台一系列“双创”政策和落实文件,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引导鼓励与支持。

大学校园也在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带来的转型中发生变化,青年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其价值层面的“个体本位”空间和规范层面的“自由取向”空间随之扩大[7]240-241。大学生在多元生活方式的切换中寻求价值归属,自主建构意识凸显。他们不再是大学校园的被动者,而是在倡导一种自主、多元、有趣的校园生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教育的逻辑必要条件,有时没有教学,教育同样发生,比如自学,而学习是教育的逻辑必要条件,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学习[8]209。大学学习除了以书籍、文字等正规渠道获得显性知识之外,还有非正规渠道获得的以经验、直觉、灵感为代表的隐性知识。

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校园生活为青年人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以笔者所在的省属一本大学为例,人员多样,教师和学生背景、文化、专业等多样;活动多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校园活动为大学校园增添活力和激情;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多样,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科研平台、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空间保证了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不同空间学习模式也不一样。大量证据表明学生的学习能极大地从参与社区或者专业服务中受益,这样的活动能给予学生同他人共同工作以及使用从正式的学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社区需求的经验[9]7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森恩(Amartya Sen)认为,财富不应该以有形的物质来衡量,而应以个人潜能来衡量。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在他的著作《跳蚤与大象》一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问题是我们如何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变为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并让人愿意出钱购买。调查显示,在各高校创业园中的学生企业,46.2%为餐饮、服装、书报、服务、快递等生活类行业,25.38%的学生从事软件、网络、科技等高科技行业[10]78。

大学里的“斜杠青年”从时空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延展能力。空间上,是将校园空间向校外空间的延展;时间上,是在开拓未来时间。从传统线性时间上看,他必须要等大学毕业后才能跨入职场,但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斜杠”身份参与了对未来时间的开拓。因为“未来被理解为会给现在带来威胁或利益,未来被拖入现在的活动当中”[11]26-27。对未来时间的迫切参与感使得年轻学子急迫地抓住机会,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在大学就读时正是凭借精准的前瞻意识和市场意识,勇于将未来时间纳入当下,成就了国际上家喻户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传奇故事,科大讯飞的刘庆峰、饿了么的张旭豪等围绕科技转化或模式创新,毕业前就带领学生团队开始创业,成为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楷模。

信息社会变化迅捷,曾经很多下岗人士因固守于职场单一身份,这种身份随着社会的剧变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其脆弱性关键就在于缺乏未来时间意识,没有为未来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做准备而招致市场淘汰。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学生如何直面未来生活的种种变化与不确定性,更好地与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相处,理解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这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建构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建构并不能仅仅通过大学课堂获得,而需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等种种实际操练中获得,“干中学、用中学”的种种历练使得大学“斜杠青年”们往往走出大学校园能很快适应社会,同时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工作能力。“从创新角度看,高度编码的知识信息价值较低;恰恰是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是整个集体创新的源泉。”[12]72随着市场经济、共享经济的到来,一些人找不到价值感,而“斜杠青年”则会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中顺势而为,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大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应试。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比起雇员,自由职业者有着更高的反脆弱性。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目前人们从事的一些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一种职业工作到退休的情况将会有所变化,人们将会面临多次的职业转型,这对一些社会适应性差的人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但这些提早在市场大潮中接受过检验的大学“斜杠青年”更具灵活性,更容易在职业空间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之地。弗洛姆认为,唯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力才有意义;唯有当内在的心理状况能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体性时,摆脱外在权威性控制的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13]170。只有当我们在社会空间中拥有了一定的驾驭社会的能力,我们才越接近自由,个体的自我也才能真正得到展现。

三、大学功能的再解读

大学“斜杠青年”的出现,固然有活跃校园生活、展现青年学子风采等积极意义,但是也要正视其消极意义。大学“斜杠青年”现象的涌现意味着对大学功能的再解读。

大学作为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其高等教育与职业院校以应用为主的职业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大学作为学术研究机构,“一旦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则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14]79。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5]152。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学术研究和教学。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当一部分由大学机构承担,学术研究与教学是大学之体,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是大学之用,大学通过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体用结合。大学作为独立的学术机构,有其独立性,不能被完全“社会化、政治化和市场化”,如果大学蜕变成“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16]21,这种大学功能的泛化只能带来大学危机。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基本趋向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面对大学就业压力,增强大学创新意识、提升大学创新品质是焕发大学活力和生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但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引导要注重服务质量和品质,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而是要基于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社会服务,否则就是宝贵的大学资源浪费。

人类的每次进步基本上就是一次生活模式的变革,即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取代旧有的生活模式,这种变革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刘庆峰、张旭豪等成功创业人士,如果不是身处高校一流的科研氛围中,背后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他们的创业项目也无法做大做强。没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多是从事较低层次的社会服务行业,即使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业中,也多是从事销售或服务类业务,真正从事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业务并不多。

大学是培养如洪堡所说的“完人”,即有教养、有理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培养片面追逐商业利润的单向度发展的经济人?答案显然是前者。苏格拉底认为,具有健全心智的有智慧的人在接受了教育之后,不仅他们个人会得到幸福,管理好自己的家乡,而且还会给他人和整个城邦带来幸福[17]46。而“具有健全心智的有智慧的人”要依赖大学教育得以获得。大学“斜杠青年”的“斜杠”生活会挤压对大学专业学习和精神上丰富自己的时间。根据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要想在一个专业有所建树,需要积累一万个小时,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机构相比,性质与任务不同,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于学科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是大学教育要积极倡导的。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

猜你喜欢

斜杠大学空间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大学》
空间是什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创享空间
“斜杠青年”的“横向”人生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