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名人资源保护利用路径研究

2020-01-18夏冬波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合肥市合肥

夏冬波,彭 飞,石 梅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安徽 合肥 230001)

合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淮右噤喉,江南唇齿”[1]之称,积淀了以巢湖文化、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和淮军故乡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随着合肥获批成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合肥院士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这些形成了独特的合肥名人资源。

那么,保护利用好合肥名人资源有何现实意义?合肥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其名人资源,提升“创新之都”影响力?

一、合肥保护利用名人资源的现实意义

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以外,人文资源,尤其是活跃于这片土地上的名人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名人资源是地方历史的重要缩影,也是地方引以为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利用好名人资源,有利于提高合肥城市的美誉度,有利于推动名人资源转化成旅游景点,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保护利用好这些名人资源,是传承合肥文脉,保护合肥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彰显城市个性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需要;更是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的需要。

(一)保护利用好名人资源,是对合肥先贤名宿的尊重认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名人是一个地方多种文化最闪光的体现。名人包括历史名人和现当代名人。历史名人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合肥历史名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魅力无穷。他们的成长道路、生平事迹和轶事趣闻具有励志的精神价值,他们的故居、遗物等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历史上,合肥籍和宦迹、流寓合肥的历史名人层出不穷,人文荟萃,灿若群星。合肥作为历史上以“军事要地”而形成特殊职能型军事城市,更是军事奇才辈出、将星璀璨。记住家乡名人,就是记住了最大的乡愁;讲好家乡的名人故事,就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二)保护利用好名人资源,是对合肥当代名流才俊的示范引领

当代名人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某一个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才,以科技名人居多。科技名人是指某些科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领军人物。由于中国科技大学座落在合肥,合肥是被大学提高了知名度的城市。科学,重新定义了合肥的城市气质,使合肥成为举世闻名的“科教名城”、“创新之都”。合肥更是全国除北京市以外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以中科大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有59所,巨大的科技人才优势是合肥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尤以院士资源得天独厚,当代合肥科技领域最突出的名人资源就是合肥院士群体,科学家——院士群体成为合肥城市的一大亮色。院士群体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入选外国院士机构的中国籍院士,在合肥工作的中国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等。中科大以及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智能所、固体物理所等在合肥的科研院所,大大提升了合肥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院士们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求学道路、科学精神和成功事迹无不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挖掘院士们的读书故事,关心院士们的学习生活,发现院士们的成功规律和精神风范,对于启发市民,尤其是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树立成功者的创新形象,推动和引领合肥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合肥”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护利用好名人资源,是对合肥城市魅力的彰显宣传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诸种原因,长期以来合肥市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随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由传统的山水观光型向人文知识型转变。科学保护利用名人资源,对于塑造合肥城市软实力,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建设“大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合肥要对名人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建设专题名人馆,开发相关精品人文旅游线路,开办合肥名人大讲堂,推动名人事迹进校园,加强对合肥名人文化的持续宣传。要发掘名人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节,将励志的、科学的、积极的部分与当代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丰富其内容并发扬光大,用他们的事迹影响更多的青少年,打造名人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合肥的城市魅力。

(四)保护利用好名人资源,是对合肥名人精神的传承弘扬

一个地方有没有灿烂的历史,有没有历史名人,名人旅游景点是重要标志。充分发挥名人资源的作用,能很好地为合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资源,可以扩大合肥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将历史名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历史名人资源转变为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为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历史名人在“经营城市”中的亮点作用。同时,也是弘扬先进文化、优化经济和社会环境、传承地域文化的需要。历史名人资源,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保护和修缮好一座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墓葬,规划和建设好名人旅游景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比办一个企业差。保护利用名人资源,可以推动合肥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推动名人文化旅游和名人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当代名人更具有引领、示范和教育作用。要把合肥建设成既有自然山水风光,又有名人旅游景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市名都。要把合肥市历史名人的思想、精神和业绩,或者说是合肥可以值得自豪的历史,化为新的动力,鼓舞合肥人民,更好地投入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建设中去,更好地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去。

保护利用好合肥名人资源,是对合肥历史的负责,是对合肥现实的负责,是对合肥未来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合肥保护利用名人资源对策建议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文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313

合肥名人资源丰富,名人层次高、历史和当代影响大,保护利用得当,选择一批重要名人资源进行文化旅游景点打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开展合肥市名人资源及保护现状普查工作

对合肥市名人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非常有必要。如:合肥究竟有多少名人?有多少名人故居、名人墓葬、名人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有多少院士工作站?这些名人资源保护利用现状究竟如何?还有一大批与名人相关的“非遗”故事,如:合肥三国英雄故事、包公故事、淮军人物故事等。就拿合肥淮军文化遗存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合肥“淮军文化”是一个“大富矿”,淮军人物群体,人才辈出,灿如星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重视得不够。过去合肥市内有不少名人故居和名人公祠。名人故居集中在当年的老合肥商业街上,包括李府(李鸿章家族旧宅)、段芝贵住宅等。名人公祠位于今安庆路也就是当时合肥府衙和孔庙、府学一带,包括李鸿章公祠、张树声公祠、刘铭传公祠等。1985年合肥市政府公布李鸿章公祠、李国衡住宅和段氏(芝贵)住宅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批与名人相关的美味佳肴,如:李鸿章大杂烩、公和堂狮子头、庐江小红头等。当然,普查合肥名人资源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合肥三国文化、包公文化和淮军文化在海外也有大量文化遗产和当代文化影响力,对海内外的一切相关合肥重要名人资源也要进行一次调研普查。这样,为今后保护利用、景点打造、活动信息共享、旅游线路推介,以及“一带一路”文化认同,皆能发挥重要作用。

对全市范围内的名人资源及保护现状进行一次普查,尤其要对合肥籍和在肥院士的基本信息进行普查,然后进行价值评估,非常有必要。只有摸清家底,才能科学决策,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对合肥市名人资源分布年代要有科学认知

合肥人文荟萃,自秦汉以来,历代发生在合肥的战争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催生了本土一大批名人才俊。合肥人才的出现重点要关注以下六个大的名人群体:

一是汉代及汉末三国时代,如范增、文翁、朱邑,周瑜家族成员周景、周忠、周瑜和毛义、左慈、王蕃、张辽、李典等。

二是以包公、马亮、姜夔为代表的宋代人物等。仅仅以赤阑桥与姜夔文化为例,桐城南路的赤阑桥是合肥文学的纪念地。赤阑桥在合肥千年古城的文脉传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据记载,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淡黄柳》的序中道:“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可见,姜夔赤阑桥与合肥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积淀着南宋以来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古代合肥的文学纪念地,赤阑桥要被重新“唤醒”,成为合肥市民文学艺术的“新地标”。

三是明代开国功臣群体。如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一批明代“九公十八侯”。这个群体大多数为巢湖水军群雄。

四是晚清淮军人物群体。如李鸿章、刘铭传、张树声、刘秉璋、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江淮大地是淮军孕育的摇篮,更是淮军将领的家乡。淮军孕育和成长主要在今天的环巢湖流域,淮军主要将领大多出生在庐州府(今合肥市)。《辞海》“淮军”词目中,列入淮军主要将领的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以及淮军首领李鸿章,全部是今天的合肥市人。[3]780从1861年底李鸿章招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短短三个月中就组建了铭、庆、鼎、树四营,还有随后充当营官的周盛波、周盛传、张遇春、张士珩、吴毓芬等人。淮军有近40年充当着中国国防军的主力,成为抵御外侮的砥柱力量,合肥是当之无愧的淮军将领的故乡,淮军文化资源独特。现在,淮军圩堡群已经成为合肥独特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五是民国以来的近现代重要人物,尤其是红色人物群体,如段祺瑞、李经羲、龚心湛、吴保初、冯玉祥、王亚樵、卫立煌、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郑为元、温宗仁、董寅初、鲁彦周等。

六是当代合肥院士群体。合肥以“科教名城”著称,院士名人资源的影响力未能彰显,很可惜。据初步统计,合肥现有在肥院士86名,如果加上建国以来在合肥工作现在已经去世的院士有100多位。合肥市为正在打造的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是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又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国家、省部属科研机构200多所,各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8个,科研人员23万多人,是中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合肥又是“科教名城”,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就有59所,巨大的科技人才优势是合肥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尤以两院院士资源丰厚而独特,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等。当然,在肥院士也应该属于这个群体。

(三)建立合肥市名人资源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合肥保护利用好名人资源现实意义重大,但合肥对名人资源保护利用没有编制专项规划,缺少在保护利用名人资源工作方面工作目标、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和人才保障方面的支持;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也跟不上;宣传力度薄弱等。这些亟需编制规划。

面对合肥如此丰厚的名人文化资源,建议合肥市委、市政府启动“合肥市名人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出台《关于合肥市名人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由市委市政府出台一个文件,重点关注:三国及其周瑜文化、包公文化、姜夔文化、淮军人物群体、抗日名将群体、革命英烈群体、建国以后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群体、合肥院士群体、吴长庆故居、卫立煌故居、孙立人故居和杨振宁故居等。还要建立高级文化专家顾问制度。通过《关于合肥市名人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的实施,打造培育出一批合肥市名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究,深入挖掘合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并要重点突出军事文化在合肥名城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军事因素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累的影响表现在城防工事、战场遗迹、纪念建筑、重要战事、诗词题咏乃至城市精神等有形无形的层面。要重视名人资源打造旅游景点研究。名人旅游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要编纂一套合肥名人系列丛书——《合肥名人》,每年推出10位名人出版10部著作,聚沙成塔。湖南省推出的《湖湘文库》已经出版了200多册,有力宣传了湖湘名人和湖湘文化,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很好的影响。要创作《美周郎》《包公与合肥》《姜夔与合肥》等戏剧;要长期不断地坚持举办合肥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名人李鸿章、刘铭传和丁汝昌等淮军人物学术研讨会。“合肥文化大讲堂”已经举办了52期,继续编辑出版《不得不读的合肥故事》(已经出版了三辑),提升合肥文化影响力。要长期不断地坚持举办合肥三国文化节、吴山庙文化节、包公文化节等历史名人节庆活动。要加强名人“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将包公故事、包公戏和淮军人物故事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要编撰《合肥百名院士》系列丛书,可以收集院士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图片,制作《合肥百名院士图片展》;可以拍摄《合肥百名院士》电视纪录片;可以制作大型励志读书节目《百名院士话读书》。这些都可以作为合肥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而编撰《合肥百名院士》系列丛书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要实施一批合肥名人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要复建几处合肥名人专祠,加快吴长庆故居、卫立煌故居、吴忠信故居、杨振宁故居等复建、修缮和布展开放工作。滨湖新区正在建设一批省、市级大型文化场馆设施,以此为依托,重点做好滨湖新区文化场馆街区建设工程。场馆之间可以考虑适度规划兴建合肥名人专题纪念馆、合肥名人艺术馆和美术馆等。要在滨海新区文化场馆区,尤其是创新馆区域打造合肥院士文化长廊或院士文化一条街展陈合肥院士事迹风采,普及院士科学知识,宣传院士爱国励志精神,助力合肥“科教名城”建设。

(四)开展合肥名人文化旅游景点督查整改

现在,我们存在对合肥历史名人资源认知不足;对现有不少名人古迹毁坏严重;对一些名人文化旅游景点展陈中出现的错误纠错不够。建议合肥市成立一个组织,对现有合肥名人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一次全面督查,纠错纠偏,提质提品,该更正的更正,该改名的改名,该充实的充实,还原历史真实,优化场馆环境,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文化兴盛,守土有责。合肥要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高昂姿态,拉高标杆,深度钻研,学习“沪宁杭”保护名人资源先进经验,让合肥市名人资源在新时代大合肥的启航腾飞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文化强市”增辉添彩。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合肥市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合肥市历史名人文化旅游研究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