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

2020-01-18俞念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俞念胜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当前,“消灭思政水课、打造思政金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把握时代特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题的引导力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崭新的时代特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中央领导人讲话中首次提及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三全育人”理念首次在文件中被具体细化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课程育人。同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纲要》的颁布是也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制度成果。可以看出,课程育人、课程思政的提出以及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9年3月18日,新中国史上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25条具体创优举措。其中,将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单列一条:“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以及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当前,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拔节孕穗期”,人生的纽扣能不能扣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直接指向人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育和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题的引导力尤为重要。高校党委、各级管理部门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紧紧把握时代特点,通过定期教育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领域重大改革成果及时传达给教师。广大教师坚决做到政治要强,将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成果通过课堂及时讲授给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树立敢于同当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观点作斗争的意识,敢于亮剑,善于发声,将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二、 优化组织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穿透力

组织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在党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机制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决策调控、运行整合、协调互动、监测预警、保障动力、考核评估、激励约束、自我教育、整体育人等环节,需要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首先,要坚持党委的全面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课单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党委书记直接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党委班子要走进思政课堂,走上思政课讲堂,从顶层设计上谋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其次,思政课建设还应坚持党政齐抓共管机制。党政齐抓共管机制就是要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学校教务部门要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解决好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情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教学改革情况作为重要议题商讨。最后,要坚持各部门相互协调,各负其责。具体来说,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在制定涉及学生相关的文件政策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将“十大”育人体系融进学校和思政课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当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组织机制的健全还要求高校做好保障与管理工作,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统一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宣传、引导,鼓励企业、社会人士采取捐赠等方式支持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退出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是提升思政课教育内容穿透力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和高中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高中一般着重讲常识,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重在理论性,突出理论讲授和实践运用,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超越青年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水平,应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理论的引导。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突破平面,突破书本、字面,把更深刻的道理、更开阔的视野展现出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学生思想认知的作用。目前,高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全面修订的,较好地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思政课教材亟需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进去,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穿透力还应及时修订思政课教材。

三、 夯实教师队伍,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感召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讲授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养和能力决定着思政课的质量和实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在配齐建强上下功夫,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且政治坚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支学习能力强且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是学生,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和品格,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这需要有情怀、有信仰、有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针对时代、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提出的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一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子。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首要明确思政课教师岗位职责。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感召力需要教师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唯如此方可化解诸多挑战。要做一名有情怀、有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到将专业、职业和信仰结合起来,热爱所学的专业,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心中有信仰,行为才会坚定,脚下才有力量。要做一名有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水平体现在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把握正确的方向去教育人、影响人。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也可以说是底线。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关键。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读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读经典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可以更好地分析、解读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可以不断拓展学习和研究的深度,这样就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理论性、严肃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用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用典就要贯彻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选择性的利用好经典。

四、坚持“八个相统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相统一”,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论和指挥棒,深刻揭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在“八个相统一”上下功夫。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要以问题意识为抓手,积极认真备课,用理论回应、说服、引导学生。透彻自洽的学理分析有助于增进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丰富和拓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内涵。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将知识性和价值性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将价值目标贯穿知识目标始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兼具价值性和科学性两种基本特性。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不可倒置。价值性是衡量和判断思政课属性的最关键要素。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讲深、讲透,要直面当前比较突出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批判。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需要思政课教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论性,不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就会让人感觉是说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失去亲和力和针对性,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法则,增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提升大学生的“点头率”和“走心率”。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需要思政课教师坚持分层分类教学,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大关键要素。教师是施教者,起主导性作用;学生是受教者,发挥主体性作用。同任何其它课程教学活动一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需要思政课教师用活“灌输”,在“灌输”的基础上进行启发。陈宝生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资源是丰富的,实践案例是丰富的,缺的就是适宜的方法。”[3]而在诸多方法中,灌输式教学法应该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灌输绝不等同于“满堂灌”,灌输也得讲究方法和艺术,应坚持质量为王、学生中心和教师主体相结合的基本教学原则。从目前的形势分析,灌输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有必要性,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目的以及面临的任务直接相关。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只注重于“灌”,很少思考如何将所“灌”输入学生大脑以取得改造、引导思想的作用,结果就是努力地“灌”了,有没有“输”则无从检测,于是,在灌输式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灌”,还要重于“导”,以确保“输”。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过程中去,正是因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性质和终极目的比较特殊,相对学校里其它开设的课程而言,它充当了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毫无疑问是一种显性课程。

五、改革教学评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价值的渗透力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石,是改进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亲和力

和针对性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高校相关部门一般都积极重视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实施和操作,但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在操作层面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提升思政课教育价值的渗透力,需要高校在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学评价应坚持“加强评价主体互动,提高教学评价实效性;细化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教学评价时效性;规范评价过程,提升教学评价的长效性”[5]。首先要增强主客体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不仅仅涉及教学对象,其效度和信度还依赖于教学主体的重视。学生要重视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不应将教学评价作为查阅成绩和固有的任务去完成。对教师来说,要主动积极关注学生对授课过程、方法等提出的具体评价意见。只有教学主客体在评价体系中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过程,才能切实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的闭环体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评价系统。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蕴含着知识和价值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对思政课的评价应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评教系统应扩大学生对教师授课意见和建议主观评价选项和内容,优化评价指标。高校还应积极开发与评价系统相配套的反馈系统。最后要转变评价理念。目前,思政课教学评价一般重视终结性、鉴定性和奖惩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诊断性发展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应加大教学对象的过程性评价,分阶段、分环节的在期初、期中、期末加强评价;应建立健全同行、教研室、督导听课的诊断性发展评价机制。思政课教学评价属于质量保障范围,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还应遵循管办分离的原则,高校适时成立教务处平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形成定期梳理教学评价和及时反馈教学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