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看党的初心和使命

2020-01-18刘明松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初心文明

刘明松,曹 席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为广大农民谋幸福是党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p32)这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推动中国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大局就有保障。因此,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科学认识到中国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农村工作,努力解决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剥削所造成的中国乡村的凋敝和中国农民的痛苦,指出人数众多的贫苦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p643)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和广大贫苦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生活痛苦的农民群众也才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于是,党沿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深入到广阔农村,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创立革命根据地,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武装斗争,并依据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先后推行了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革命获得了最终胜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政治上的彻底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又领导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恢复国民经济,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开展农村水利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蔓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农业农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3](p237-23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几十户农民为了改变自身的贫困状况,自发地进行了包产到户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一旨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幸福的历史运动,与党的初心和使命完全契合,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肯定,并在党的领导下将这一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广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还不断增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供给,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长期缺位走向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程度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农业部门产业结构多元化快速发展,农村产业逐渐摆脱了单纯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农村的就业渠道,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然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4](p3)农民生活总体上并不富裕,还有不少农民处于贫困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4](p21)其中,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立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迫切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p1)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为广大农民谋解放、谋富裕、谋幸福的历史升华,是对党的“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凝结着亿万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4](p2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表明了农村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从不同领域关涉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农民生活幸福是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的基本要求,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面体现着农民的幸福生活和乡村的发展,它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在广大农民群众中间,生动地展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一)产业兴旺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物质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其他一切社会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经济的繁荣富庶就没有人类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稳定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实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关注的是乡村经济建设,将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第一位。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生产率低,受市场影响大,靠它谋生的农民自然收入不足,凭它发展的农村因此缺乏后劲,阻碍着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4](p150)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农村产业兴盛和多元化,使广大农民拥有更加宽阔的就业渠道,能够从多方面增加收入。农业现代化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也由此培育了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了农民的现代化意识,提高了农民的能力和素质。农民收入的增多和素质的提升,打下了推进乡村建设重要的物质和智力基础,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紧紧抓住了农民和农村发展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和最迫切的需要,从农村经济建设方面深刻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生态宜居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现实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p208)“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50)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幸福生活,关乎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大力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宜居成为农民幸福和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广大乡村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一些地方耕地的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严重,秸秆、粪便、农膜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多年快速增长积累下来的,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危害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乡村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就迫切需要根本改变。习近平正是秉持这样的观点,从广大农民的幸福生活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出发,深刻认识到“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一些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必须加快改变”,[4](p113-114)强调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4](p111)为此,应当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早日来到。

习近平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满足广大农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促进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乡村振兴要以生态宜居为重点,从而为农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深刻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三)乡风文明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7](p349)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靠先进文化的指引。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在广大农村努力发展先进文化,使乡风文明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精神灵魂,为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广大乡村的繁荣兴盛提供丰厚的先进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文明支撑。

农村是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家园,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乡村文明的物质载体,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农村变迁、农民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然而,曾经一段时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农民纷纷离开农村,村庄空心化现象相当普遍,传统农耕文明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同时,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农村蔓延开来,严重破坏着农民精神生活和农村淳朴气象。在农村的不少地方,谈婚论嫁时的天价彩礼,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睦邻里的不良现象以及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活动等问题,阻碍着对落后腐朽文化的批判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人民的幸福生活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科技和经济的力量推动,又需要文化和文明的力量支撑。因此,在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要在农村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良性循环和蓬勃发展,使广大乡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从而在塑形铸魂中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民幸福生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力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时刻也不忘记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大力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亿万农民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要,为乡村繁荣振兴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方面深刻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四)治理有效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表现,这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构成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在农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4](p45)农村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确保乡村治理有效的制度保障,不仅能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且也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的重要前提,是事关农民幸福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基本要素。

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适应、扶贫对象脱贫难的问题,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有待改善的问题,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基层民主不健全的问题,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这些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农村治理有效就成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各级党组织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广泛组织和科学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4](p130)

乡村振兴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农村治理有效,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也只有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也才有了根本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乡村振兴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从农村社会治理方面深刻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五)生活富裕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这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决定的,也是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就在于广大农民的生活富裕,要“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4](p19)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作了不懈探索,虽历经波折,但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了改革序幕,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工进城打工,废除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广大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必须始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为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做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p13)“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4](p150)“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4](p146)总书记这些通俗易懂、饱含深情的重要讲话,反映着他以农民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充分体现着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三、在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在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中孕育和升华的。“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8](p39-40)这些热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讲话,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念,有着不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苦难过往的历史自觉,有着面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幸福未来的高度自信,更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忠诚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现实担当。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和发扬党的初心和使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和广大农民群众更高的新期待,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以根本破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样一个新时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表现和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全面满足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亿万农民在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和乡村繁荣振兴的光明未来,从而使广大农民能够和全国人民一道、广阔乡村可以和整个民族一起,共追伟大复兴的前途和梦想,共享伟大复兴的幸福和荣光。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就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又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长期以来,党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动荡,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没有跟上。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而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没有中国亿万农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中国广大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在推动产业振兴中确保乡村产业兴旺,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确保乡村生态宜居,在实现文化兴盛中确保乡村乡风文明,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确保乡村治理有效,在加强党的领导中确保乡村生活富裕,在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努力做好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工作,让亿万农民生活幸福,让广大乡村全面振兴,让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农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农民的心坎里开花结果,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最广阔的基础、提供最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初心文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