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冠礼及其现代价值

2020-01-18赵瑞军

潍坊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成人青少年传统

赵瑞军,郑 迪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山东大学,济南 250000)

钱穆先生曾说:“(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1]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文化深赜丰富,为传统文化之紧要。礼非惟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之必需,亦则古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之标准,于塑造民族特性、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影响颇大。《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冠礼为古成人礼,居传统嘉礼之首。作为一种“身体性哲学”[2],冠礼通过知行合一之身心规训,“使即将成人者认清自身社会角色,主动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3]其意义与价值亘古今,于今日青少年培育道德修养、树立理想信念、养成正确知行观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冠礼之源流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冠礼为“礼”之始源,由远古氏族“成丁礼”嬗演而来,“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4]“其意义是以各种方式测试成年男女的体质和生产等技能,以决定其是否可以成为氏族成员。”[5]周初,周公制礼作乐,增减删改上古至殷商礼乐,立为社会典章制度及行为规范。本为上古氏族成员合格仪式之“成丁礼”,演化为赋予更多人文精神之冠礼,尽显宗法社会色彩。周季,冠礼为贵族阶层通行礼,象征身份地位。士子加冠即为步入贵族行列,始享贵族权利,履相应义务。氏族之时,男女皆行“成丁礼”,至周,“男子二十,冠而字”[6],女“十有五年而笄。”[7]又“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加有成也”“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8]冠礼别男女,等嫡庶,彰显嫡长制。

逮至东周,礼崩乐坏,世卿世禄雕丧,擢官新规崛起,冠礼虽失原旨,然犹存于诸侯国。文献载,适时男子“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9]又“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西周一季,士人加冠,庶人覆巾。降至战国,加冠已非士阶层之特权,庶人亦可行之。或可曰,其时,冠礼已沦为一种社会风俗。[10]比之周初,春秋战国,冠礼仪程亦些简省。其时,即便于周礼传存较善之鲁国,鲁襄公尚在晋侯劝说下方行冠礼,且程序节减许多。

秦定天下,冠礼汲汲焉保持其旧,《秦会要》及《秦会要订补》有“冠礼,置酒,上寿,巡幸,赐脯”之载述。两汉之间,冠礼流行于上层。钩稽《史记》、《汉书》、《后汉书》诸籍,西汉惠帝、武帝、昭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东汉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献帝皆曾加冠于庙。千乘王、济北王等诸侯王及刘向、董偃、马防、周防等贵族士人亦行过冠礼。东汉帝王尤崇冠礼,光武帝刘秀曾令大儒张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义,多所正定。”[11]汉章帝敕侍中曹褒“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12]

魏晋以来,四方兵革,然冠礼犹演其风。《宋书》载:“魏天子冠一加,其说曰:士礼三加,加有成也。……魏氏太子再加,皇子、王公世子乃三加。……礼冠于庙,魏以来不复在庙。”[13]两晋袭魏,天子、诸侯、士之冠礼散见于史料。北南并峙,南朝承晋,《南齐书》、萧子范《冠子箴》、沈约《冠子祝文》等书文,多载冠礼被及皇室士庶。北欠于南,惟《魏书》、《隋书》、《周书》见皇室加冠之零星文字。

隋尸北朝,置冠若惘闻。遍索《隋书》,述冠礼者,惟太子加冠一处,以致时之大儒王通疾呼:“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14]李唐祚兴,冠礼尚流播于皇室,《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通典》等皆载太宗、高宗、玄宗之太子加冠,且“详考故实,允符令典”,“循于旧章”。然与宫庭寖行相比,墙外则相形见绌。柳宗元曾叙时状曰:“古者重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15]依柳氏言,逮至中唐,冠礼已沈滞不行,几没于民间,固持者致被讥讽。

至于赵宋,“国初草昧未能行,因循至政和讲之焉。”[16]征诸《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史籍,仁宗、钦宗、高宗、宁宗、度宗潜邸时,皆曾加冠。徽宗殊重冠礼,非惟躬临皇子冠礼,且诏敕臣工论冠礼行宜,命有司编次皇太子冠礼仪注。两宋士人重冠者亦不乏,程颐、张载、司马光皆有纂定,“朱熹作《仪礼经传通解》,将冠礼列家礼之首。”类与前朝,两宋冠礼亦惟炽于皇室,民间几不复行。崖山之后,“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17]蒙元一季,皇室冠礼消沈,惟民间零星存余。

明太祖初定天下,鉴华夏衣冠尽为“胡俗”扫荡,敕令具复中国之制。“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下及庶人,纤悉备具”,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18]径与官方,明代民间“婚冠结合”兴起,“于嫁娶之时,男家遣人为新妇上髻。女家遣人为新婿冠巾。”[19]满清入关,礼制迁变。冠礼消匿于宫室,官史殆无丝毫文墨,惟余民间零星事迹,涂鸦于私家黄草。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国学式微,冠礼不见于世百年有余。

二、传统冠礼之功能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衙衍于进德修业之志。”[20]传统冠礼以具体生动之仪式,寓身心之双重体验,使青少年明识自身及社会角色,规范举止,劝喻品性,抱立德为人、立志成人、立业行人之用。

(一)立德为人

清人皮瑞锡曰:“古之圣人制为礼仪,先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非故以此为束缚天下之具,盖使人循循于规矩。习惯而成自然,嚣陵放肆之气潜消于不觉。凡所以涵养其德、范围其才者,皆在乎此。”[21]“内心修德,外被礼文”为传统礼仪之重心。上古成人礼多重人之生理成熟与生存技能,仅及少许社会属性。至文明时代,成人礼化为冠礼,遂由质升文,寓更多德教内涵,教人体认道德伦理,遵守社会准则。传统冠礼加冠祝词有三,“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成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着无疆,受天之庆。”[22]三祝词皆为宾者劝喻加冠者终日修德,惕惕如是,方可开物成务。冠礼中,掌仪之“宾”与其辅“赞”亦由德高望重者任之,以为加冠者效范之榜样;其“冠而字之”亦精意“冠德明功,敬成人。”盖如北宋吕大临所言:“所谓成人者,非谓四体肤革异于童稚也,必知人伦之备焉。亲亲、贵贵、长长,不失其序之谓备。”[23]传统冠礼以精致恰到之仪节设计,注德于礼,规人立德,由是抱持立德树人之用。

(二)立志成人

“志成弱冠,道敷岁暮”[24]。传统冠礼非惟规人进德,且劝人树志,立弘远志向。考稽文献,古之男子冠龄约十二至二十不等。孔子曾自述其生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青少年阶段为个体身心智力发育之重要时刻,为学习知识,树立志向之关键时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25]《古今图书集成·冠礼部总论》曰:“三加者,晓喻冠者之志,意令益大也。初加细布冠,欲其尚质重古;次加皮弁,欲其行三王之德;后加爵弁,欲其行敬事神明,是志益大。”“皮弁,天子亲朝之皮弁也;爵弁,天子戎事之韦弁也;皮弁之色白,白则喻其自沽,而有所受;韦弁之色赤,赤则天道下降于南方之色,而喻其将出而与物酬醉也。以视朝之服而封于戎事之服,戎事为大,故日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士礼始加细布冠,不忘本也;次加皮弁,朝服也;三加爵弁,祭服也。不忘本,然后能事君;能事君,然后能事神。所谓三加弥尊,喻其志者,如是而已。”冠礼加冠三次,数第愈进,冠愈尊贵,以示加冠者立志向上,进取不息。故传统冠礼以严谨周密之仪式程序,喻志于礼,以抱立志成人之用。

(三)立业行人

修齐治平为中国传统士大夫之人生理想,辄寄前人对晚进有所抱负作为之期望。《礼记·冠义》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也。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治人”皆修身治国利群之道。“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26]以礼修身、以礼行世为传统冠礼之根本。冠者加冠象征其由“孺子”进为成人,非惟刻记所负之责任,且需躬身力行,付诸实践,以成世功。如上所是,传统冠礼以庄重之仪式操演,规训加冠者,劝其立业行人,此其所持又一功用。

三、传统冠礼之现代价值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冠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内容,蕴含丰富内涵与价值,于今日之青少年道德培育、理想树立、知行观培养,仍具重要价值。

(一)益于青少年道德之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周礼·春官》曰:“冠则成男女之德也”。作为庄严敬重之道德教育仪式,传统冠礼以庄重繁琐之仪式,注德于礼,促使青少年自觉地自我审定、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道德意识深入内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今日,挖掘传统冠礼所蕴之道德资源,推动传统冠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冠礼重新推及社会,复使青少年历经一次肢体与心灵洗礼,领悟先贤设计冠礼之卓越智慧,了解传统礼仪所寄托之道德追求,体验传统美德之熏陶教化,对培育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之新人,无疑有积极重要意义。

(二)益于青少年理想之树立

立志为人生一切开端之前提。人若有志,万事可为。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衍衍子进德修业之志。”[27]传统冠礼为人生大事,非惟成长阶段转变之重要标示,亦为树立理想、实现志向之肇始,其以严谨周密之仪式程序,喻志于礼,使青少年跨入一新境界瞬间,深刻意识到其所负之责任,将修齐治平化为内心自觉意识,主动树立起贡献家庭、社会、国家之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谈青年时期价值观正确养成时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今日,挖掘传统冠礼之立志内涵,重温传统冠礼之立志意义,培养青少年之家国情怀,使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之远大理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美德,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无疑仍具重要意义。

(三)益于青少年知行观之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知行合一”,强调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实干兴邦。《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28]传统冠礼“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生理的成熟和生存能力的具备,而且意味着其心智的成熟、对社会基本道德伦理与生活准则的体认和遵守,更是标志着其由一个幼稚的、个体的、率性而为的孩童转变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理性行事的成人。”[29]“知行合一,方为真知。”传统冠礼本为践行知行合一之过程,其培育青少年道德、责任意识之同时,亦教人将自我意识付诸于现实,躬行大道,践行实际。“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0]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今日,重拾冠礼,让青少年体悟传统冠礼之知行思想,于深化道德意识、担当意识之同时,践行道德、践行责任,为实现人生理想、民族复兴而奋斗不息,如此于培养青少年之知行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成人青少年传统
青少年发明家
养大成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成人不自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