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

2020-01-17朱彦妮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价值

朱彦妮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事关旗帜和道路问题。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塑造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保障。“一定的意识形态形成后,必然在社会上形成相应的话语系统,即一套特有的名词概念、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用以阐释、传播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1]。所谓的意识形态话语,指为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交流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主流价值标准、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理论表达。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结合意识形态工作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引导和调控,引领受众的思想动态,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不同场域内主流价值观念的领导地位。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一)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我国高校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所服务的教育场所。在我国高校长期意识形态工作中,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完备、立场坚定的教师队伍,在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无论是在实践工作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主要还是拘泥于教育者设计的框架里。集知识优势、地位优势、信息优势于一身的教育者,主要依靠自身的权威性,自上而下的实施话语传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缺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依据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的支撑,难以结合大学生的生活背景、现实需求以及心理机制等多方面要素,科学的传播意识形态话语,真正实现受众对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

(二) 对现实问题回应不够,感染力不足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兜售自己的价值理念,进行价值渗透,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更加复杂和激烈。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强劲冲击,多种思想观念争相迸发,我国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差异也日益突出,各社会群体、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价值选择时困惑迷惘。长期以来高校进行意识形态话语传输时,往往主要依赖于政治性的话语,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将政治问题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表达方式上容易与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脱节,在语言内容上也时常没有回应大学生聚焦的社会热点问题,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迷茫,甚至产生情感上的疏离。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不能回避广大师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如果理论与实践脱节,只会导致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根基不稳。

(三) 传输渠道单一,共振力不足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也需要从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视角,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日常管理等多个角度入手,统筹兼顾,才能使意识形态话语权有足够的话语支持。然而在现实工作过程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往往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进行传播,缺少与其他部门和工作单位的通力合作,各个渠道之间联动不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堂上所阐述的意识形态话语,难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此外,一些高校在意识形态话语宣传中仍然存在着理论灌输、照本宣科,仅仅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掌握、知识体系的背诵,缺少将意识形态话语与自身的社会生活、成长成才等价值层面结合,既没有思辨型的价值反思,又缺乏实践型的身体力行,受教育者与意识形态话语未能产生共鸣。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新需求

(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当前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重要判断。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大学生更加认同意识形态话语中所传播的价值理念,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客观的现实素材,增强了主流价值观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高校承担着为实现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任务,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成为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触及心灵的教育,以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求。

(二) 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

互联网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人人皆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这就突破了教师的绝对话语权。在引导网络舆情时,少部分缺乏道德自律的网民会凭借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罔顾事实真相,在网络上加剧社会矛盾。由于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上的言论和信息缺乏准确的辨别力,再加上本身对网络言论把关操控的难度很大,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大学生乐于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过去被动接受信息到如今主动地传播信息,一些人气十足的意见领袖成为学生群体中最为响亮的发声代表,成为上下信息传播的“传话筒”,他们在引导高校舆情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缺乏理性、表达随性、判断力不足、缺乏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引导等问题。这些变化都破除了传统仅仅依靠灌输便可以掌握话语权以及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话语管控方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路径

(一) 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优化话语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案例和理论素材,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石。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逻辑、话语表达上中国化[2]。首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内涵。其次,扎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另一方面,直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给出正面回应,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讲好中国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属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把抽象的价值引领和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情境和实践问题相结合,才可以增进学生对国际社会和我国国情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遵循一元化指导与多元化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坚持一元引导的原则,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支点。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大脑,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在社会思潮的交锋中明辨方向,掌握意识形态博弈的主动权。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既有第一课堂上各类课程的主力宣讲,也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还有开放互动、信息量大的网络平台,应该各种内容、形式相互交错,搭建基于传统传播路径和新媒体模式相互契合的互动传播机制。高校应该打造多元意见共享平台,允许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在相互争鸣中辨伪存真,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平台,提高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高校意识形态主体应该明确主体责任,通过话语引领、亲身实践和榜样示范,真学、真做、真信、真用,夯实意识形态话语的合理性基础。在不同的渠道中将话语主体相互融合,既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也要形成合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性。

(三) 实现单向性传播和双向性平等对话的动态平衡,重视意见领袖作用

沟通与交流是语言的重要功能,通过对话交流,语言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应该确定两个主体的平等地位,从单主体性的独话到双主体性的对话,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推动双方的互信、互动、交流沟通,在相互辩论、相互补充中,填补思想的话语的“断层”,实现有效的信息反馈,促进双方达成共识与融合,这不仅破除以教师为中心话语独白的束缚,归还学生话语权力,使之重新回到话语体系,此外,也有利于教育双方打开心扉,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性。大学生意见领袖是在学生群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充足影响力的人群,意见领袖本身来源于群众,但是在价值追求度、话语影响力上又高于普通群众,树立正面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可以增效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意见领袖”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传话筒”和“助推器”,必须“借力”于意见领袖这一独特优势,打破传统教育“桎梏”,利用意见领袖,并在新媒体的“助力”下,积极与大学生交流,多方位主动融入学生,与他们平等地交换意见,消除受众的心理距离[3]。

(四) 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良性互动,提升话语效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在遵循意识形态伦理本性和人的存在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满足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为目的,使大学生获得特定社会历史规定性进而扬弃种种给定性而不断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4]。话语的受众者能否主动接受话语主导者、传播者所传递的话语信息、话语知识和话语思想,不仅取决于话语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与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话语接受者自身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5]。一方面,充分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在规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以自我认知为基础,通过赋予特定的意识形态视角来认识和解释世界,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体验的同时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另一方面,培育受教育者的共同体意识,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最终归宿。共同体意识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社会群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历史、价值、追求等本质问题的共识。培养大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就是培育人们对国家精神、民族意识等共同价值的认同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中,需要从大学生的现实主体出发,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人既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国家、社会、民族整体中的一部分,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应该从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出发,在自我意识之上培育共同体意识,同时也要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导向,引导其自我意识。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价值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