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土地功能更迭的表象、本质与未来

2020-01-17易忠君王振中

关键词:生产力农村土地土地

易忠君 王振中

一、文献梳理及问题的提出

土地是指大自然赋予人类以陆地、水域等特定形式存在的资源,既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又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1)胡方萌:《农村土地的保障性功能及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第5页。因此,土地具有不同的功能,通常我们把土地的功能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土地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扮演各种角色的缘由正是基于土地的各种功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的各种功能做了研究。孔喜梅、杨启智较早研究了农村土地功能,认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农村土地根本无力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它只能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2)孔喜梅、杨启智:《质疑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土地》2004年第1期。徐琴从农村土地的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出发,呼吁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政策不仅仅是货币上的补偿,还应该增加就业安置、创业扶持和社会保障等补偿条款。(3)徐琴:《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与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高帆指出农村土地除生产功能之外,还具有生存、就业、医疗和养老等多种保障功能。(4)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经济纵横》2003年第6期。王明初、贺雪峰认为当时的土地制度具有社会保障、社会归依、社会调节三大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农村土地制度。(5)王明初、贺雪峰:《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社会功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年第4期。韩芳、霍启臻提出了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载体就是农村土地,认为应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改革措施,提高农村土地社会养老的支持度。(6)韩芳、霍启臻:《农村养老与土地支持——关于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调查与思考》 ,《求索》2008年第5期。李国健、韩立民基于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得出土地特有的就业、保证收入、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利益分配和保持政治稳定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功能。(7)李国健、韩立民:《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及其补偿依据》,《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柳建平分析我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建议从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8)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改革研究——基于土地功能历史变迁视角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2期。李长健、张兵、袁蓉婧指出必须从权利设置、法律制度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权益,实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9)李长健、张兵、袁蓉婧:《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徐美银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土地主要具有生产功能、保障功能、财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农民对不同功能的偏好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意愿。(10)徐美银:《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与农村土地流转》,《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此外,马文娜基于农村土地的生态功能视角设计了土地规划模式,以实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11)马文娜:《基于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模式研究》,《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年第12期。刘双、佟明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土地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一级分类结果,同时经济功能分为财产和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分为公共服务、文化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功能分为资源和环境功能的二级分类结果。(12)刘双、佟明湛:《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基本界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国土地科学》2018年第1期。窦瑾从农村土地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功能关系冲突与协调角度出发,分析了“土地确权”之后农村土地的功能应该从社会保障功能过渡到“生产资料”功能。(13)窦瑾:《从确权实践看农村土地两种功能的冲突和调和》,《农业经济》2016年第9期。侯修升认为,针对“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弱化”问题,应从加快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慢城镇化发展速度、提供更多培训计划等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减缓其弱化速度。(14)侯修升:《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年第6期。彭新万基于农村土地的“要素功能、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的矛盾”,认为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农地产权交易市场,为农地资源的流转、整合以及实现农地的财产功能创造制度环境。(15)彭新万:《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清晰化配置与实现——基于农村土地功能变迁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孙少波、王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归纳为一点就是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本质就是解决问题。(16)孙少波、王华:《从土地功能变迁看目前我国的土地问题》,《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2期。此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农村土地功能的形成机理、功能分类、价值核算和社会属性等进行分析,借鉴不同的资源核算方法和资源价值计算方法,对农村土地功能的价值进行具体核算,进一步分析农村土地各种功能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

当前,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农村土地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现有文献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适合采取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农村土地各种功能依赖程度的变化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没有阐述,这也可能会导致农村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实需要。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土地功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农村土地功能更迭的演进历程与本质探析

土地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原始社会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这段时间内,土地被认为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因此,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各种社会制度改革以及一些农民起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有关。

(一)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之前土地功能更迭的表现与本质

自秦朝统一中国后,秦朝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使土地共有产权逐渐过渡到私有产权。(17)何国文、李凡、邱国斌:《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及反思》,《科教导刊》2015年第5期。这种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由于西周末年人口迅速增长,人多地少的自然禀赋关系紧张,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粗犷式生产逐渐转化为精细化耕作。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益必须是在所有权的保障下才能得到最大化的自我拥有,这种基于土地经济功能的私有化制度的产生缘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此后,随着封建社会集权制不断加强,由小土地私有产权逐渐演变成大的土地集中产权的新的土地产权制度,如东汉末年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北魏政权宣布建立的“均田制”等。(18)王宇:《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产权演进下的集权与分权》,《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土地功能更迭的本质是封建社会基于土地经济功能的私有制产权,且适合于当时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由于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高度的集权制度,皇权是高于一切权力的特权,因此,皇权也毫不例外地控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已经渗透到土地关系中, 叠加于私有土地上的国家权力确实有不断扩张、发展的趋势, 乃至于排斥原有的私有性质。这种土地产权高度集权化,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土地的经济功能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马永花:《浅谈〈天朝田亩制度〉在太平天国兴亡史中的影响》,《才智》2017年第7期。著名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统治集团,制订了我国封建社会以来最能实现“土地均分”理想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种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改革构想具有历史性突破。(20)张丽:《论中国封建社会自耕农土地所有权的国有性》,《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封建社会大的土地集中产权与农民生产积极性之间矛盾激化产生的结果,是农民急于摆脱土地经济功能受限于地主阶级桎梏的愿望最直接的体现。

(二)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土地功能更迭的表现与本质

从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农村土地的政策在国民政府和革命根据地之间的不同,是在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相互交错、相互更迭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的封建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普遍存在,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为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才能发展农业。两党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存在尖锐的土地问题,地权不断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严重地阻碍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和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和动力。因此,在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1)王奇:《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土地思想的不同》,《传承》2013年第3期。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先后开展了相应的土地革命,如颁布了《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法暂行条例》(1930年5月)等系列土地制度的法律法规,(22)宋维志:《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东南法学》2016年第11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时的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地主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社会矛盾突出,焦点正是土地,本质是对土地功能的依赖。土地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既具有养家糊口的经济功能,又具有养老的社会功能。这种基于中国土地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土地革命,将土地划归为苏维埃政府所有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向往,对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国民政府为进一步缓和当时资产阶级、军阀和统治阶级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高度集中与广大农民挣扎于温饱线之间的矛盾,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主张。国民政府于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③目标是实现土地国有化。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统治阶级害怕触及自身的利益,土地法的具体内容在当时并没有实行,基本上变成了一纸空文。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地功能更迭的表现与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制度。结合刘雨露、黄敏等人的研究成果,(23)刘雨露、黄敏:《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70年:经验、挑战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将我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分为四个阶段。

1.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阶段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了土地农民所有制的法律地位。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土地、房屋和其它生产资料受法律保护。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的确立,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满足了广大劳动人民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对土地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也正是基于土地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广大劳动人民仅有的赖以生存的资料是土地。因此,土地既是生活来源又是养老保障,既是生存资料又是职业的生产要素,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彰显无遗。

2.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虽然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生产资料短缺、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产出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对农民的合作互助生产形式给予了肯定,并建议农业生产由农民个体向集体合作形式转变。⑤这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开始的标志,也是实现土地经济功能有效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新的集体合作形式的农业生产缓解了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匮乏所导致的农户个体生产效率低下的形势。

3.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经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发展阶段的积累,以及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土地集体所有的合作制生产形式,因为“大锅饭”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进而导致合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这种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部分农户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大包干,(24)汪恭礼:《由小岗村“大包干”谈乡村振兴之道》,《南方农村》2019年第1期。这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先河,也是我国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个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的效果非常明显,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彻底解放,小岗村粮食生产总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激增到14万多斤。①农民可以将自己多余的粮食换取其它的生产生活资料,这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农民可以第一次通过土地生产实现除生存之外更多经济功能的突破,也是中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充分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但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变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劳动工具不断出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也明显提高。此外,城乡之间的生产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形式下的土地流转不断出现。在2016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土地承包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25)《农业部: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占总承包面积1/3左右》,土流网,2016年11月3日,https://www.tuliu.com/read-45291.html,2020年1月12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流转现象的出现,正是说明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土地流转、土地抛荒、土地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源在于依赖传统土地经济功能提供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力快速提升的时代已逐渐发生转变。此外,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国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逐渐被取代。

4.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创新阶段

土地集体所有产权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土地流转,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农地抛荒、撂荒不断涌现,空心村出现,土地浪费、污染现象严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合同纠纷等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允许“土地经营权”可以抵押贷款。201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分别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标志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在全国试行。为规范该试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以及农业部共同印发《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具体实施办法和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再次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因此,“三权分置”的制度探索拉开帷幕,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土地制度不断改革创新。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对土地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是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土地功能更迭的本质要求。“三权分置”解决了土地的权属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不变、农民享有的承包权不变和土地的经营权流转三者之间的矛盾,打破了传统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权对土地流转的限制,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市场流转,盘活了农村资产,极大地缓解了土地抛荒、土地浪费、土地污染、农业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农业产业结构无法灵活对接市场等各种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权分置”盘活了大量的农村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土地经济功能的深入挖掘, 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国农村土地功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农村土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了“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性质,这是农村土地功能得以不断发展的有力制度保障。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土地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其具有的绿化环境、涵养水分的生态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关键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避免以往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而过度耕作、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问题的出现,协调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

因此,土地功能更迭必将是由传统的以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发挥土地生态功能价值为主的发展方向。

(一)生产力和土地制度决定土地功能未来发展方向

1.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土地功能的发挥

土地各种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以及人们对土地各种功能的依赖程度。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层次。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在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我国有能力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土地生态功能是土地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易破坏、最难恢复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土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2.土地功能的发挥促进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进而影响人们对土地不同功能的需求度,表现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各有不同,从而制定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为更好地发挥土地功能起到助推作用,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凸显原有土地制度的局限性,这势必会导致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生产力水平的新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进而继续促进土地各种功能的发挥。

3.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喜欢你,而是在努力适应你。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应该对同学们犯的小错误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有时候同学们的一些小错误,你可以善意地提醒Ta一下,但不要在其他同学面前对Ta说。这样的话,同学们就会觉得你真的是在维护班级的荣誉,而不会被误解为针对某个人。

土地制度是人们对土地功能需求的体现,是土地功能发挥的保障,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从“农村土地农民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都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所制定的土地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确保土地功能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农村土地长期以来都在积极发挥其重要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保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国家富强,土地生态功能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重大胜利,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优化调整,更趋合理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基于农村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社会养老保障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将不再是新时代全社会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表明,农村土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挥其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得益于农村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新时代背景下,必须保持农村土地公有制不变,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

(三)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土地功能未来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在农村的发展,农村地区成为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新的着力点。

1.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土地功能更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数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是不同产业从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诸多变化,可以剖析中国农村土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功能更迭历程的本质。

首先,城乡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总数基本上是不断增长的,但农村人口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

其次,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显著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总数不断减少,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总数呈现微弱增长,到2012年达到最高峰后微弱下降,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则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00年,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总数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总数相等,此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减少。2011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首次超过从事第一产业人数。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进一步说明农村土地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占据农村社会的主要地位。

再次,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我国从2010年开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且养老保障体系覆盖率不断提升,大大缓解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社会养老功能的依赖程度。

我国城乡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率不断提升,由2009年的无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障,增加到2017年的51 255万人参保,占总城乡人口的88.9%,基本全覆盖的城乡养老保险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土地社会养老的功能。

2.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土地功能的更迭

农村土地功能的发展方向首先是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到21世纪中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将实现,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农村土地是载体,土地生态功能的发挥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的最佳时机,必须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补齐农业农村短板。(27)徐晓军、张楠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 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因此,要加强农村土地的规划设计,节约和保护农村土地,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积极发展土地生态功能,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恢复农村土地原有的纯粹的生态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四、结论与启示

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对土地不同功能的需求,由此产生了土地利用方式和手段的各种表现,进而影响了土地制度的形成。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渴望。进一步发挥土地的生态功能价值,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农村土地功能更迭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其历史使命。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调整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积极发挥土地生态功能,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一)土地生态功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载体

农村土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已进入发展新时期,传统依赖土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因为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正被人们所认知,且已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在党和国家的文件中被确立下来。土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环境保护首先是保护土地,土地生态功能又是土地功能中最易破坏和最难恢复的。因此,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土地生态功能的保护。在农村地区,具有远瞻性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环节。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再一次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正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也体现了保护土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意义。

(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发展是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袤,地域差别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艰巨,资金不足成为最大的问题。“分类施策”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提高生产力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土地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其次是优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建设。东部沿海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引导的旅游产业、互联网产业和物流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正加速推进该区域的乡村振兴。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具有生态优势的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推动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与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逐渐成为大城市周边集旅游、休闲娱乐、健康养老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加速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三)美好生活是发挥土地生态功能的最终目标

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仍然分布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后发展地区也是在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因此,通过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功能,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建设“美丽乡村”,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当前必须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优化扶贫效果,建立长效的扶贫和“返阻”机制,使农村地区居民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可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从而提升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同时,强化土地保护措施,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加大土地的保护力度,确保美好生活的可持续性。

确保农村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以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土地,协调好土地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这正是土地生态功能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目标的需要,也是土地功能更迭的未来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生产力农村土地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我爱这土地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