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振兴措施研究

2020-01-16李晓岑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技艺文化遗产

李晓岑 袁 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文化遗产与科学认知研究基地,南京 210044)

1 背 景

工业化以后,人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逐渐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文化建设为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近来由于国家的鼓励,很多传统工艺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部分产品已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也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样式,而一些传统工艺则走向消亡,处于不断的活态流变之中[1]。怎样保护传统工艺,其振兴措施是什么?一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的措施是关注不够的。

金属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特殊门类。自古以来,中国金属工艺就非常发达,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很多工艺品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全国各地保存有众多的传统金属工艺,目前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中国金属工艺遗产共有20多种(见表1),它们是中国传统金属工艺最有代表性的项目,其保护和振兴措施怎样进行,尚未见相关研究成果。鉴于此,在文化部非遗司的支持下,课题组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下初步分析国家级传统金属工艺的技艺特点、保护传承和振兴措施等问题。

表1 金属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含扩展项)

2 中国代表性传统金属工艺现状

金属是容易造型之物,便于锻造和铸造,金属的工艺技术丰富多彩。对金属类的传统工艺而言,材质可分为铜、铁、金、银、锡、锌等,工艺可分为锻造与捶揲、鎏金与镀金,掐丝与焊接,錾刻和镂空、铸造、铆接、镶嵌和平脱等,日本则大致分为铸金、锻金和雕金三类金属工艺。从项目的前景而言,可大致分为已不具产业价值、发展前景不大、创新振兴有潜力等多种情况。

2.1 已不具产业价值的传统金属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传统金属工艺在历史上曾有重要价值,但如今已不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多少现实价值了。因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只能采取记忆性保护或资料性保护。

山西省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由于采用坩埚炼铁和铁范铸镜等特殊技术,是山西省独有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的产品犁镜是耕犁的重要部件,安装于犁头上方用以翻土,因常与土块相摩擦致表面发亮而得名。阳城犁镜曾在中国的冶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采用传统方法已不能再发展,停止生产了30多年。甘肃省永靖县生铁冶铸技艺亦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打铁花”是闻名遐迩的地方民俗,也由于技术过时而中断20多年。山东招远的黄金冶炼,历史悠久,曾有“中国金都”之美誉,但采用传统工艺的方式已无法再生产。

这几项传统金属工艺,在历史上曾发挥很大作用,但因为技术过时,都早已停止生产,要恢复生产几乎没有可能性,只能用“博物馆陈列”式的方式进行文化记忆保护。

2.2 发展前景不大的传统金属工艺

有些项目是历史上有影响,但目前发展前景并不大,这样的国家级传统金属工艺有如下几项:

杭州张小泉剪刀是浙江省的著名金工产品,曾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数百年来形成了南有张小泉(1628),北有王麻子(1651)的说法。1956年毛泽东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2]因此,过去张小泉剪刀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由于机械钢的原因,目前纯手工制作已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这个老字号逐渐衰落了。

浙江省出产的龙泉宝剑,曾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精美的手工艺品蜚声国内外。但目前宝剑已不具备实用性,锻剑工艺也已完全现代化,对传统技艺造成了巨大冲击,锻剑之地的环境也受到破坏,导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处于濒危状态。近来,当地民间工匠开发了龙泉菜刀等多种刀具和产品,已不限于龙泉宝剑。河南省驻马店市棠溪的传统铸剑技艺,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韩之剑戟,出于棠溪。”),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这种技艺生产的宝剑选材优良,也是一种有名的产品,但已不具备实用性,技艺面临失传。

芜湖铁画为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所创造的金属技艺,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历经3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艺坛独树一帜。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铁画色彩单调,表现力有限,目前发展前景并不大。若工匠与艺术家合作,对芜湖铁画进行新的创造,进一步突出金属的质感,该画种仍会有一定的潜力。

2.3 创新、振兴还有潜力的传统金属工艺

有的项目是传统技术已过时,但工艺正在向现代方向转变,这在传统金属工艺中占大多数。

金箔工艺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进行加工的一项技艺。南京的金箔一直是同行中著名的金属工艺品,全国各地都有销售。目前该工艺经过转化和提升,产品在市场上仍有较大需求,每年都有很大的产值,其应用方式多为现代表达形式,经过创新的技艺前景远大,但发展传统技艺已意义不大。建议可进行小范围生产,让传统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下去即可。

云南的户撒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户撒刀在清代以来就享有盛名,史称:“户撒、腊撒两长官司地所制之长刀,铁质最为精炼,与木邦刀无二。”[3]明代以来,阿昌族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有景颇族、傈僳族的背刀,傣族、阿昌族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制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日常用的菜刀和镰刀等[4],品种繁多,富有民族特色。由于对景颇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有重要影响,又称为景颇刀。其他如甘肃省的保安腰刀以及新疆的维吾尔小刀作为西北少数民族的金属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审美技艺附着在日用品之上,既是吃肉用的餐刀,还是随身携带的武器,以实用性和工艺美术价值流传至今。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金属工艺,最早称为大食窑器,元代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约在明代景泰年间传入北京,得到京城人士的喜爱。目前北京大厂景泰蓝名气非常之大,它在一件器物集有多种工艺和花纹,以富有感染力的金属装饰、细节的艺术处理、外观富丽堂皇成为北京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产品为国内外所珍视,常常作为国礼。金银细工和花丝镶嵌也因富于精美花饰而成为著名的工艺美术项目。

藏族的锻铜工艺中,“雪堆白”是清代以后西藏金铜行业的优秀代表,雏形源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正式成立官办的金铜工场,为达赖喇嘛制造金属法器是其基本职能。此外它还具有行业管理职能,肩负着金铜工匠的培养[5]。工匠人数严格固定在一百零八人,每个工种都要经过考核才能上任,不能随便调动,亦不能从事多个工种。只有当老工匠去世后,方可招入新成员,是工匠师承制的典型。“雪堆白”的传承有两个路径,一是以“雪堆白”金属加工技艺为传承对象,一是以“雪堆白”金属加工文化为传承对象。产品造型精美绝伦,具有很强的传统技艺特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较大影响,亦受到当地政府重视。

斑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铜艺中的双绝,表现了滇铜之美,材质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均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斑铜是云南特有的金属工艺,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滇东北,生斑铜有表面结晶,光彩闪烁,但原料来源稀少,锻打生斑的工艺受到极大限制。熟斑铜是生斑的替代品,产于省城昆明,因原料丰富而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艺术效果不如生斑,价值也要低一些。乌铜走银也是著名金属工艺品,原产于滇南石屏,真工艺一度几乎流失,目前已在晋宁等地恢复生产,以材质独特取胜,发展潜力很大。

中国金银器工艺的历史往往从唐代承接而来[6]。贵州、云南等地有苗族锻银工艺,主要是利用金属的柔软性和易成形性进行加工,以明显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文化之美,产品有银冠、银衣、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多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广泛。福建宁德和云南鹤庆的银器,工艺精巧细腻,色质典雅,在民间和民族地区有较大影响,银铜工艺品亦遍布各地,达到经济和艺术的双丰收,成为非遗项目带动群众致富和产业发展的典型。

从目前的情况看,传统金属工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仅有20多个,相比其他项目并不算多,民间还有大量各类工艺遗留,可在各个层次适当扩大其传统工艺的振兴目录。另外,历史上有些著名的工艺,如唐代金银平脱以及制作镶嵌松石和螺钿的花鸟镜技艺,产品光彩夺目,在古代贵族中极为流行,还东渡远传日本,但在现代的传统工艺产品中已完全消失,必要时应予恢复。

3 传统金属工艺的振兴措施

通过对传统金属工艺的考察和调研,可发现尽管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各个项目面临情况有所不同,发展前景也有区别,而传统工艺采用何种保护和振兴措施将有很大的影响,其振兴措施只能是边实践、边探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以调研所见为基础,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初步分析相关措施,提高对振兴传统金属工艺的认识。

3.1 工艺传承与适应现代生活

现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即在生成和发展环境中对传统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所谓“激活一池春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环。传统金属工艺项目也可发展活态传承,寻找其核心符号与随机符号的良性协调[7]。但那些已逐渐没有实用性的项目,可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内容予以保护而不宜大力传承,如某些制铜和制铁技艺逐步丧失了发展的必要性,退出民众使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再进行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并不现实。

传承人的群体得到保持并扩大,是传统工艺振兴的标志之一。但传承人和非传承人有时会形成一种制度性的区隔,不利于开展相关的振兴工作。目前,从业人员流失、老龄化严重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稀少的非遗项目来说,传承人去世可能使该项工艺销声匿迹。如斑铜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生斑铜的生产技艺主要传承于滇东北的会泽一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自然铜的原料有限,传承人太少,仅有少数几户人家在生产,且几代单传,几乎成为独门绝技。成都的金银花丝工艺有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传统工艺,产品为如发丝般的金银丝所编织的艺术品,目前也面临后继乏人、传承中断的风险。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传习机制,让传承人扩大带徒弟的数量。各级政府需采取相关措施,提升人们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及参与积极性,让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加入传统工艺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生活方式个性化的追求,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升级。传统工艺应融入现代生活,使传统与现代更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作品,而那些对提升现代生活品质有益的金属工艺也备受关注[8]。但这种结合所导致的产品升级对工匠和艺人而言,应是传统技艺与现代观念的结合,而不是抛弃传统和基本文化内涵,成为一种现代工业设计的产品。自古以来,金属产品以其鲜明的特点融入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目前一些产品已带有强劲的当代风格,如大理新华村白族制作的各种银器产品,晋宁县的乌铜走银产品,纷纷从传统产品向多种艺术品转换,但并没有抛弃基本的民族文化内涵。

工匠和艺人也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部分传承人应走入现代生活,积极输出工艺的精神资源,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形成新的工艺流派。可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这既保留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感,以新的形式维护和续存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3.2 艺术创造和传统文化挖掘

中国的传统工艺讲究品质、特色、个性诸要素,所谓“材美、工巧、器韵、时宜”。金属是富有材质美的材料,其易成形性也使产品容易表现出个性,在强度和硬度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现实中发展较好的传统工艺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工艺美术类,由于有精美的外形,可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如景泰蓝对细部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巧夺天工,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瑰宝。目前情况看,工艺美术类的产品仍有很大潜力,造型优美的产品经济效益明显,可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一般的日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日用金属器的制作,外型显得不合时宜,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前景堪忧。怎样振兴日用品的传统工艺,生产人们喜爱的日用美品,是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对传统工艺的振兴而言,不仅需要发扬民间智慧,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可介入这项工作。如山西阳城的铁范铸镜技艺,近几十年生产就逐渐衰落了,由于华觉明等冶金史学者的积极介入,当地政府认识到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这一珍贵的技艺得以妥善保护。艺术家进入各领域进行艺术创造,也是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如云南斑锡、熟斑铜的生产,因艺术家介入具体的工艺过程,大大改变了锡器和铜器的外观效果,提升了产品的艺术性。浙江省的龙泉宝剑,注重艺术性亦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所以,有的学者提倡传统金属工艺的蜕变[9]。但需注意的是,外在因素的介入可能会出现对现代设计的不当借鉴,工艺被改动之后,使一些传统技艺失去原有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传统工艺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传统工艺的振兴也应着眼于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才有实质性意义,弘扬传统文化是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基础。工艺产品固然有经济价值,但与其文化价值相比,应居于次要地位,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使传统工艺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每项创作都来源于有关的文化传统,但也在同其他文化传统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10]应利用某些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挖掘工艺文化的资源。对传统金属工艺而言,在实施传统金属工艺品的开发和再创造时,应注重金属工艺特有的内涵表达,对其文化意义进行新的诠释,以利于文化形象的塑造。苏州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以片蜡法为代表的金属工艺非常发达,有关单位正在建立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传统工艺对文化环境的保护也有重要意义,景泰蓝、阿昌刀等底蕴深厚的技艺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当地可感觉到一种文化气氛,特别是阿昌刀,对户撒地区阿昌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重大影响。挖掘民族文化价值,积极推进文化生态区建设,才能促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该技艺才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在实际情况中,传承人虽然握有技艺的看家本领,但往往不了解该技艺的历史源流。有的传统技艺学自不同地区,出现了传承人说不清核心技艺的现象,特别是少数民族对自己的师承情况往往并不了解,这对发扬该技艺的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3 政府和民间的保护

国际公约强调了社区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有些社区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对各项传统工艺,怎样进一步发挥社区作用,有待于具体实践。由于国情特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由政府主导,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管理、展示和培训等方面,政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亦有较多尚不到位之处,使保护工作出现失误。各级政府应加强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搭建传统工艺综合服务平台、传统工艺材料与技术研发平台、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等,支持设计人员驻站与传承人开展合作,如南京金箔、贵金属细工工艺都有相应的平台发挥作用。应树立典型的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提升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当然,有的学者也指出,传统工艺中有些品类是无法产业化的[11],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近来,抢救文化遗产的任务已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传统工艺发展的政策,如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国家层面还可制定各种保护标准及相关措施,进行分层和分类保护。相关措施在国家级的项目中实践后,可再覆盖到省、市一级的项目,并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广泛调研,建议政府对大部分处于小规模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实行优惠和减免税政策,对重要和濒危传统工艺品直接给予免税[12],对相关的传统金属工艺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措施。

传统工艺始终面临市场竞争和创新求变的问题[13],其传承与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国家保护传承人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而商业开发则可任意创新,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并无直接关系。目前,大多数金属工艺过多进行了商业开发,使工艺逐渐远离传统,近来在苏州考察,虽然列为非遗的金属工艺众多,但很多金属工艺的生产都与传统技艺相去甚远,无法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一直是中国学术界和民间很难解决的矛盾,而日本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创新却有成熟的经验,传承人一旦认定为人间国宝,就应对真正的传统工艺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每年必须为博物馆或社区制作几件经典样式的工艺品;艺人还可以自主创新,制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产品,自由生产和销售。这样既达到保护传统工艺的目的,也不影响工艺品的创新,确实巧妙解决了传统工艺保护和创新的矛盾,值得学习和借鉴。

大力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手工艺保持精湛手艺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中国缺乏自由性生产体制的支持,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关传承人进行考核,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思路。

3.4 行业组织建设与旅游业的推动

行业组织是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民国以前,传统工艺的行业组织非常发达,各地有各种金属活会、铜活会等。著名的云南会泽县江西会馆就是一个民间的金属行业组织。日本手工艺的行业组织建设十分发达,对保护和振兴极有益处,亦有重要借鉴意义。

行业组织可互相交流切磋,促进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通过内部祭祀和其他活动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开拓市场时,行业组织还可协调、限制企业间恶性竞争,引导和保护行业发展。目前,传统金属工艺的行业组织有龙泉市刀剑行业协会、北京的景泰蓝行业协会等,晋宁县乌铜走银传习馆也具有行业组织的功能,但社会影响仍不够显著。进入21世纪以来,境外民间组织逐渐将活动范围延伸到国内,对行业建设产生新的影响,一些民族地区的项目还得到国际资金的资助。在我国,政府对行业组织建设较之前有了转变,已采取支持和引导的态度,2017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亟待扶持一批传统金属工艺的行业组织。

各地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对传统工艺的振兴有积极作用,如阿昌刀对云南德宏州当地旅游发展和经济文化都有显著贡献。可利用传统工艺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开展旅游观光和生态体验,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以促进当地的文化和旅游经济。在非遗小镇、特色小镇、传统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都可大力宣传传统金属工艺及产品,如鹤庆新华村的旅游景点设立了传统工艺产品展销场所,取得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促进了公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的盛事(如奥运会)也给传统金属工艺带来了良机,如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金镶玉作为奥运奖品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3.5 技艺的保护与品牌塑造

加强传统金属制作技艺和经验的保护,使珍贵的技艺得以流传下来。如白族和苗族的银器制作,以前主要用捶揲和錾刻工艺,利用金属银的质地较为柔软的特征锻打成形,錾刻是重要的细部加工手段,在器物表面刻画产生各种花纹,达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现在则较多地采用模冲,为适应市场化而节省了时间,但却无法表现器物的细部,不能产生精美的花纹,从而失去了精湛的技艺。掐丝和点翠是重要的传统金属工艺,可达到玲珑剔透效果。在有些地区,过去采用点蓝掐丝工艺较为费时,现在已多用焊接,艺术效果较之前有所不如,说明要振兴传统工艺,有些技艺仍有保留的必要。藏族仍采用捶揲工艺,过去用松香,现在多用沥青等作为衬垫物。金属的初期成型,过去工匠都是在铮子上打制,现在普遍采用高压电捶打击,虽然是一种技术进步,但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作为手工艺的本质,其影响是复杂的。阿昌刀有传统的走金银工艺,在金属表面刻出凹槽图案,再将金银粉涂入凹槽中,经焙烧而成,但这种技艺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又如山西大同的干模法传统铸钟工艺,作为一种大型铁器铸造技术,就有必要加以保护[14]。

品牌是振兴传统工艺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是塑造品牌的坚实基础,打造传统工艺成为知名品牌是振兴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15]。通过包装、宣传以及企业形象推广等工作,提升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增强社会认同,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用率,大力进行品牌培育和塑造。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著名品牌以“景泰蓝”为代表,藏族地区则有文化特色鲜明的“雪堆白”金属工艺品,因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已在西南和各个藏区树立起其品牌形象。品牌塑造除外形外,产品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鹤庆白族银器因创新性和适用性并存,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就有很好的市场表现,塑造了著名的白族新华银器的品牌形象。

4 结 语

当今世界,各种变革扑面而来,丰富多彩的金属工艺品也正在迅速演变,现代化的影响使传统产品的辉煌时代正在消失,但保护传统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人们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力量总是与文化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以文化建设为中心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传统工艺的核心内涵则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应着眼于文化建设才有实质性的意义。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不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战略问题[16]。

对传统金属工艺的保护和振兴,不仅应有切实的评估,还应有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措施。本文分析讨论工艺传承、艺术创造、文化挖掘、政府和民间的保护、行业组织建设、旅游推动、品牌塑造等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以提供传统金属工艺振兴措施的解决方案。目前,工艺美术类的传统金属工艺得到发扬光大,而非工艺美术的传统金属工艺却举步维艰,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保护和振兴,仍然任重而道远。

致 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华觉明先生的指导,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