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传承—创新—经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承续和发展

2020-01-16华觉明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名录手工艺

华觉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从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开展非遗抢救、保护工作,传统工艺成为非遗之一要项,到2017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并努力予以推进,迄今已经历了16个年头。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不可或缺之举,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有必要做一回顾并就有关保护、振兴的若干事项择要廓清和阐述。

1 传统工艺的界定

传统工艺是历史上形成的手工艺,与其相关的称谓有手功、工巧、工伎、手艺、手工技艺等等。它们的涵义大体相同,但应用于不同场合却有细微的差别。国内外对手工艺一词的诠释不下十数种,本文只就手工艺和传统工艺两者作一界定。

手工艺可由以下四个维度判别其种差:

创意或设计——人之初尚无设计的概念,所有手工艺均藉创意引领。这些创意可以是某种意念或设想,稍后则藉图像、模具表述。完备的设计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成型的,嗣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用于手工艺的制作。

材料——手工艺在初是使用垂手可得的天然材料,如用树干做成尖端木棒,用石料做成刃具。之后,则常用经人为加工的材料,例如陶坨、铜合金等。现代的人工合成材料也已用于手工制作且有扩展之势。常有学者称手工艺必须使用天然材料,甚至1997年发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约》也有这样的提法,这并不符合史实也有悖于理。

制作——人的双手在手工艺操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足部和其他肢体也很重要,例如足踏的碓和蹑,焊接喷枪和炼铁炉的炉前快速检测都要用到嘴,腰机由腰部的使用而得名,广东人压面有用臀部使力的,而工具器械和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的运用也不可少。

功能——手工艺以造物的方式创造人工自然,其制品具有实用功能或审美功能或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功能。即便是一件远古的骨梭也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达到功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合用称手的工具常兼具形制之美。

据此四端,可定义如下:

手工艺是由创意或设计引领、使用天然或人工材料、依靠手和其他肢体并借助工具器械及自然力制作、制品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的技艺性劳作。

迄今,传统工艺代表作进入名录的评定标准仍是:“在历史上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手工艺。”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并不恰当。历史上手工艺旋生旋灭是常见的现象。有些精湛的曾起过重要作用的手工艺,例如拨蜡法、用于表面装饰的富锡技艺、甲胄制作技艺等,因种种原因未能传承至今,但从考古发掘和社会调查获得实证并经过缜密的科学研究与复原得到证实。这类失而复现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应当予以承认并进入代表作名录的。办法很简单,将传统工艺厘定为“历史上形成的手工艺”即可。至于现代和当代新出现的手工艺例如塑料编织品和某些工艺画则需经一段时间的检验和鉴别,可另作规定。

2 中国手工艺的巨大存在及其现代价值

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大发明,使人由此摆脱了黑暗、寒冷和野兽的侵袭,从动物界中分离了出来。这种手工技艺,如今居然仍保存在海南岛民间,堪称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薄如蝉翼的黑陶杯、精美绝伦的玉琮、庄严肃穆的后母戊鼎、伟岸灵动的大型编钟群、精细剔透的尊盘、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应县木塔、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所有人工制作的传世和出土文物、古建筑、古代工程都是手工艺的产物。只此一端,可见手工艺、手艺人在缔造和拓展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了何等重大的作用。

中国广袤的国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物产、勤劳的民众,滋育了手工艺的巨大存在。有一位外国专家说:“世界的一半手工艺在中国。”此说确否待证,但中国手工艺在当今世界确实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中国已有桑蚕丝织、木结构营造、宣纸、龙泉青瓷、针灸、雕版印刷、篆刻、云锦、珠算、热贡艺术、剪纸这11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手工艺保护名录,占总数的34%;列入亟待保护名录的有黎族织染绣、木拱桥、活字印刷、水密隔舱福船这4项,占总数的57%。中国是名符其实的手工艺大国,丝绸织造、瓷器烧造,造纸术、印刷术等技艺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经众多专家研究论证,中国现存的手工艺有15大类,即:工具器械制作,农畜矿产品加工,雕塑,营造,织造、印染、刺绣和服饰制作,陶瓷烧造,金属采冶和加工,编织扎制,髹饰,家具制作,造纸和笔墨砚制作,印刷,剪刻印绘,中药炮制,特种工艺。目前进入国家级名录的已有436项(表1),约占非遗总数的34%,省市县级的项目更十数倍于此。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仅手工艺中的工艺美术经营实体(不含个体经营)即有约6000家,从业人员约300万人;全部手工行业更十数倍于此,其影响面几乎覆盖全体国民。环顾四周,斧子凿子、锄头钁头、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扎染蜡染、云锦苏绣、金箔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同仁堂、全聚德、王麻子、张小泉、景泰蓝、中国结、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烟花爆竹、笔墨纸砚,我们日常吃的、穿的、用的、玩儿的、墙上挂的、身上戴的,很多仍是手工制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向往和审美取向的提升,人们对手工艺品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是离不开手工艺的。

手工艺具有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它是人性的、个性的,具有能动性和永恒性的。和这“三品四性”本质特征相对应的是手工艺的民生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这也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了传统工艺的重大现代价值。我们正在从事的传统工艺保护、振兴工作,正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承续中华文脉文象、卫护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精神特质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部分。

表1 传统工艺和传统美术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

3 保护之要,切勿掉以轻心

保护和振兴是21世纪中国传统工艺的两大主题。从2004年至2014年这11年间,传统工艺是以抢救、保护为主。保护传统工艺,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工业化浪潮和城乡变迁中湮没失传非常重要。保护是传承、创新、振兴的前提。不把传统工艺的技法、流程、诀窍及其蕴含的科学技术基因与人文意蕴,如实、完整地维护和保存下来,继承、创新便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了无头绪和生机,更何谈振兴!

自2004年起,有关部门大力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相继实施了传统工艺的界定、分类、普查,国家、省、市县三级名录的申报、评审与公布;在此基础上,评定传承人,给予扶持,在全社会树立重视传统工艺、保护和发扬其价值的观念与指向。这些重大成就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举措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包括文化界弥漫着浮躁、草率、急功近利及贪污腐化等不正之风的情况下展开的。从而滋生出种种弊端和乱象,对保护工作有所干扰并损伤了它的声誉,诸如:以运动方式施政,名录评定过急、过糙,把关不严,又无退出机制,致后遗症迟迟未能纠正;行贿、受贿,个别工作人员肆意贪腐却未予处置;违规操作,有的项目未经评审居然就进了名录;擅权营私,排斥非本单位的专家学者,导致离心离德,运作失调;个别专家徇私行事,造成不良影响。

2015年以来,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发布和实施,振兴成为主旋律,也成为一种时髦。中国人搞惯了运动,很能顺应这种工作模式,经常就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人在为传统工艺的保护操心、操劳呢?

在这里,笔者要强调指出,传统工艺的保护并未完全到位,例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的认定、建档、研究等环节,许多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并没有做好;一年一度的督导往往流于形式,平时不下基层,届时找三两位专家到项目所在地观看了事先布置好了的展览,听了汇报,到现场看了看。这样的督导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

所以,我们切不可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切不可掉以轻心。传统工艺的保护仍很艰巨,须逐步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为精准扶持和督导的工作模式;要建立并实施退出机制,解决名录进入及传承人评定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吸纳更多专家学者,长期定点参与保护、振兴工作;要采取文化记忆、维持、扶持、自主传承等不同保护方式以适应不同保护类型的需要。只有这样,传统工艺的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传承、创新、振兴的基础。

4 手工艺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可解传承之困

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各地采取的应对之策,诸如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给予补贴、增加从业人员等,都起了一定作用,但也都有局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从长远来说,我们应当寻找变传统工艺传承之不确定性为确定性,使之由或然之态臻于必然之境的方法和途径。

为此,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因素激发了手艺人对他所从事的行当的热爱,从而终身不渝地锚定于该行业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所。试举数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白荣金先生,历年出土的金缕玉衣、皮甲、铁甲多数由他亲手清整、修复。1995年退休后,他仍致力于甲胄清整修复技艺,所撰《甲胄复原》一书,是迄今中国式甲胄的唯一专著,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从2014年起,他以80岁的高龄,承接湖北枣阳出土的春秋皮甲的清整复原,清晨三、四点钟即起,一直干到深夜,如此辛勤劳作了四年多,才把这批人甲和马甲清理整饬并制作了纸质模型。目前,他正主持《甲胄复原》的修订工作,预计要到2021年才能完成。

——琥璟明和梁启靖是两位年轻人,大学期间就钟情于甲胄制作。2016年为解决后继乏人的难题,白荣金先生委托笔者和琥、梁见面,了解他们的情况。之后,在2018年和2019年举办了两届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由白先生用出土实物详细讲解剥离、清整、拍照、测量记录、分类、整合、模型制作的全过程。学员们通过实习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两位年轻人都获得了结业证书,取得甲胄清整、复原和制作技艺的资质,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目前,他们正在白先生指导下研究制作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代表性甲胄,并作为编委参加《甲胄制作》这部学术专著的写作。

——南京云锦研究所的蔡向阳,本是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云锦织造技艺,深深地被吸引,爱莫能舍,居然放弃了做法官、律师的机会,毅然进云锦所,从学徒干起。因为热爱这个行当,有文化又聪明,七年下来,已成为该所的技术负责人。在此期间,还进修拿到了硕士学位。

这样的事例并不是个别的,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倪沈键是学经济的,他的夫人是著名艺人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的女儿。长期受到熏陶,倪先生也爱上了这个行当,辞去了待遇丰厚的银行职务,进了博物馆。因为热爱这个行当,有文化又聪明,现在已是印染技艺的高手,还致力于纹样创新等开拓性探索。

笔者举这样的实例是为了说明,手艺人成长的共同特点是经由家庭、社会的熏陶或学校教育的引发,对手艺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经过手艺操作的实践和认知,升华为爱好和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并乐在其中,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手艺人从艺的主因。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把钥匙去开传统工艺传承的这把锁。这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早就启示我们的,《公约》第一章第二条之(三)明确指出:“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上文所说的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和蔡向阳、倪沈键的从艺经历,都属于手艺的非正规教育。这种非正规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至今仍普遍存在。例如面塑的汤子博——汤夙国,泥人张的张明山——张玉亭——张景祐——张锠,古铜张及其众多传人赵振茂、高英,紫砂名家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徐秀棠及其众多弟子。而更重要的则是手艺的正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

教育部与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手工艺教育指导组,统管高等院校、职业技能院校和中小学的手艺教育;聘请有深厚学养、有丰富经验、有责任心、能担当的教育家主其事,以三到五年试点,逐步推广,争取二三十年内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这样不仅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制作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也为手艺传承作出了贡献。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约有2亿之众,即便几率很小,通过大面积的手艺正规教育,也会有每年数以千百计的年青人投身于传统工艺行业,从而提供为种群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员基数。(1)参见拙作《“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刊笔者《中国传统工艺论集》。

5 创新、经略——传统工艺振兴的瓶颈

语云:“创业维艰”。同样的,创新维艰。艰在创新的本质:一为创,二为新。人们往往习惯于旧有的思维定式,且有时担心创新失败的负面后果,也有时就是找不到创新的思路和必要的支撑条件。

但是,尽管创新维艰,我们还是要大力提倡和下大功夫推进传统工艺的创新。因为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创新乃振兴之钥。人人都知道,明清的瓷器不同于宋元的瓷器,宋元的瓷器不同于汉唐的瓷器,汉唐的瓷器又不同于商周的原始瓷。大量事实证明,基于手工艺的能动性这一本质特征,传统工艺必然是与时俱进的。有眼光、有魄力的手艺人和企业家主动创新求变,经百折而不回,必定能够成功。开风气之先,领先一大步,便在战略上占有了优势,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先着和先鞭。(2)《晋书·刘琨传》:“先吾着鞭。”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与振兴的关系,目前在指导思想上还不是很明确。《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到了要“提升再创造能力”,但没有展开也没有将创新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

目前,创新之议已蔚然成风,而真正下大功夫致力于此的还不是很多。笔者以为,需要从历史上寻找创新成功的实例及其所由自。众所周知,苏州是进入国家级传统工艺名录最多的城市,其众多著名手工艺以“苏作”为其统称,诸如苏作玉雕、苏作家具、苏绣、苏裱、苏扇、宋锦、缂丝、香山帮、园林营造、灯彩、核雕、竹刻等等。至迟从明代中晚期起,苏州地区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便围绕着市民生活、文人雅集、私家收藏形成了若干文化产业群。以创新为主线,文人、艺术家、匠师倾力合作、雅俗相融、追求高雅的意境、精工又倍于他所。这样的经营和经略使得苏作出类拔萃,苏州成为中国手工艺的第一重镇。

苏作的创新和跃变,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人和艺人的再度合作与相融,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把传统工艺引向更高的层次。当前已有一些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艺人共同做创新的尝试,有的还延请发达国家的设计师参与,他们的设计理念和技法对我们是有启示和借鉴作用的。

创新具有颠覆性,创新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奇的,甚至非驴非马、不中不西的事象。对此,我们需要宽容和包容;要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不要动辄指斥;要鼓励大胆创新和探索,允许失败,失败了可以重来,盖“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才能成功。

传统工艺的创新振兴是一项事业,事业是需要经营和经略的。企业和行业须有经营之才,大企业和全行业更须有能经略之将才。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成立了手工艺振兴协会,而我们有些手工艺行业至今仍是一盘散沙。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才能拓展市场,建立品牌,才能在奋进和竞争中涌现经营和经略之才,引领全行业从传承、创新走向振兴。

创新和经略是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两个坎是绕不过去的,如何突破这瓶颈需有识之士花大功夫用大力气,坚持不懈地作艰苦的探索。

6 传统工艺的振兴和学科建设

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是由三个方面的力量支撑和实施的。艺人、企业和社区是传统工艺的承继者和拥有者,理应起到主体的作用。政府须尽领导之责,在制订方针政策、组织实施方面起主导作用。专家学者可帮助艺人、社区提高对传统工艺价值、内涵的认知,在保护的各个环节起到引领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率先提出保护无形文化财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半个世纪后,经众多专家多年研讨和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20世纪80年代,我国即有学者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并制订了《传统工艺保护开发实施方案》,20年后这一工作因人大常委会作出加入国际公约的决定而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就是两个鲜明的例子。而这些以及传统工艺的学术传承,都离不开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

传统工艺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属于工艺史的范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中多次引用霍梅尔(Rudolf P.Hommel)的《手艺中国》(ChinaatWork),并将此书与阿格里柯拉(Georgius Agricola)的《矿冶全书》(Deremetallica)并称为经典著作。早在20世纪初期,朱啟钤、张含英、梁思成、王振铎等前辈学者就对织染绣、水利工程、营造、工具器械制作等传统工艺作了调查。50年代起,潘吉星、张秀民、郭黛姮、张驭寰、田自秉等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特别是70年代之后,以科技史界和工艺美术院校为主的一大批学者投入这一领域,其覆盖面遍及全国各地区和传统工艺的所有类别,从而为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以及《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木板年画集成》等大型著作的编集提供了学术基础。

然而,由于主管部门缺乏文化保护的观念和不作为,长期以来传统工艺有学术建树却无体制的归属和有计划、成系列的学科建设。同为非遗之要项,举凡民间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曲艺等学科都有国家级或部委的专职研究机构,唯有传统工艺既无这样的建制,自然也谈不上有计划、成系列的学科建设与相应的学术建树。鉴于传统工艺研究在理论上的前瞻性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加强其学科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具有紧迫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艺人固然需要抢救和确保其传承有绪,专家学者的学术传承和团队建设同样需予高度重视。某些分支学科如农畜矿产品加工和特种工艺已呈现青黄不接之势;粗放的管理模式之难以向精准的工作模式转变也与此有关。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加强传统工艺学科建设列为要项并提出了较为周全的要求是很正确的。为确保其落到实处,兹建议如下:

——制订分阶段的、有高度可行性的实施方案,须明确执行部门的职责,须有期中检查和期终验收。这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沦为空谈。

——完善学科建设的建制化,某些工艺分支相当薄弱,需予补阙和增设专职研究机构。

——专家学者和在培学员须投入传统工艺保护、振兴的实际工作,和非遗管理干部共同形成有效、精准扶持的工作模式,改变当前间歇性接触和粗放的管理方式。

——以项目带动学术建树和人才培养,诸如大型学术著作的编纂、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经甄别后编集成有确切依据的文本、重要学术著作译成外文出版、择要制作高规格的纪录片、编撰出版中英文版传统工艺期刊等。

理论和主张的提出与其实施总是有间距的。但只要这种理论和主张是符合客观实际和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并由有识之士不懈推进,就总能付诸实施和获得预期的实效。这样的实例并不鲜见,诚不独传统工艺为然。

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和经略,都指向其终极环节——振兴。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传统的惰性也是巨大的,所有这些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既有格局,从而影响艺人、企业、社区主体作用的发挥。明乎此,我们只能如《论语》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须有社会条件的支撑与保障,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教育发达、人文昌盛、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将迎来传统工艺保护、振兴的全新局面。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名录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陶行知教育名录
同贺名录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