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2020-01-16杜思慧肖艳平

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赣南苏区历史

杜思慧 肖艳平

2020年7月14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在抚州市幼专剧场演出,亮相2020年江西省文化强省推进大会文艺精品展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气势磅礴又感人肺腑的视听觉盛宴。整部音乐舞蹈诗共分为六个篇章:“序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亮了一片天·定都瑞金”“当家做主人”“干部好作风·执政为民”“热血铸忠魂·保卫苏区”“尾声:走向一九四九”。该作品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红色政权为背景,力邀国家一级编剧安荣青、一级导演谭晓洪等加盟,在深入赣南田野考察基础上,融客家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于一体,塑造充满深厚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多彩赣南形象。作品中不同篇章以多元化的形式、强烈的叙事性以及关注“人”的视角创作,生动诠释共产党初心使命,再现人民共和国的“初心时代”。透过作品,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下不断发展崛起的国家形象,体会革命年代赣南民众的责任担当。作品中艺术符号传递的价值理念,充分展现新时代音乐舞蹈诗为人民抒怀,与人民同在的价值理念。

一、剧本结构:主题贯穿始终,多维场景交互

赣南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中央苏区作为全国苏维埃运动中心,为中国革命道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正是以被誉为“红色摇篮”“共和国故都”的江西瑞金为背景,旨在表现中央苏区在革命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央苏区红色政权建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作品利用多元结构设计,将经典题材在历史角度上推陈出新,既体现时代性,同时每一章都独立而深刻地展现革命历史发展中的人民关怀。

首先,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作品从序幕到尾声的安排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苏维埃政权到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序幕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歌《国际歌》中拉开,呼应主题。第一章“亮了一片天·定都瑞金”中情景歌舞“党指挥枪”,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以及1929年古田会议的召开为背景。1930年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并成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后,红军逐步实现从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后,1931年11月7日,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在瑞金叶坪村谢氏宗祠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确定在瑞金。“听会”“亮了一片天”描述的是当时数万群众欢庆全国性红色政权建立的热烈场面,正如歌中唱到:“盘古(里格)是开天地(哎),上下(里格)是五千年,豪杰辈出乾坤圈,且听叶坪一声宣……做主把身翻,从此跟定共产党,改天又换地”。第四章“热血铸忠魂·保卫苏区”,以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背景、《八子参军》故事为主线,分别从八个儿子、父亲和妻子视角刻画内容。该部分在音乐唱段和舞蹈配合下有了完整和精彩的呈现,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让全剧情感高潮在此激发,观众情绪随剧情推向高潮。尾声男子群舞“走向一九四九”,讲述1934年10月,红军开启前所未有的万里长征。整部音乐舞蹈诗通过第一、四章和尾声,以纵向的时间关系将共产党在苏区建立红色政权的主要历史串联,侧面反映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其次,除了纵向的时间关系,整部音乐舞蹈诗并非是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多维角度,切换不同场景,将党在中央苏区的领导建设以横向的逻辑关系呈现。第二章“当家做主人”,其前三部分“我们是土地的主人”“列宁学校”以及“红色粮仓”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土地改革、教育事业为背景。表演唱“我们是土地的主人”,便表现了农民翻身得解放,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的情景。舞蹈“红色粮仓”展现广大贫苦农民将自己命运和苏维埃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力支持革命,即使在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时刻,苏区红军和苏区政府人员的粮食供给依然得到有效保障。苏维埃政府自成立之时,对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重视,因此,情景歌舞“列宁学校”表现当时苏区开展的文化教育事业活动,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同时也反映教育在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第三章“苏区干部好作风”,从党的领导和政权建设切入,包括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苏区干部好作风”“只见公仆不见官”“毛主席为我开天窗”和“甜甜的井水”都表现出共产党人深入实际调查的思想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

二、音乐创作:形式丰富多元,地方特色鲜明

除在作品结构和情节设置上构思巧妙,大量音乐元素的运用也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整部音乐舞蹈诗音乐形式多元,风格多样,运用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形式,表现出苏区革命斗争中鲜明的革命性、强烈的战斗性和豪迈的英雄气魄。

序幕出现的苏维埃共和国国歌《国际歌》和尾声中的《义勇军进行曲》遥相呼应,从听觉和心理上给观众以清晰的历史认知,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第二章采用数板、重唱和合唱的形式,听觉上音乐氛围层层递进。歌曲“游击战·运动战”运用戏曲中的数板元素,并加以快板伴奏,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之后的合唱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展现战士视死如归、击退敌人的英勇气概。合唱与重唱在多声部穿插对比中交错呼应,前后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唱出战士们必胜的决心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憧憬。

文化自信贵在传承和对话,整部作品将客家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既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播。作品加入兴国山歌代表性衬词“哎呀嘞”,选取赣南地方民歌为创作题材。演唱内容是赣南地方民歌,其中歌词“盘古(里格)是开天地(哎),上下(里格)是五千年,豪杰辈出乾坤圈,且听叶坪一声宣”,“里格”是赣南民歌的典型特点,在赣南采茶戏音乐中,“里格”是必不可少的衬词。另一首赣南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创作于苏区时期,是在长冈乡调查背景下,由当地群众编唱,歌颂苏区干部的代表性赣南民歌。短短几句歌词,唱出了老百姓对苏区干部的认可,对共产党的赞美之情。平凡动人的曲调背后,是共产党不忘初心的真实再现。客家民俗“灯彩”同样运用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客家民俗灯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采茶戏的元素发展而来,因此演出中的龙和女子群舞都有赣南采茶戏的元素。客家童谣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人们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吟诵的对象,通过歌谣来教育儿童,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二章“列宁学校”以及第三章“甜甜的井水”,都运用了客家童谣的演唱形式,如“横要平,竖要直,一撇一捺是人字……”这种三字句结构是童谣的典型特征,与《三字经》有相似之处,将教育儿童的理念编写成通俗易懂、短小精炼的词,在朗诵中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传递,是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第四章出现的客家民俗“喊魂”,运用客家音乐《还魂调》让人眼前一亮,不仅表达出老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同时传递出浓浓的悲壮之感。除此之外,《十送红军》的音乐在多首作品中都有穿插使用,包括“等着你”“毛主席为我开天窗”“喊魂”。

作品中出现的所有音乐形式,在不同情绪背景下相互交融、此起彼伏,各种音乐情感交织在一起,把音乐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熟悉的地方传统音调片段经过二度创作呈现给观众,观众可以迅速融入红色革命老区的氛围之中。并且,作品中的音乐呈现出较强的叙事性,从开始到结束,音乐都紧紧围绕着主题内容,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音乐曲调,都再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重生、走向胜利的历史故事,也传递出一种红土地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守。

三、叙事定位:回归“人”的视角,刻画人民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4页。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意义,该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还在于将“深入人民”作为创作的指南针。作品中出现的音乐多以“人”为第一视角进行创作,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在历史事件和普通人之间建立关联,通过人物活动感知历史动态和命运,用小人物形象体现大时代情怀。例如“守着妈妈日月长”“等着你”“毛主席为我开天窗”“八子参军”等剧目,以父亲、妻子、儿子、大娘等普通人的视角创作,既接地气,又于平凡处尽显时代情怀和初心精神。《八子参军》是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红色故事。故事主人公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在五次反“围剿”期间,他亲自将八个儿子全部送上了前线,后来他的八个儿子全都牺牲在战场上。这个感人的故事一经传开,很快激发起赣南地区奋勇抗争的决心,赣南民众前赴后继走上战场,全力支持红军。据统计,在反“围剿”战争中牺牲的赣南英雄烈士多达十万人。《八子参军》的故事被多次改编创作为舞剧以及电影。音乐舞蹈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用杨老六、满崽的演唱交待人物背景和“八子”人生轨迹,形成了前后呼应的相互指涉关系。除此之外,以“八子”为主要线索,将父亲、母亲、妻子和“八子”所关联的故事情节串联,不同部分表达出亲人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苏区人民革命觉悟极高,对革命胜利和共产党的领导拥有坚定信念,该作品将伟大的苏区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关国家历史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其共同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大量碎片化的历史信息集合在作品中。音乐舞蹈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中间四个章节看似碎片化的内容,实则代表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和辉煌时刻。不同的故事风格各具特色,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作品从个体入手,将镜头对准普通的人和其生活场景,以老百姓的视角刻画历史,观众透过历史记忆的点滴洞悉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反映出个体命运和国家发展的相互关联,表达出一种纯粹而感人的家国情怀。

音乐舞蹈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展现了新中国创建历程中的真实故事,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和细腻的个人情感结合,注重艺术质量和观众感受,既具有审美效果,又颇具时代的人文关怀。自2019年首演至今,已巡回演出多次,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它用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地再现了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唱响一首首歌颂共产党、赞扬苏区精神的赞歌,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积极尝试,其有效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针对作品演出之后显露的瑕疵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雕琢和再度完善。首先,整部作品演员服装显得单调,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其次,因舞台场地的局限,部分具体情节的细节刻画略显仓促和空泛;最后,出演音舞诗的演员基本为赣南师范大学青年学生,生活体验的缺乏以及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致使部分情节人物形象塑造还不够丰满。针对以上问题,该部音乐舞蹈诗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从舞台装置、演员素质、文化叙事等方面进行改进。

赣南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素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值得艺术创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2)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352页。。相信未来经过不断打磨,该作品将成为赣南地区“文化+”模式代表性文化产品,成为赣南地区又一张红色文化名片,推动赣南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新时代中国文艺精品,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完美地呈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

猜你喜欢

赣南苏区历史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苏区创业致富人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