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价值

2020-01-16仲艳妮

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右玉县委书记精神

仲艳妮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1)《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年5月13日。这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第6次提到右玉精神,彰显了弘扬右玉精神的价值所在。右玉地处晋西北,近代以来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历届县委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在长期造绿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右玉精神。

一、右玉精神的形成

70年前的右玉沙逼人退、环境恶劣,70年后的右玉郁郁葱葱、清风徐来。“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洲。”(2)《刘云山赋诗盛赞“右玉精神”》,《山西日报》2010年9月21日。在惊叹这人间奇迹之余,我们不禁会追问:右玉精神从何而来,当年的不毛之地是如何变为今日的塞上绿洲的?

(一)右玉精神由恶劣的自然环境逼迫而成

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源于战乱和风沙,战乱缘于右玉特殊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右玉作为我国北部边陲,尤其长城雄关杀虎口地处要塞,“扼三关而控五原,乃直北之要冲”。千百年来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为争夺人口与土地,在此地征战杀伐,至今仍遗留在右玉的上百座古堡和随处可见的烽火台旧址,可见当年战火之频繁,这让本就贫瘠的右玉土地遭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右玉常年风沙肆虐,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气候恶劣异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沙漠化或半沙漠化,人居环境十分严酷。1949年时全县仅有4万余人口。右玉环境的恶劣从民间流传的歌谣中可见一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黑夜土堵门,白天点油灯。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3)《右玉县绿化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2页。曾有外国专家断言,右玉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这里的人们举县搬迁。

(二)右玉精神由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而成

右玉精神不仅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锻造下形成,也是在悠久深厚的地域文化陶冶中形成。右玉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据出土文物考证发现,人类早在远古时期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和生存。自战国赵武灵王置雁门郡起,秦筑长城,汉伐匈奴,北魏迁都,唐征突厥,宋抗辽金,明御鞑靼、瓦剌……右玉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融合的摇篮,是黄河农耕文明与草原部落文明交流竞争的地带,形成以农耕文化为主,融合边塞文化、移民文化、晋商文化和草原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相得益彰、兼容并蓄的塞北地域文化。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了右玉人民勤劳质朴、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精神气质和品格气度。

(三)右玉精神由壮烈的革命情怀浸染而成

革命战争年代,右玉属于晋绥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右玉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也在右玉得到了传承、光大与弘扬。右玉最早于1928年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共产党员寇子严回到家乡右玉杀虎口村,向民众宣传共产党带领人民武装斗争的革命纲领和主张。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路经右玉,沿途张贴标语,登高演讲,宣传革命道理。1936年2月,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进入晋西北,发展党的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武装。1937年,右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左右平党小组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右玉人民坚持武装斗争,壮大地方武装和抗日群众团体,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右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塞北高原上收复的第一座县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右玉累计有12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600多人参军,1500多名同志光荣牺牲。其中有横戈跃马、血洒右玉的中共晋绥边地委委员胡一新,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中共左右凉县委书记陈一华,有与民同甘苦、临危不惧的中共右南县委书记宇洪,更有无数为革命理想奋斗的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他们是右玉精神的源头活水。

(四)右玉精神由党领导人民群众苦干而成

右玉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右玉精神是右玉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奋斗出来的。70年来,右玉人民始终秉持一个真理: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据不完全统计,在70年的植树造林中,全县人民义务植树达两万多天,他们像蚂蚁啃骨头般摸爬滚打在右玉的沟梁山壑之间。有村民回忆道,“植树很辛苦,带上干粮早上6点半就出门,中午在野地里吃饭,晚上7、8点才回家,到了家往炕上一躺,就睡着了”(4)整理自右玉群众采访录音资料。。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扎根群众、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右玉属丘陵地带,地表多是砾石碎块,风大缺水,树木生长期短。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秋冬挖坑熟土,来年春季植树”“松树保土带根成活高,杨树浸泡充分发芽早”等科学育林方法。右玉大大小小的苗圃不但供应本地植树造林,还热销周围几个省区,带动了一批百姓致富。右玉南山森林公园竖立着一座象征右玉70年植树造林辉煌业绩的绿化丰碑,丰碑的西面雕刻着“右玉建国以来的百名绿化功臣”,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也有党员干部。虽然身份各异,岗位不同,但他们始终坚持绿化信念,坚守绿色情怀,他们是右玉不同历史时期生态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是承载右玉精神的主体。

二、右玉精神的内涵

右玉种树,收获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右玉精神。2012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山西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5)刘宇:《从绿色接力到精神传承——我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实践扫描》,《山西日报》2013年7月25日。

(一)右玉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右玉历届县委坚持植树,就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践行。

用植树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右玉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考察后发现,右玉的地越垦越多,粮食却越打越少,这种广种薄收、榨取自然的路越走越窄。如果继续延续以往只管垦地种粮、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只能加剧土地沙化,最后必然导致右玉人民失去生存依托。只有大力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吃饭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1949年10月24日,在中共右玉县委工作会议上,张荣怀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要想家家富,每人10棵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贫瘠苍凉的右玉大地上,为右玉人民找到的一条改变命运的根本出路。这条出路被后来70年的实践证明,是最符合右玉发展实际的,是最切合右玉人民长远利益的。从此以后,21任县委书记带领右玉人民群众沿着这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路走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往日荒山野沟,如今茂密成林,风沙没有了,水土流失减少了,燃料、木材和饲草增加了,粮油产量大幅增加,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

用植树铺就人民群众的富裕之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战黄沙洼”到21世纪建设“三大基地”,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生态再变资源,没有高耸的烟囱、遍地的煤窑、流淌的污水、刺鼻的浊气,靠绿树林海、成群牛羊、蓝天碧水、遍野清风,同样也能走向富裕,实现发展。如今右玉已初步形成煤电循环、清洁能源产业为龙头,带动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亿元,增长3.5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568元、9106元,增长9.4%、15.7%,主要经济数据在朔州市增幅持续保持前列,右玉正步入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二)右玉精神体现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6)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不论是在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还是为改善民生、脱贫攻坚进行不懈努力的实践中,艰苦奋斗这面大旗始终在右玉大地上高高飘扬。

植树造林看似简单,但在右玉1969平方公里的高寒土地上,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土地沙化面积达76%,年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面对黑风、干旱、黄沙,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栽3年扶3年,勤浇勤护又3年。右玉人民没有被艰难困苦吓倒,条件不足精神补,资金不足干劲补,白天不足晚上补,机械不足人力补,硬是凭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气概,种树种草,改善环境,绿化一座又一座荒山。看似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其实并不容易。每到植树季节,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植树,他们扛铁锹,背树秧,吃炒莜面,喝沟泉水,休息在用树枝搭建在山崖沟壕的“帐篷”里,脸被晒成黑铁色,嘴角泛起血泡,手被磨出老茧。他们的脸与群众一样黑,手同群众一样粗。老百姓说:在工地上分不清谁是群众,谁是干部。

2006年,山西省六大造林工程在全省全面铺开。右玉县委县政府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打一场生态大战。全县调动了上万名村民和机关干部,摆开了植树造林的战场。机关干部每天自带口粮,村民每人每天发放3包方便面做午饭,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带头上工地,所有干部一律不准请假、不准缺勤。整整一个春天,仅是发放给参与植树村民的方便面,就花费了25万元。然而,这25万元的方便面,对每个村民来说,仅仅是每天3包充饥的干粮。当时国家早已取消了“义务工”,右玉的老百姓没有要求政府给一分钱的补偿,全都是义务劳动。除了检查和现场办公,县委书记赵向东大部分时间就在自己负责的片区里植树。2007年,右玉遭遇罕见的大旱,一个春天不下雨,给植树成活率带来很大困难。为保证树苗成活率,县委县政府把全县的大小车辆全部集中起来,用于拉水浇树。一次一次地浇水,有的地方浇水多达几十次。这一年虽然经历了罕见的大旱,但树苗成活率高达95%。绿色是右玉人的骄傲,因为它不是大自然恩赐来的,而是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顽强抗争、艰苦奋斗出来的。不屈的右玉人民不仅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银行”,更是浇灌出了一朵美丽的奇葩——右玉精神!

(三)右玉精神体现了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政绩观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在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同大家讲起右玉县委带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事迹,希望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干下去”(7)《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 强调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刘云山出席》,《人民日报》2015年1月13日。。右玉县历届县委领导班子在植树造林这场“接力赛”中,以惊人的恒心和毅力硬是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变成“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70年来,右玉县围绕植树造林,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持续推进。从20世纪5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从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到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从90年代“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到新世纪“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再到新时代“绿水青山秀塞外,金山银山富起来”。截至2019年底,右玉累计造林面积达193.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70年的生态建设让人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右玉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拉开右玉绿化大幕。他在经过深入调研考察后正式提出了种树的发展思路。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在苍头河畔栽下右玉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苗,也迈出了右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第四任县委书记马禄元和第五任县委书记庞汉杰带领全县人民“三战黄沙洼”,是右玉生态攻坚的关键节点,二人精诚合作,前后共用整整8年,让黄沙洼“黄风变清风,起风不起尘”,用1.5万亩杨树林在黄沙洼上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制服了这座千百年来流动不止的沙丘。“三战黄沙洼”的最终胜利也极大鼓舞了右玉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信心,打破了当时“沙漠上植树无法成活”的断言,为右玉大面积植树造林提供了样板和经验。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考验,右玉县委坚守住了绿色发展理念。三年困难时期,第六任县委书记关毅坚定植树“绿地皮、饱肚皮”的信念,确定“一路二河三道梁”的造林绿化思路;10年动乱时期,右玉县各级党组织依然没有放弃种树。第八任县委书记王云山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以生产队组建民兵连队,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集中优势兵力大力推进荒山绿化;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绿化已到顶”“种树影响经济”的不同声音,面对借助煤炭资源“有水快流”的诱惑,第十二任县委书记袁浩基不为短期利益所诱惑,带领新一届县委班子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16字发展方针,通过种草种树达到粮食增产增收,改变落后面貌。进入21世纪,第十八任县委书记陈小洪实施生态建设“二次创业”,生态建设全面提档,生态产业整体增效,生态保护同步跟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的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十任县委书记吴秀玲贯彻“两山理论”,全面推进“生态右玉、西口新城”的品牌形象,提升绿水青山品质、共享金山银山成果,实施脱贫攻坚、旅游兴县两大战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右玉历届县委领导班子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般精神改造生态环境,打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右玉样板”。

三、右玉精神的价值

右玉精神是右玉历届县委带领人民群众在70年的造林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升华,是党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是人民群众改变生存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铸就的一座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一)右玉精神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指明方向

右玉的老百姓爱说,那无边无尽的绿色,就是共产党人写在锦绣大地上的政绩,是历任县委书记在右玉留下的最美底色。2011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做。”(8)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求是》2011年第6期。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右玉杨千河乡原党委副书记张一从走上工作岗位到因公殉职,始终以一颗为民之心,为右玉的发展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他的遗物中,几个笔记本里记的全是乡里安排的工作和村里要办的事情。哪个村子有几户孤寡老人,有几户贫困户,他都有详细的记录。全乡的土地、荒地、退耕地,发放过的救济款、粮食直补款,全乡羊的存栏数、出栏数等各项指标、各种数据,他更是记得井井有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迎难而上。70年来,右玉党员群众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难,“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苦干加实干”,凭着一股子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干劲和拼劲,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塞上绿洲”。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教训和实践中总结规律,摸索办法,让黄沙土坡变成了绿林山冈,肆虐的黄风变成了缕缕清风。没有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右玉不可能沙漠变绿洲。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久久为功。“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下去。领导干部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反复,不折腾,不骛于虚声,不驰于空想,才能干出成效,干出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这一点,他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学习右玉精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右玉的21任县委书记们,不是上任乱“烧火”,而是认准前任造福子孙后代之举,持续不断地“烧旺旧任的火”,认真“接好前任的接力棒”。右玉县委守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却没有遍地打洞乱采,没有放弃绿化的初心和使命。

(二)右玉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丰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价值实现和生态价值增值的规律。右玉精神既是这一科学理念生动实践的体现,更是我们加深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现实支点,它证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还山川以绿色,才能把富裕带给百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右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靠人工造林改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典型范例。林木覆盖率从不到0.3%扩大到现在的5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9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树种从过去区区几种变成30多种,药用植物达到近50种,野生动物50多种;近年来极少出现沙尘暴天气,平均风速降低近30%;形成区域小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多三四十毫米。右玉已从“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变成联合国认定的“最佳宜居生态县”,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理念引领下,右玉深度融合生态、旅游优势资源,通过举办各种生态旅游节、文化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基地和北方避暑胜地,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9年,右玉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88.3万人次,实现收入35.6亿元,分别增长33.8%、31.9%。右玉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落户。旅游经济、文化产业、苗圃种植、牧草种植与加工、畜牧业、风能发电……右玉围绕绿色做文章,精心打造生态产业链条,做足做活生态文章,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绿水青山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好美丽家园,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三)右玉精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树立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右玉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年底,右玉实现126个贫困村退出、15918名贫困人口减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5%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性整体贫困有效解决。2018年6月,右玉接受评估检查,成为山西省第一批退出的3个国定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在右玉取得历史性胜利。右玉儿女不负重托,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成为山西全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榜样。

脱贫攻坚是一盘难下的棋,想要脱贫,因地制宜是关键,要找到符合当地地区条件和地域特色的脱贫道路。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右玉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凭借70年植树造林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右玉李达窑乡黄家窑村曾经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根据本地生态特点,瞄准药材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村”。黄家窑村第一书记杨世兴带领村民种植板蓝根。2016年,全村200亩板蓝根的收入达到每亩1000元,户均5000元,黄家窑村靠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右玉梁家店村杨喜满是奶牛养殖大户,1996年利用丰富的牧草资源开始养奶牛,到现在已经发展到30多头。在县里的政策扶持和他的带动下,梁家店村目前已有奶牛养殖户36户,奶牛存栏350多头,拥有奶站1座,建有人畜分离式养殖园区两处。杨喜满一家6口人,住着6间大瓦房,每年纯收入就有15万元。2016年以来,右玉整合资金近3亿元,精准开展八大工程20个转向行动,重点实施种养、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同步推进生态补偿、政策保障、资产收益等工程,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标准化医务室、综合文化活动场所等建设水平,这些都是右玉新农村农民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右玉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创新探索,折射出右玉农村亘古未有的新气象。

猜你喜欢

右玉县委书记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遇见右玉蓝
陈行甲 从县委书记到公益名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右玉的故事
记住右玉故事 弘扬右玉精神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