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国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2020-01-14夏语婕周玉新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居农民环境

夏语婕,周玉新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与一些建设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如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都针对自身状况,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1 国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经验

1.1 改良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

改善人居环境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的河运、公路、铁路形成的运输网使农村与外部联系十分密切,加速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乡差距缩小,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美国人居住在村镇,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1]。而韩国政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中,强调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兴建桥梁道路[2]。

2.2 生活环境着手注重生态建设

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发达国家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3]。针对农村污水治理问题,韩国政府根据当地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地形多变的特点,将原有的沟渠、洼塘改造为生态湿地,与农田连接,研发并推行了一种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农村居民社区内的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经湿地过滤处理后用来浇灌农田,使水资源充分利用并有效解决一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4]。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从1887年的《传染病预防法》到《净水槽法》,再到针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家畜排泄物法新基本方针》,日本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农村环境也越来越好[5]。

2.3 倡导农民主体调动其积极性

发达国家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日本进行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在整个运动中农民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则为辅助作用:在政策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不发行政命令,保证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而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由于政府的正确领导,实施的项目都切实可行,且效果立竿见影,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实在的改善,因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及创造性,整个“新村运动”变为民间主导的群众运动[6]。

2.4 重视农村教育培养农用人才

人才对于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7]。新村教育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为整个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活力,它旨在培养农民的自助精神,充分强调农民的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潜在能力,提倡奉献精神[8]。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9]。日本“一村一品”运动进行过程中,始终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目的,开办学堂教授理论和实践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为整个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思想觉悟[10]。

2.5 保留自然风光发展特色产业

自然风光和乡土特色是农村所特有的优势,在建设农村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开始推动生态村的建设,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基本原则规划农村,尽力彰显自然之美。村庄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清新的居住环境使得城市居民也心生向往。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中,通过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地域特色等方式,发展特有的农业产品,使农村的产品经营效益获得提高,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获得了巨大成功,世界其他国家争相效仿。

3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3.1 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要求逐年提升,但我国土地资源已经达到极限,农村化肥、农药和生物薄膜被广泛使用[11],农药在土壤、水和大气中的残留,导致了大气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并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和人体造成污染。农用地膜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白色污染,其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农产品有极大的副作用。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害垃圾及畜禽粪便处理率不尽如人意,导致农村污染更加严重[12]。

3.2 农村规划及政策实施缺乏正确引导

新农村建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改善人居环境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部分农村规划偏离了这一核心:只是注重村容村貌建设,追求城市化的乡村风景,照搬模仿,缺少创新与保留农村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虽然大批乡村建设、惠农政策下放,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实行,许多政策仅仅是流于形式。然而并不是只要政策出台,硬件设施齐全,就能看到成效。由于缺乏约束力与奖惩机制,农民积极性没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

3.3 农民人居环境认知度不高

在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农民是最主要受益者,应发挥好农民的作用,确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低下,对于污染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形成概念[13]。很多居民认为,只要自己生活方便,生活质量就高,不注重整体环境的保护,没有环保意识。由于某些地方落后的习俗,垃圾随意乱放、污水乱倒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政府实施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农民对于环境优化的意识还是相对淡薄,对保护人居环境的认知仍然不足。

3.4 文化生活公共品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而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体处于失衡局面。农村地区的文化公共物品普遍匮乏,有些地方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着建造面积小,设施老化陈旧,更新改造慢的情况,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且,由于开展的文化活动十分有限,甚至有些村庄没有开展过任何文化活动,导致村民文化生活贫乏,目前这已成为了社会反映强烈的农村问题之一。

4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4.1 把农村环境监督治理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环境改善的法律法规及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控制的难度加大。政府应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全农村环保法制体系;针对监管效果不佳的问题,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14]。其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指导农民科学运用物理和生物手段防治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还要控制生物地膜的使用量[15]。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还应加强对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6-17]。将畜禽养殖及居民生活区域合理布局,引导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优化农民身边的生活环境[18]。

4.2 发展过程中重视农民主体作用

发达国家对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中,大都强调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是以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目标的,所以让农民意识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性十分重要。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应通过宣传整治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此事关乎切身利益,并给农民提供机会参与民主决策。倾听民众的声音,解决他们最希望去解决的事情,因为只有农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最令他们满意。将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变被动为互动,保证农民有效参与,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形成良性循环[19]。

4.3 重视建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应逐步完善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增加乡镇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等文化场所的数量,为农民业余生活提供场地和条件;同时还应注重组织开展群众活动,了解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而给他们带来的新需求,及时更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农民农闲时的生活;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培养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宣传、发扬本地的特色文化,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风气;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推进农村普法工作,让农民树立法制意识。

4.4 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

各地农村千差万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注重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村镇,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不同指导意见。对于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乡镇,应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在进行农村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应重视绿化和景观建设,并保留其地域特色。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将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当做重点。把农村的发展同传统文化的继承、旅游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既实现经济增长,又满足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人居农民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饸饹面“贷”富农民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