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

2020-01-13郁喆隽

中学生天地(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下单闲暇消费主义

郁喆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双十一”成了购物的代名词。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月都有了购物的理由:过年不打烊、38女王节、双十二……支付的那一瞬间,你是否有过一丝犹豫:这个东西真的是自己需要的吗?

Q:买买买的东西都是你真正需要的吗?

努力奔跑:大多数买买买的东西最后的结局都是积灰……这就是商家的厉害之处,抓住大众喜欢占便宜的心理,激起大家的购买欲望。

陈述语句:打开某橙色软件,点击按钮下单的东西,可能是自己不太需要的,但购物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仿佛生活多了几分精致与可爱!

空可白:我想到了英语阅读题里常出现的话题——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比如,A今天穿了一双漂亮的网红跑鞋,B看见后第二天穿了一双更酷的鞋,由此循环往复。这不就是攀比吗?当攀比的现象由几个人蔓延到整个集体时,因为同伴压力,原本不攀比的同学也会被迫攀比起来。买鞋的目的不再是追求舒适,而是炫耀。这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很短暂,因为总会有人买更新、更酷炫的东西来刺激你,迫使你再次下单。

蒋宇颖:精神世界的匮乏,我们选择用物质来填补,但将花花绿绿的APP页面关闭后,那抹空虚感仍一直盘旋在我们心间。以物质填补精神未必不可行,但绝不是以这样的方式。

樊高:《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当时,辩手詹青云说:“我们家里都有一个用来盖泡面的kindle,都有一个用来躺着玩手机的瑜伽垫……什么时候这些东西让我们觉得自己和精致的距离很近,就是下单的那一瞬间,同款的那种魔力让我们觉得一下子就靠近了榜样,可是我们和榜样之间真实的距离是他真的有去读书和他真的有在锻炼。”确实,不少“精致”是商家定义的欲望陷阱,很多人下单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心动与喜好。所以这个话题的现实意义是:面对诱惑,我们往往很难保持理性,从而做出冲动的选择。要减少其中的悔意,抑制一时的欲望,就要看你买的商品与你的需求“契合度”的高低了。这需要你改变自己,培养自律的习惯。

(整理:蒋宇颖 韩政)

经济学中有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从长远来看,供给和需求会达成平衡。但是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看到一个问题——到底是需求催生了供给,还是供给刺激了需求呢?这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很多人以为人的基本需求是稳定的,当然,就基本生存需求而言,例如安全和温饱层面,这大致是对的。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注意到,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制于很多“非经济”的因素,比如说人们的攀比心、荣誉感和归属感。

当你的朋友们都买了一个新型号的手机,你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也要买”的冲动。这就是归属感驱使的——好像使用同一款产品的人才属于一个圈子。不过,在找到同类之后,人总是还想与众不同,于是就在自己的手机上增加一些个性化的装饰。此外,在手机已经普及的时代,很多人戴手表不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体现自己的消费力。这就涉及荣誉感和社会阶层的问题了。还有不少人热衷于购买奢侈品,例如很贵的包和化妆品。他们寻求的不仅仅是这些商品的实际功能,还有别人的艳羡。这就属于“符号消费”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区分的地方——购买的行为本身和购买的物品。有时候,购买行为(比如在购物软件上下单和支付)带来的快乐,要大于购买的物品能够带来的快乐。以往购买一样东西,需要到實体商店。在物资短缺的时代甚至还要排队。如今大家在手机上轻松点几下,就能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五花八门的商品。购物时间成本的下降,无疑使得购物行为的快乐来得更为容易。浏览购物软件甚至比逛商场更加让人开心,但是这样也更容易让人沉溺。

这就可以引出一个观点:消费主义无孔不入。以往人们在自己的闲暇时间,可以什么都不做,彻底放空自己,例如看看日落,读一本书,听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然而,现在消费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每个闲暇的时刻,成了一种娱乐。或者反过来说,如今不进行消费,就很难获得快乐。无形之中,闲暇的内核就被偷换掉了。一个人的生活被彻底划分为两段,一段是生产(赚钱),另一段是消费(花钱)。每天的所有活动都成了商品循环的一个环节,所以很多哲学家将此称作“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一个外来的、异质的活动,“入侵”了原本单纯的时光。

享受丰富的物质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度消费,甚至沉溺其中就不好了。正视内心,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理性消费,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猜你喜欢

下单闲暇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人在何时最清醒
欧洲最大罐车企业FFB:如果你现在下单2020年才能提车
关于“赠品”的故事
打车
闲暇拾笔寄娱情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