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2O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建设

2020-01-13吴新静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专业

吴新静

(信阳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同质化倾向严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进入深刻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就需要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促进高校的转型发展,它对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有意义[2]。

1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为了了解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我们分别对一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教师及企业进行了调查走访,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次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有效问卷率97.5%。所调查的学生所在院校为:信阳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1.1 学生方面

1.1.1 各方均认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

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学生“校企合作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时,有95.8%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只有4.2%认为没有必要。在访谈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领导也认为校企合作非常有必要,认为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良好途径。且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重视实习实践,有的职业型院校采取了订单式培养。

1.1.2 学生对校企合作认知度较高,但参与的少

关于“你了解校企合作吗”这个问题,有86.3%的学生回答“了解一点,没有参与过”,只有10.5%的学生“了解并参加过相关的见习或实习”,“不知道”的仅有3.2%。通过调查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度较高,那是因为大多数学校都是将见习或实习安排在高年级进行,这样学生在开始的几年学习之中往往对自己的专业认识及去向并不了解或是了解不准确。仅有3.2%的学生自己亲自参与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大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将来工作状态的了解来自于身边的家人、朋友和教师,分别占38.9%和44.2%。这反映了学校给学生参与认知所学专业的机会偏少,校企合作需求较大,供给有限,表现为供不应求。

1.1.3 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望普遍偏高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参与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社会实习”是加深自己对所学专业的最佳途径,占比75.8%。“通过校企合作的期望收获”,有72.3%的学生认为“能增强专业认识,提高专业技能”,有21%的学生认为“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推荐工作”,有68.8%的学生认为“能早日了解相关行业详情,有助于找工作”,还有4.6%的学生觉得“能做点兼职,创造经济效益”。以上都反映了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望较高,校企合作的需求比较旺盛。而现实中也经常因为过高的期望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到受挫,心理落差较大。

1.2 学校方面

对学校关于校企合作的了解,我们采用的是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对几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包括主管校长、教务部门、系主任等)的访谈,总结结果如下:

1.2.1 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的水平

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非常必要,但是高校校企合作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学校参与校企合作只是考虑到实习和就业,合作一般仅限于较低层次的不需要什么专业与技术的劳动工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不能大幅度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没有机会参与具有创新和挑战性的研发工作,创新思维得不到开发。再加之学校对此管理松懈,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方面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习表现,因此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并不好,社会认可度也不高。

1.2.2 校企合作存在利益冲突

校企合作双方对利益认同的差异,已成为目前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大多数企业不接收实习生,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复杂工种岗位,企业认为接收实习生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却得不到相应的收益。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对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规定不够清晰[3]。加之缺少校企合作平台,使得校企合作不能顺利进行。在校企合作中,还要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避免市场经济给学校造成消极影响,要把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的短周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校企合作难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1.3 企业方面

1.3.1 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现在大多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都是简单的校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实习基地,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和实习前,企业没有派资质深厚的专业人员来校授课,学校也没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双方也没有在科研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共同创新创造。简单的校企合作使得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工作,而不能系统了解工作流程,只是作为一个劳动力为企业创造有限的利润,这是一种短视的合作,注定不会有大的效益,合作的可持续性也得不到保障。

1.3.2 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

生产中的企业多数只能让学生从事单一的技能训练,不可能满足学生在多个环节上的技能训练及素质发展要求。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没有严格的教育培养计划,更没有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忽视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单一技能,不具备完善的职业能力,没有发展后劲,更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使得校企合作容易走入“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的误区[4]。

2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表现,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校企合作的低效或者是无效运行。

2.1 校企合作的层次不深

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互利多赢”。应用型高校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进程中受到局限性的影响,其局限性主要包括合作动力的有限、合作能力有限、合作制度有限和合作模式的有限。从整体情况来看,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还有待加强,合作制度仍需要建立和完善。大部分校企合作还普遍停留在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高校为企业做培训等简单较浅层次低水平的人力资源或物质资源的合作,校企之间的资源优化组合难以实现,与校企合作的实质意义相差很远,办学的整体效益也不能实现。

2.2 校企合作缺乏平台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二者如何互赢共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大多数高校和企业来说,却缺少相应的平台,这种平台的搭建往往需要管理方、协调方和监督方,目前我国促进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甚少,高校中关于校企合作的管理也比较松懈。为此,可由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成立组织提供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缺少平台严重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5]。

2.3 高校所教与社会所需存在偏差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平时课堂上教师教授的专业课知识与现实所用有差距,而且差距不小。这就反映了高校教师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加之教学方法单一,使得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联系不紧密。学生在实践中因为所学不能所用,所需却无,往往怀疑所学专业的实用性。

3 基于O2O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设计

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反映的是各主体在合作系统中的角色关系及相互联系。基于O2O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目标: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整合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获得单方无法独立达到的新成果及高效益,搭建一个适应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平台系统。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的原则是互利原则、耦合原则、开放原则和利于创新原则。基于O2O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O2O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

该系统由三大板块构成:核心板块、辅助板块、外部环境板块。

核心板块:根据企业和高校的需要,搭建线上+线下校企合作平台。线上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技术需求信息、人才需求信息等;高校的各种专业工作室、人力资源供给信息等。线下内容包括洽谈与协调、合同签订、合作与跟踪、交接与支付、研发与成果转化、风险控制、学生参与等。二者通过平台连接可以分享彼此优势,合作产生共赢。

辅助板块:需要管理与监督部门、协调与跟踪部门、金融服务部门等,这是核心板块顺利运行的保障。可以借助当地政府和各种商业协会来组成这一板块的主体。

外部环境板块:包括政策法规、制度环境、社会文化、教育改革、经济与技术水平、消费环境等。

4 基于O2O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

4.1 资源整合

将高校的科研、人力、教育、设施、技术等资源和企业的市场、信息、环境等资源进行整合,缩小高校智慧与市场的距离,使市场能够便捷的使用高校资源。长期以来,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成功率更低是一个事实。同时企业自身投资研发,往往要承担很高的成本,而且还受限于专业能力,高投入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产出,企业创新成本很高。熊彼特指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不是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的,而是趋于结成集群,鱼贯而出”[6]。O2O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了这种集群的出现,是一种资源重组创新,对加强我国校企合作创新及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4.2 降低成本

通过O2O校企合作平台,高校和企业直接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提高效益。企业与高校合作协同创新,既能节约自身一部分研发成本,相比较于自己组建团队,高校拥有更多更专业的资源,而且这种合作方式灵活,不受上下级利益的影响。另外,平台的建立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可以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与更新。这种合作模式对于企业、高校、学生、社会来说,都实现了成本的节约。

4.3 降低风险

通过O2O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降低创新风险,维护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合作动力。在教育系统中,高校科研创新成败都属于正常现象,即使失败也是风险不大,使得创新主体不必承受过大的压力而放弃创新。

4.4 突出专业

高校是专业人才的聚集地,如何将他们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并引向市场应用,是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些事情自己做并不专业,甚至失败或者闹出笑话。而请更专业的人士来处理,往往成本过高或者没有途径找到。而平台的建立既可以给高校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可以促进他们的教学与科研,同时学生也会受益。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基于O2O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需要多方的共同促进,首先需要更科学的顶层设计理念,即打破校企之间的隔阂、整合各种资源,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1 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需要宏观设计法律法规系统。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校企合作创新的专属法律法规。在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多方利益分配、成果归属权、契约履行纠纷等问题,而在解决过程中会因为缺少或者没有依据导致合作低效或者直接中止。因此,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及科学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一步研究制定其配套法规,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其次,需要设计科学的管理系统[7],包括组织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等。

5.2 定位要清晰,职责要明确

首先,政府在推进校企全面战略合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校企合作的推动者、过程的监督者、成果的评估者和利益的协调者[8]。制定专门针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为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广泛听取行业、企业、高校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平等、互信、双赢校企合作关系的指导性文件,对企业资质、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洽谈、合作协议审批、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监督等提出可行的制度要求。

其次,企业要树立正确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实际活动中。要有专门的科室及人员负责与高校的沟通和联系,可以和高校一起进行科研攻关,也可以委托高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抢占人才的先机;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依靠高校的资源,解决各部门员工的培训与进修问题,提升企业整体的知识素养。

第三,高校要全力支持校企合作。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可以采用“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等,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为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并对校企联合攻关的课题给予帮助和支持,将教师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入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应有的功效。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