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士卿扶阳补土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经验浅析※

2020-01-13朱梦姣夏华敏黎斌怡朱星昊蒋士卿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土法扶阳百病

朱梦姣,夏华敏,梁 磊,黎斌怡,朱星昊,蒋士卿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

蒋士卿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是河南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其在30余年的临床诊治中对中医治疗肿瘤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肿瘤的中医诊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疾病中均位居前列。现代医学治疗肿瘤,早期通过手术达到根治;而中晚期则需要采用放化疗、靶向、免疫等延长生存期。肿瘤属中医“积病”范畴,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笔者有幸跟随蒋教授学习,收获颇多,现将蒋教授扶阳补土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扶阳补土法的理论渊源

《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张元素认为:“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以上均表明古代医家已经对肿瘤的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脾肾阳虚导致阴邪结聚体内而形成,因此以扶阳补土为治疗大法。

1.1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阴气也。”《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卒然外中于寒……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寒邪是导致积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正常维持,精气血津液在人体的输布也需要阳气的推动才得以正常运行。若人体的阳气不足,温煦推动能力减弱,寒性凝滞,精血津液凝结阻滞,日久不通,从而导致积病的产生[1]。

1.2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脾胃水谷纳运相得,才能不断地化生精气;脾胃气机有序升降,则五脏得以安和。若脾胃虚衰,胃不能正常受纳、腐熟饮食水谷,则食欲下降、气血生化乏源;脾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则五脏六腑失于濡养;脾胃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气机运行失于常道;气机不畅,运化失常,气血逆乱,从而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导致肿瘤的发生。

2 扶阳补土法的具体运用

2.1 重视先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肾内蕴涵元精元气,五脏六腑之精皆储藏于肾中。五脏六腑之精的充盛依赖于肾精的充足;脏腑之气、经脉之气以元气为根,也依赖肾气的充盛[2]。李中梓曰:“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壮水之源,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益火之主,以消阴翳。”蒋教授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气血津液的正常转化,气机的有序升降,以及整个生命活动,都依赖肾阳的温煦作用。肿瘤患者以阳虚为多见,肾阳虚衰会导致体内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及堆积。因此,在肿瘤的治疗中,尤需重视先天之本——肾。蒋教授常以温肾阳为主,通过温法使气血流通;采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为主方,同时配伍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仙茅、肉苁蓉等温补肾阳药物温肾助阳。对阳虚较甚者,常以附子、肉桂、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扶助肾阳;同时对气虚、阳虚者,在温阳的同时配伍少量的滋阴药物,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2 兼顾后天之本 《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人身之本——元气的化生源于脾胃之气的不断充养,脾胃受损,则元气虚衰,百病由此而生。《景岳全书》也有“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强调了脾的不足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蒋教授在治疗肿瘤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气,脾胃功能健旺,则气血化生源源不断,从而使人体正气旺盛,以抵抗外邪。常用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健脾胃,同时配伍理气醒脾之陈皮、砂仁,使补而不腻,滋而不滞;配伍鸡内金、麦芽等改善食欲以增强脾胃之气。

2.3 扶先天之肾阳,补后天之脾土 从历代医家的诊治经验来看,阳痿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蒋教授认为,肿瘤患者中因阳虚者十占八九,人体皮毛肌腠,经脉官窍,五脏六腑,都需要阳气的温煦[3]。由此可见,扶阳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治病用药时要谨记不可伤及阳气。正如《景岳全书》曰:“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后天无先天而不生,先天无后天而不立,二者相互资生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蒋教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常用扶阳补土法。

3 验案举隅

患者,男,60岁。患者2005年3月确诊背部脂肪肉瘤并多发骨转移,后行手术治疗。2005年6月1日初诊时症见:背部时有疼痛,夜间痛甚,恶寒,双下肢乏力,纳一般,眠可,时有便溏,每日1次,舌淡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轻瘀,脉细。西医诊断:背部脂肪肉瘤;中医诊断:积病;辨证属阳虚寒凝,气虚血瘀。治法:温阳散寒,祛瘀通络。处方:阳和汤加减。组成:熟地黄30 g,鹿角霜15 g(先煎),炒芥子20 g,肉桂10 g(后下),麻黄10 g,干姜10 g,黄芪50 g,制附片10 g(先煎),淫羊藿10 g,大蜈蚣3条(研冲),三七粉6 g(冲服),徐长卿30 g,制南星10 g(先煎),党参15 g,白术30 g,茯苓30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中成药小金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2005年6月13 日二诊,诉畏寒、乏力减轻,仍有背部疼痛,大便溏,舌脉同前。守上方增制南星为15 g,大蜈蚣4条(研冲),黄芪60 g,继服10剂,小金胶囊照前法继服。患者坚持来诊,予以阳和汤加减,并配合小金胶囊,症状缓解明显,背部偶有疼痛,余无不适。患者坚持口服中药至2019年6月22日来诊,仍有背部疼痛,余无明显不适,舌淡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轻瘀,脉细。处方仍以阳和汤加减:熟地黄50 g,鹿角胶15 g(烊化),麻黄12 g,炒芥子30 g,干姜20 g,肉桂15 g(后下),甘草片10 g,砂仁15 g(后下),黄芪180 g,大蜈蚣粉10 g(冲服),制南星30 g(先煎1 h),细辛10 g,三七粉10 g(冲服),制附片10 g(先煎1 h),蜂房15 g,羌活15 g,徐长卿30 g,党参15 g,白术3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脂肪肉瘤属于软组织肉瘤的一种,属恶性肿瘤。西医治疗疗效不佳,复发率高,预后较差。患者脂肪肉瘤术后,多发转移,病属晚期,以肾阳虚为本,以寒凝、痰瘀胶结为标。患者坚持服药14年,处方以阳和汤加减,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功效,重在扶先天之肾阳;配伍四君子汤以健脾,重在补后天之脾胃;配合中成药小金胶囊散结消肿,化瘀止痛。诸法合用,疗效较为明显,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猜你喜欢

土法扶阳百病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包”治百病
“土法”养殖水蛭效益高
多喝水能治百病?
泡脚驱寒消百病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李燕杰:“土法”健脑有成效
“土法”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