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痹》辨治解析与应用❋

2020-01-13赵家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叶天士防己医案

赵家有,张 颖

(1.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2.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 100013)

《临证指南医案·痹》共载案例82首,案例精当,体现了叶天士辨治痹的丰富学术思想。《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强调了外邪在痹发病中的重要意义,但《临证指南医案·痹》记载并强调了“肝胃虚滞而成痹者”等3种内伤致痹病机,并附有相关医案。本篇尽管为收录叶天士治痹的医案,但也记载了因痹致痿的病机转化和通痹治痿医案。邹滋九在本篇附论中将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12种,以宣通治痹为主要治法。

本文从“内伤致痹”“因痹致痿”和“宣通治痹”等三个角度解析《临证指南医案·痹》的相关医案及其特色,并将其验之临床,收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内伤致痹

《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受此影响,内伤在痹的发病过程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素问·痹论篇》亦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对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注解:“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者也。若过用不节,致伤肠胃,则六腑之痹因而生矣”[1],表明饮食失节亦是致痹的因素之一[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亦记载:“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再次记述了饮食失节致痹机制。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强调:“谨和五味,骨正筋柔。”五味调和,则筋骨不痹;饮食失节,五味失调,筋骨可发生痹。不可拘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而忽略内伤致痹。

1.1 饮食失节致痹案

“某,病后过食肥腻,气滞热郁,口腻黏涎,指节常有痹痛。当从气分宣通方法。苏梗、杏仁、栝楼皮、郁金、半夏曲、橘红。”

本案患者 “病后过食肥腻”酿生湿邪阻滞,从“气滞热郁”和“当从气分宣通方法”,可知湿阻气滞化热。杏仁、栝楼皮开宣上焦散热,复气机升降之常以畅中焦;苏梗、橘红和半夏曲运化中焦以除湿热之源;郁金疏肝清热以治“气滞热郁。”

1.2 烦劳太过致痹案

“陈五四,劳动太过,阳气烦蒸,中年液衰风旋,周身痹痛。此非客邪,法宜两调阳明厥阴。黄芪、生白术、制首乌、当归、白蒺藜、黑稆豆皮。”

案中明确指出“此非客邪”,即本案患者之痹由内伤而来。患者由于“劳动太过,阳气烦蒸”,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述:“阳气者,烦劳则张”,强调了烦劳太过,阳气烦蒸,阴液亏虚可致痹。本篇附论中亦指出:“肝胃虚滞而成痹者,两补厥阴阳明为治。”本案患者方药黄芪和白术健运中焦化生气血以绝病源,制首乌、当归和白蒺藜养血疏肝息风切中关键。

1.3 营虚或血虚络涩致痹案

“王案,辛香走窜,宣通经髓壅结气分之湿,有却病之能,无补虚之益。大凡药饵,先由中宫以布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目钝,然攻病必藉药气之偏,朝夕更改,岂是去疾务尽之道,另于暮夜进养营一帖。人参、茯苓、桂枝木、炙草、当归、炒白芍、南枣。”

本案强调“大凡药饵,先由中宫以布诸经。”提示治疗痹时若中焦亏虚或气滞,则以补益调理中焦为先导,以确保药物吸收而布散诸经,不可先用辛香走窜之品而通痹。该理念亦可推及其他疾病。

附论中指出:“有血虚络涩,及营虚而成痹者,以养营养血为主。”本案患者正是附论中所言营虚者。以桂枝汤减生姜为主,加当归和人参径补营血以绝致痹之源,桂枝、当归和茯苓兼具通痹之效。

2 因痹致痿

痹的本质为不通,如《症因脉治·痹症论》记载:“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故名曰痹。[3]”痿以弱而不用为特征,诚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中指出:“弱而不用者,为痿。[4]”痹与痿的鉴别为中医熟知,记载内容丰富。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记载:“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5]。但是《黄帝内经》早已记载并强调痹能致痿,记述了痹和痿的相关性。对此需进一步理解挖掘,加以运用,有效提高治疗痹痿的疗效。

2.1 因痹致痿概述

《医经原旨》记载:“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张景岳在《类经》中对此句注释:“逢热则筋弛,故纵也。[6]”《素问·痿论篇》记载:“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表明痹可在热邪作用下具有向痿转化的病机。本句为《素问·痹论篇》的段尾,以“因痹致痿”的病机演变承接下文《素问·痿论篇》。

此外,《素问·痿论篇》亦记载了因痹向痿转化的病机:“大经空虚,发为脉痹,传为脉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医学入门·外集》亦记载:“痹久亦能成痿”[7]。 吴崑在《医方考·痿痹门》合论痹痿指出:“叙曰:痿、痹,二病也。今祥《内经》,亦有称痹为痿者。故合而为一。[8]”

叶天士在本篇吴氏案中也指出:“风湿化热,蒸于经络,周身痹痛,舌干咽燥。津液不得升降,营卫不肯宣通,怕延中痿。”《临证指南医案·痹》共载8位患者出现痹致痿的病机,其中1位患者(杜三三案)因“经脉受伤,阳气不为护持”,出现“今痹痛全止,行走痿弱无力”,其余7位患者在疾病进展中均有热证,并多次强调“经热则痹,络热则痿。”可见阳虚和热盛在“因痹致痿”病机转化具有促进作用,但以热盛为主,印证了 “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的经典描述。

《素问·痿论篇》记载:“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故治痹时,根据病机转化可佐用清宣肺热润五脏或通补阳明养脏腑,用以防治痹痿。

2.2 通痹治痿

本篇共有56患者,其中8位患者明确记载出现因痹致痿的病机。2位患者复诊2次,3位患者复诊1次,1首案例病情描述共用128字,1首案例病情描述共用150字,笔墨之多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并不多见,可见因痹致痿一般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也引起了叶天士的重视[9]。辨治痹痿通痹法贯穿始终,兼以治阳虚或热盛。根据热盛来源,相机佐以它法。

2.2.1 清利通补 从上文得知,热邪在“因痹致痿”病机转化中具有关键作用,亦较为复杂。

本篇指出“宋案……考古圣治痿痹,独取阳明,惟通则留邪可拔耳。”“沈案……是病后宜薄味,使阳明气爽,斯清阳流行不息,肢节脉络舒通,而痹痿之根尽拔。”通痹治痿方药中常佐以通补阳明药物,以达清阳流行,经脉通畅。

热入血分、血瘀不畅是因痹致痿的演变过程。如“某案,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某案,仲景以经热则痹,络热则痿,今痹痛多日,脉中筋急,热入阴分血中”。

通补阳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透热养阴是通痹治痿治则中的基本方法及内涵。生白术、茯苓、薏苡仁、黄连、泽泻、枳实、陈皮、白蒺藜,牡丹皮、丹参、生地、玄参,钩藤、连翘、桑枝和姜黄等为常用之品。

2.2.2 温养通补 在杜三三案中,患者首诊时未有阳虚病机,采取桂枝、杏仁、滑石、石膏、川萆薢、汉防己、薏苡仁和通草治疗,属于叶天士所讲“仿仲景木防己汤法”,即本文所讲清利通法。

二诊时由于“周身汗出。阳泄已多,岂可再用苦辛以伤阳泄气乎?内经以筋缓为阳明脉虚。当宗此旨。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炙草、桂枝、当归、白芍、苡仁”。

三诊时指出:“大凡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今痹痛全止,行走痿弱无力。经脉受伤,阳气不为护持,法当温养通补。经旨春夏养阳,重在扶培生气耳。黄芪、茯苓、生白术、炙甘草、淡苁蓉、当归、牛膝、仙灵脾、虎骨胶、金毛狗脊,胶膏为丸。”

与三诊比较,二诊时未明确患者“痹痛全止。”同时,二诊时已明确“周身汗出。阳泄已多”,故不宜采用首诊时的通利之法。此时,病机当由痹向痿转化过程中,且当属因阳虚所致痹向痿转化的病机。本篇记载“考古圣治痿痹,独取阳明”,故二诊时以通补阳明法治之。

三诊时患者已“痹痛全止”,痿由痹来,通痹治痿,以痿为主,仍有取阳明之法,所采取的方药仍保持二诊时的黄芪、茯苓、生白术、当归和炙甘草。《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指出:“此痿症也……虑虚其阳,固护卫阳,仍有攻邪,仍有宣通之用。[10]”可见在“因痹致痿”病机指导下,宣通治痹贯穿治疗痹痿的全过程,故三诊时加入了治疗寒湿痹的金毛狗脊。

3 宣通治痹

在本篇附论中,邹滋九将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12种,其中5种采取宣通法治疗,另外4种涉及通法,3种涉及补法。除此,在医案中也充分体现了宣通法的重要价值,此法是叶天士治疗本病的特色方法。

叶天士在案中指出:“通阳宣行以通脉络,生气周流,亦却病之义也”,表明宣通法之宣是宣行阳气以通畅气血经脉。根据证候寒热,宣通法可分为温阳利湿、清热利湿和甘寒和阳三法。宣通法含有利湿,正与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强调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病则有不同也”相合。

3.1 温阳利湿通阳

“某案复诊,湿痹脉络不通,用苦温渗湿小效,但汗出形寒泄泻,阳气大伤,难以湿甚生热例治。通阳宣行,以通脉络,生气周流,亦却病之义。生于术、附子、狗脊、薏仁、茯苓、萆薢。”

本案中,生于术、薏苡仁和茯苓是叶天士常用的化湿利湿通阳、流畅气血药。如“李三四案……先用阳明流畅气血方,黄芪、生白术、汉防己、川独活、薏仁、茯苓。”“王案,风湿痹痛,防己、生于术、川独活、茯苓、炒黄柏、生薏苡仁。”两案用药均有白术、薏苡仁和茯苓。《神农本草经》记载狗脊治疗“风寒湿周痹”,萆薢“主风寒湿,周痹。”本案患者已明确阳气大伤,故加附子、狗脊和萆薢温阳化湿。

3.2 清热利湿通阳

“王,身半以上属阳,风湿雨露从上而受,流入经络,与气血交混,遂为痹痛。经月来,外邪已变火化,攻散诸法不能取效,急宜宣通清解,勿使布及流注。防己、姜黄、蚕沙、杏仁、石膏、滑石”,该案用药属叶天士所言“仿仲景木防己汤法。”

叶天士在杜三三案中指出:“邪入经隧,虽汗不解,贵乎宣通。桂枝、杏仁、滑石、石膏、川萆薢、汉防己、薏仁、通草”,该案用药实为仿张仲景木防己汤法而来,叶天士治学上求经典,旁参诸家,又多有创新,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杜三三案即是典型例证。该案用药减去川萆薢即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加减木防己汤,主治暑湿痹,可知加减木防己汤属于叶天士宣通法,清热利湿以宣通阳气。

3.3 甘寒和阳通脉

“张,五三案,烦劳郁勃之阳,变现热气内风。《内经》以热淫风消,必用甘寒。前议谓酒客不喜甘味,且痰多食少,亦忌甘腻滋滞。用清少阳胆热者,酒气先入肝胆也。酒汁湿着,肠胃受之,理肠以通胃,胃肠气机流行,食加,滑泄颇腻。今者气热,当午上冒,经络痹痛,亦减于平日主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佐之。童桑、羚羊角、天门冬、枸杞子、白蒺藜、丹皮、茯苓、霍山斛。共熬膏。”

“某案复诊,症已渐安,脉络有流通意。仲景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知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寒可去热,甘味不伤胃也。甜杏仁、连翘、元参、花粉、绿豆衣、梨汁。”

两首案例均指出有风邪,共同之处是都具有热,以甘寒祛风清热和阳,风息热清经脉得通而痹愈。具体用药差异在于风的来源不同:一是烦劳郁勃生内热而化风,属内伤致痹,药用羚羊角、白蒺藜、丹皮等清热潜阳息风;一是外风邪入里化热,为外邪致痹,药用甜杏仁、天花粉等清热理肺。

4 临床应用

谢某某,男,36岁,2017年2月26日初诊:腰酸疼4个月,久坐加重,活动减轻。阳痿举而不坚,不能纳入阴道,勉强尝试性生活,成功概率约为1/3。舌淡苔薄白,左脉弦细,右脉细缓。中医诊断腰痛,辨证属肝胃虚滞,治以“两调阳明厥阴。” 处方:羌活10 g,防风10 g,生黄芪30 g,当归10 g,白芍药10 g,茯苓30 g,生甘草6 g,乌药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3月5日复诊:患者诉腰酸痛无,本周未进行性生活,守方续服。3月19日复诊患者诉无腰酸痛,勃起功能硬度改善,完成1次成功性生活。舌间苔略微黄,两边略微少苔,右脉关旺,左弦数。处方:上方加生薏苡仁30 g。4月2日复诊:患者诉勃起功能改善,服药期间1周进行2~3次性生活均成功,腰酸痛无,舌质红,苔可,左脉弦,右关旺。上方加丹参10 g、火麻仁15 g、百合10 g。4月9日复诊:本周2次性生活均成功。

按:该案为通痹治痿案,患者符合叶天士所言肝胃虚滞所致痹的特点,采取两调阳明厥阴法即通补厥阴和阳明。同时患者出现因痹致痿病机,亦有通痹治痿之意。处方用药均仿叶天士用药特点,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叶天士防己医案
基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网络药理学的防己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防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防己与常见伪品的鉴别综述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叶天士拜师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