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新华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经验撷菁❋

2020-01-13范洪桥刘丽芳吴雨薇谭新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温阳新华腰部

范洪桥,周 亮,刘丽芳,吴雨薇,谭新华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长沙 410007;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沙 410208)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发生率约为65%~75%,骨痛、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骨转移属于中医学“骨瘤”“骨疽”等范畴。中医临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等法治疗骨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虽可取得临床疗效,但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谭新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外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思想,认为乳腺癌骨转移是“阳化气”与“阴成形”功能失调的结果,“阴极阳衰”是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以温阳抑阴为治疗大法,温阳化气能够促使“阳化气”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减少“阴成形”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 “阴极阳衰”是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

生理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对于“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这样注释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之所以化“气”是因为“阳”主“动”,阳动而散所以化气;“阴”之所以成“形”,是因为“阴”主“静”,阴静得凝所以成形。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而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人体之气为无形,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属阴。阳气和阴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简而言之,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之气,因此阳以功能为主。而阴具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需靠阳的化气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因此,人体生理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

病理上,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2]:“无阳阴无以化”。随着“阳化气”生理功能的减退,“阴成形”的病理物质便会出现。如阳气亏虚,“阳化气”功能不足,不仅可直接形成水湿等无形之阴邪,还可因阳虚推动之力不足,气化不利,无以维持血、津液等基础物质的正常输布与代谢,使基础物质积聚于局部而形成痰瘀等有形之邪[3]。随着这种无形的水湿之邪与有形的痰瘀之邪在体内不断积聚,痰瘀毒等阴性产物阻塞于乳络则发为乳岩。如《诸病源候论》中说:“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瘕病者,皆由久寒积冷,饮食不消所致也。[4]”宋·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则直接提出:“此毒乃阴极阳衰,血无阳安能散,致血渗入心经而生此疾。[5]”认为“阴极阳衰”是乳腺癌病机之所在。谭新华认为“阴极阳衰”也是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乳腺癌经手术治疗癌肿已去,但在祛邪的同时也进一步耗伤人体阳气,复加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等“苦寒”“攻伐”之药,使阳气更加虚损,阳的化气功能更加低下;肾者五脏阴阳之根本,主骨,肾阳亏虚骨骼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筋骨,复因余毒旁窜,痰毒互结,侵蚀骨骱,而聚结成瘤。明·薛己在《外科枢要》中说:“若伤肾气,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6]”谭新华指出乳腺癌骨转移是由于阳气亏虚、气化功能低下、痰瘀毒等阴性产物聚结凝聚于骨,“虚”“痰”“瘀”“毒”夹杂合而为病。

2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则治法

2.1 乳癌术后骨瘤见,温阳抑阴贯始终

“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谭新华主张以温阳抑阴为法治疗本病。温阳抑阴,促阳化气,使“阳化气”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阴成形”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痰凝、瘀阻、癌毒等病理产物得以正常气化,逐渐温化而消散,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故常选用阳和汤加减。该方出自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主治贴骨疽、脱疽等阴疽类疾病,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王维德在书中对于阴疽治法描述甚详:“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能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7]”谭新华认为温阳法可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达到正旺一分、邪退一分、病却一分的目的。若阳气亏虚甚者,常加用补骨脂、仙灵脾、仙茅、熟附片或右归丸以加强温阳之效。

2.2 正虚又见邪气盛,虚实标本需权衡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是以阳气亏虚为本,痰瘀毒凝聚于骨为标,“虚”“痰”“瘀”“毒”相互夹杂为其病机。谭新华认为临证时需要知常达变,根据虚实标本的轻重缓急权衡扶正与祛邪的轻重主次。如骨转移疼痛较甚者,以祛邪为主,在不损伤正气的情况下,加强化痰散结、活血祛瘀、化解癌毒等药物的力量。同时,也要考虑“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需辅以扶正,掺入温阳药物以减少“阴成形”失调所生成的病理产物。如骨转移无明显症状者,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以扶正为主,应加强益气药物的比例,以激发人体正气,冀正胜则邪退。同时也不应偏废邪盛的一面,辅以祛邪,力求除邪务尽,邪去正自安,否则有贼寇残留、死灰复燃之虞。常选用太子参、黄芪等,对生黄芪的用量尤为讲究,如正虚不耐可能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常去除或从15 g开始,同时配伍理气和胃药,服药1周后多已能耐,视情况可用量至60 g;化痰散结之药,尤喜用白芥子,此药能逐痰散结通络给寒以出路。《得配本草》谓其:“辛热,入手太阴与足阳明,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止心腹痛,散痈肿瘀血。[8]”活血祛瘀之品常加用乳香、没药等,日久用药不使正气愈加耗损。《医学衷中参西录》曾言:“乳香、没药,二药合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虽为开通之药……不至于耗伤气血,诚为良药也。[9]”化解癌毒之药常加入露蜂房、蛇六谷、龙葵等。

2.3 难病缠绵邪入络,搜风通络治顽疾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也”。气血循经络运行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形体官窍,遍布全身各处,无处不到。谭新华认为骨组织中也存在络脉即骨络,气血通过骨络的传送以供养骨组织,也为肿瘤的转移提供了重要途径。故《灵枢·百病始生》说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谭新华认为痰瘀毒邪留驻于筋骨之中,导致骨络瘀滞不通,如油入面,胶瑟难解难清。对于邪气久羁于骨络的治疗,非草木之品能宣达,必借虫蚁之品搜风剔络,走窜通达。如《临证指南医案》:“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10]”《温病条辨》:“且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11]”临证常选用地龙、蜈蚣、全蝎、僵蚕等,虫蚁之类既能破瘀通经,搜剔定痛,对骨转移疼痛也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2.4 引经之药善选用,直达病所可收功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本草求真》中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12]”引经药即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起“向导”的作用[13]。谭新华认为病有病所,药有药位,引经之药需分清,同时强调引经药用量一般不超过10 g,相对于全方其他类药用量较少,以免影响其他药物作用的发挥。如柴胡6~10 g时引药入肝经,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剂量在15 g以上时则解表退热。对于上肢部位加用桑枝、桂枝等,下肢部位加用牛膝、独活等,颈部加用葛根、羌活等,胸胁部加用柴胡、香附等,腰部加用杜仲、续断等。

3 典型病案

李某,女,56岁,2016年3月6日初诊:左乳癌术后2年余,腰疼5个月。患者于2014年1月10日因“发现左乳肿物”就诊长沙一家医院,全麻下行左乳肿块切除+乳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报告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III级,腋窝淋巴结4/12,ER(-),PR(-),Her-2(-),Ki67(40%+),给予术后辅助化疗6周期及放疗。5月前出现腰部疼痛难以忍受,于外院行胸部、全腹部CT左乳呈术后改变,左肺散有慢性炎症。考虑左肺放射性肺炎,全腹未见明显异常,腰椎L4-5骨质溶骨性破坏考虑转移,建议患者予以化疗及唑来膦酸抗骨转移治疗。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要求行中医保守治疗。现症见腰部刺痛难以忍受,昼轻夜重,无下肢放射痛,无咳嗽咳痰,无胸痛胁痛,伴有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纳呆,夜寐欠安,二便可,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西医诊断左乳癌术后腰椎转移,中医诊断骨瘤,辨证属阳虚气化不利,痰瘀毒互结于骨,治以温阳化气、化痰软坚、活血通络、解毒散结。方以生脉散合阳和汤加减。处方:黄芪15 g,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熟地黄15 g,肉桂(冲服)6 g,鹿角霜10 g,白芥子10 g,炮姜10 g,乳香(包)10 g,没药(包)10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仙鹤草30 g,杜仲10 g,全蝎5 g,蜈蚣1条,透骨草30 g,炙甘草6 g,14剂水煎服。嘱患者腰部避免剧烈运动及负重,以免出现病理性骨折。

2016年3月22日二诊:治疗14 d后腰部刺痛较前稍减轻,乏力较前好转,纳尚可,夜寐欠佳,舌脉如前。处方:黄芪30 g,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熟地黄15 g,肉桂(冲服)6 g,鹿角霜10 g,白芥子10 g,炮姜10 g,乳香10 g,没药10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仙鹤草30 g,杜仲10 g,全蝎5 g,蜈蚣1条,透骨草30 g,炙甘草6 g,续服30剂,静观其变。

2016年4月26日三诊:腰部疼痛较前明显减轻,乏力较前明显好转,夜寐馨。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沉细,按之较前有力。原方去全蝎、蜈蚣,加续断10 g,续服30剂。

2016年6月5日四诊:腰部无明显疼痛,偶有刺痛,无明显乏力,纳尚可,夜寐佳。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细,按之有力。复查腰椎CT示腰椎L4-5转移灶较前缩小,局部可见钙化,考虑成骨性改变。嘱患者半年后复查。

按: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虽无专指的病名,其证候特点与“骨瘤”或“骨疽”相似。谭新华认为“癌是阴成形”“在脏在骨者多阴毒”。本病既有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脉沉细、按之无力等虚证之象,又有腰部刺痛、昼轻夜重、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等实证之候,当属本虚标实。本病的发生正是由于人体阳气亏虚、痰瘀毒邪深入于经筋骨络之中,致骨络凝滞不通。生脉散功在补肺中元气不足,肺气旺则四脏皆旺。阳和汤为治疗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之主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两方合用,标本兼顾,既能直达病所又能有效缓解骨疼痛。加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加仙茅、仙灵脾、仙鹤草,国医圣手干祖望称其为“中药小激素”,用于扶正补虚,益气提神[14]。三诊谭新华认为治久病必须有守有方,不可“朝令夕改”,此证之获效贵在持守。然《素问》有云:“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使过之,以伤其正也”。故待其病证减后,即去方中具有小毒的全蝎、蜈蚣,此之意也。

猜你喜欢

温阳新华腰部
护腰最多戴3个月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再见初恋
乱发脾气的小熊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腰部锻炼瑜伽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