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论治黄疸浅释

2020-01-11卢秉久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瘀血黄疸胆红素

李 莹 卢秉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作为病名始于歧黄,而善于仲景[1]。仲景有关黄疸的辨证详实可查,其不仅在《伤寒论》中有据可依,其在《金匮要略》中亦有专篇讨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指出了黄疸的病变脏腑在于脾胃、肝胆,湿热之邪蕴阻脾胃,气机升降失职,湿热之邪“瘀”阻于血分导致湿热发黄是为其病机。对黄疸的辨证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黄疸的病位在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伤寒明理论》曰:“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土。黄,土色也,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黄疸的发生多因湿邪为患,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碍气机。从脏腑看归于肝胆,多由湿热熏蒸,蕴结肝胆,瘀阻血络,脉道不通而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所致,但黄疸的病变脏腑在于脾胃。《杂症会心录》曰:“内伤之阳黄,热湜郁在胃也,而其源本在脾虚,内伤之阴黄,寒湿蓄在胃也,而其源本在肾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若肝脏疏泄失职,每易横逆犯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司,健运失职,内生湿邪,湿邪困阻于血分而引发黄疸,故曰“脾色必黄”。在临床上黄疸病早期病理表现有寒湿和湿热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肥甘厚味,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无论湿热或寒湿困脾,致脾胃升降失司为主要矛盾,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纳呆、便溏等症。由于湿邪其性黏滞难于速去,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在黄疸病后期,由于病中湿邪太盛或大量使用清热祛湿之品,或素体脾胃虚寒等因素,还可以出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唇淡舌淡、脉细弱等脾虚之症。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有“调脾胃即所以安五脏”之说,故调理脾胃,重建中州,有其重要意义。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脾气健旺则水谷得运,湿无以生[2]。在黄疸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往往更重视脾胃,从治疗用药上除使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物外,往往加入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益气健脾和胃之药。脾胃之气为正气之本,健脾并非简单的补益,而是理顺脾胃气机之升降。所以顾护脾胃这一原则贯穿用药之始终。

2 “瘀”是黄疸的重要病机

《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热交蒸,民当病瘅”。黄疸病乃湿热之邪致病,但并非所有患湿热者均会发黄。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指出:如果湿热瘀阻于气分,并不一定出现黄疸,只有湿热瘀阻于血分,才能产生黄疸。由此可见,湿邪瘀于血分是黄疸的必备条件[3]。卢秉久教授认为湿入血分是黄疸之因,瘀血是黄疸之本。湿热之邪困遏脾胃,致中州健运失职,熏蒸痹阻,瘀结血分,迸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指出瘀是黄疸病发生的重要病机,《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曰:“一个瘀字,便见黄疸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发黄……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仲景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均得到体现,《伤寒论》236、262条文描述的是湿热致黄,在伤寒论中除湿热致黄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也可引发黄疸,如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均有瘀热在里之病机[4]。《伤寒论》124、125条反复指出“瘀热在里”是发黄的重要病机。《诸病源候论》谓:“血瘀在里,则时体伴热而发黄”。

治疗黄疸必须方证互参,以方测证。仲景治黄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治疗阳黄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方中均用到大黄和栀子。大黄在《药性论》曰:“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故大黄不仅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而且能够逐瘀通经,破积滞,行瘀血,为治疗湿热黄疸要药之一。栀子在《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大黄和栀子配伍,清热利湿、泻下通便。在麻黄连翘赤小豆中,赤小豆在《本草再新》中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故方中用赤小豆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在《金匮要略》用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有瘀血者,其中硝石在《神农本草经》曰:“主五脏积热……推陈致新,除邪气”。硝石其性重浊下行,善于利水泻热,消瘀化腐,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推陈致新,除邪气,故能医黄疸之疾。黄疸的治疗从“瘀”入手,在清热祛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收效甚佳。

3 现代医学研究瘀热发黄

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西医传统分类方法[5]将黄疸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三大类。胆红素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现象。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时,常提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6]。他是肝内外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碍的综合性病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一个重要症状和体征,可由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中毒性感染、晚期门脉性肝硬化、急性肝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及贫血等[7]。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成胆汁,或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病变,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黄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疸多瘀证与现代医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肝脏微循环障碍相吻合。瘀血表现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上就是肝纤维化的形成及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表现出的血细胞聚集、血流速度减慢、甚至瘀阻,微血管周围有渗出等,与中医学对瘀血的认识相类似[8]。陈可冀[9]提出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障碍与中医学的瘀血含义有相似之处,这为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药用成分改善肝脏微循环奠定了基础。活血化瘀药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抗纤维化等作用[10]。

4 常用活血化瘀药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具有行气、止痛、消肿、通经、养血、散结、破血消癥等功效。“一切不治之症,总有不善祛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1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抑制抗体,降低γ-球蛋白和射浊、射絮的退黄功效[12]。著名肝病学家关幼波指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疗黄疸时采用活血化瘀药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加速黄疸的消退而且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13]。

丹参,味苦,性微温,入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宁心安神,排脓,止痛作用。《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现代药理学证实,丹参能改善微循环,研究发现存在微循环障碍的家兔服用过丹参后,微循环中血通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具备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能够降低血液的黏稠度[14]。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抗血栓的功能,能够对纤维蛋白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对纤溶酶原纤溶酶的作用来提升血液中纤溶的功能[15]。

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能。《珍珠囊》曰:“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镇痛、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广泛的生物活性[16]。其中多糖类是当归重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膜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使肝细胞的生物膜结构恢复,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17]。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等作用。李东垣指出:“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现代研究表明,赤芍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从赤芍中可以分离出多种药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血栓、抗氧化、抗内毒素、保肝、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18-22]。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曰:“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23]。丹皮酚是牡丹根皮一种活性单体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镇痛、镇静催眠等多种药理作用,抗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方面具有较好活性[24]。丹皮具有较强的抑菌抗炎、镇痛、抗肿瘤的作用,能抗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等作用[25-26]。

5 验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55岁,2018年8月10日初诊。主诉:身黄、目黄、小便黄,便干燥1周。现病史:20d前外地调研劳累后外感,10d前右上腹胀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曾在当地医院医治3d热不退,又出现白睛、皮肤黄染,小便黄,恶心不欲食等症状加重,遂转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检查肝功能ALT 3812U/L,AST 1253U/L,总胆红素128mmol/L,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经用葡萄糖、维生素C、复方甘草酸苷等保肝治疗3d,热不退,其他症状加重,总胆红素324mmol/L,食少纳呆,恶心欲吐。请会诊,症见身热,面色红赤,口渴,喜凉饮,汗出,小便黄短赤,大便7d未解,舌苔黄腻,质红绛,脉弦滑数。证属肝胆湿热,弥漫三焦,并感暑邪。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并佐祛暑。处方:茵陈50g,泽兰20g,石斛30g,牡丹皮15g,天花粉20g,白芍10g,赤芍10g,当归15g,生石膏20g,藿香15g,冬葵子15g,川连10g,新雪丹冲服。2剂,水煎服,分3次口服。二诊,服上方后排便3次,热退眠可,口干欲饮,能食少许米粥,上腹痛缓解,舌苔仍腻,脉滑数,此热虽减,湿邪未尽。处方:以上方去生石膏、天花粉,加佩兰15g、白茅根30g、功劳叶15g。3剂,水煎服,分3次口服。三诊,3剂后小便多,色浅黄,大便日2次,精神转佳,纳可。处方:上方去连翘、新雪丹,茵陈改为30g。四诊,服前方腹痛未发作,能起床活动,进食后胃部不适感,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弦数。处方:茵陈30g,川连子5g,连翘15g,木香10g,砂仁10g,赤芍15g,丹参20g,当归15g,茯苓15g,焦神曲15g,紫苑15g,陈皮15g,荔枝核15g。3剂,水煎服,另加保和丸,1丸/次,日3次口服。服3剂后,精神状态佳,二便正常,黄疸完全消退,食欲增加。复查肝功能ALT 35U/L,AST 28U/L,总胆红素14mmol/L,痊愈出院。

[按语] 此患者劳累上火,时值夏季,发病急剧,证属肝胆湿热,兼感暑邪,内外合邪,弥漫三焦,腑气不通以致大便秘结7d未解。湿热瘀阻血络则发黄疸,故以大剂量茵陈、生石膏、连翘、川连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剂,佐以藿香、佩兰、木香、砂仁等芳香祛暑之品兼止呕降逆;瘀热入血络发黄,故用丹皮、赤芍、当归等凉血、活血;用花粉、石斛、白芍养阴生津、配合甘寒冬葵子利窍通便,给湿邪以出路。新雪丹清热开窍;又用砂仁、半夏、陈皮、荔枝核等醒脾开胃理气化浊;保和丸善后以增食健胃为本。全方配伍严谨,量大利峻,病中即止,不伤元气,故获效迅速。

猜你喜欢

瘀血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