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焦论治小儿慢乳蛾

2020-01-11张也郭亚雄马艳芳罗世杰耿亮亮王亚楠李阳

环球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焦咽喉脾胃

张也 郭亚雄 马艳芳 罗世杰 耿亮亮 王亚楠 李阳

慢乳蛾急性发作以咳嗽、流涕、咽痒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常伴有打鼾、通气障碍等慢性临床症状,其发病与反复感冒呈正相关,病程易反复,严重影响患儿健康[1]。中国发病率为2% ~ 20%,多见于5~16岁的儿童,春冬多发[2];慢乳蛾反复发作可引发变态反应,产生各种并发症,肾炎是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3]。目前,临床以保守(抗生素联合激素及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易产生耐药性,对于反复发作未有控制作用且随着病程和药物使用周期的延长,其不良反应逐渐涌现(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口腔黏膜病变)[4],手术治疗患儿家长接受度低。英国慢性扁桃体炎入院人数增加了2到3倍,但手术率降低[5]。对近10年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现,患病率的上升和手术率的下降,说明针对疾病的有效保守治疗逐渐被重视。

1 小儿慢乳蛾的传统中医认知

中医药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手术率,是临床上具有“简、便、廉、验”的重要保守治疗方法。传统中医认为慢乳蛾即虚火乳蛾,干祖望认为其应称蛾风[6],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2017年第二版中称慢乳蛾[7]。《喉科心法》认为“单蛾、双蛾,无非积热所致”;而《秘传喉科十八证》认为“乳蛾风,热毒积于血分”。《石室秘录》中言:“凡人肾水大耗者,肾中元阳不能下藏……内结成肿痛,状如双蛾。”

基于此,慢乳蛾的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袭,肺先受之,则乳蛾初始;正邪斗争,损于内则中焦不行,土不生金,卫外不固,疾病反复,病程日久;久病及肾,致疾病迁延难愈,故急乳蛾易成慢乳蛾,且易反复发作。中焦为化生之源,居中斡旋其间,是升降之枢纽,联系内外的桥梁。中焦不行则肺失宣调,先后天不得相顾,则上愈实而下愈虚。是故用中焦论治及对症施治思想指导临床治疗小儿慢乳蛾,疗效突出。

2 小儿慢乳蛾与肺脾二脏之虚实密切相关

2.1 肺脾相关

慢乳蛾的发生发展与小儿寒性体质(特指其脾胃虚寒)相关,与反复上感(体虚感冒)最为密切。咽喉者,上连口,下通肺胃,众经脉循行之所在[8]。《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脾足太阴之脉……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循喉咙,夹舌本。”[8]是故咽喉所病与肺脾最为密切,而临床观察中发现多数患儿都存在贪喜凉饮的饮食习惯,例如:喜欢冷藏制品、酸奶和矿泉水等日常饮食[9]。小儿易多食而不知节制,易致脾胃运化负荷增加,使脾胃功能受损,且贪凉喜饮则耗损中焦阳气,进一步损伤脾运胃纳功能[9]。《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六腑为阳,阳中有阴则气降,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脏为阴,阴中有阳则气升,清阳自喉而上腾[10]。清阳上腾为天气,故喉主天气,为太阴脾土之气升;浊阴下降为地气,故咽主地气,为阳明胃土之气降[11]。咽喉的升降功能受肺脾所影响,肺主宣降,上接喉,脾主升清,上连咽,则脾升肺降构成咽喉的气机升降原动力[11]。

2.2 脾虚及肺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12]胃为阳土主受纳,脾为阴土主运化。受纳不行则中焦无源以化,运化不行则气机不畅、水谷闭塞中焦,则咽喉升降不利,肺不得濡养,则金气不行,故表易虚而邪易侵。脾失健运则水湿盛,肺受其邪则水道不行,上聚为痰,与风寒相壅于咽喉,日久化热,病久成瘀,痰热瘀互结,遂致慢乳蛾。中焦受损则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则其主皮毛,宣降气机津液功能受损,出现卫阳不固,营阴不守,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易致反复感冒。疾病迁延不愈,损伤一身阳气,近其位则先受邪,故中焦易失,疾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

3 上实下虚是其重要病理特性

3.1 心肝肺壅遏于上,脾胃肾虚损于下

上实者,一则邪入于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水道不通;二则小儿心肝皆有余,中焦不通,则心肝二火聚而上炎。《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肺生理功能的完成与其宣降职能密不可分,宣降失司,则咽喉不利,痰气交阻凝聚。《素问·阴阳别论篇》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唐代王冰《内经》疏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 “一阴”为“心主之脉”,即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一阳”为“三焦之脉”,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11]。肝胆属木,易化火,心包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并络于喉,故四经感邪则结郁化火,而为喉痹[11]。这符合小儿心肝有余而化火的生理病理特性,心肝二火聚而上炎,进一步加重气机上逆,并且熬炼津液、痰湿,致使咽喉部气机升降不畅,痰湿缠绵难愈。下虚者,中焦脾胃虚则后天水谷精微不得摄纳、运化及输布;小儿先天未成而肾常虚,肾精乏源,无得以化,先后天不得相顾,则实者愈实,而虚者愈虚。一虚一实,虚者为本,实者为标。故《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曰:“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脏腑,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是故人体肿物皆与气、血、痰、湿等病理障碍集聚凝结有关,而气血痰湿等均与中焦相关[11]。慢乳蛾以虚为疾病之根本,正如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虚者之中以中焦虚损为主,概因人生而先天定,需以后天补养先天。

3.2 心肾不交,虚虚实实

纯阳不生,纯阴不长,阴阳交而万物生。故乾分一阳下入坤宫,化为坎;坤舍一阴上入乾元,化为离。至于人,心为凡火(一作君火解),肾为真火(一作相火解),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故离在上为心;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则坎在下为肾[13]。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也。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13]。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天相互赖焉。疾病迁延日久,由肺及肾,金燥水涸,肾阴亏虚,喉窍失养;或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咽窍失煦,邪滞不去[14]。肾虚则真土无所化,心火炎则凡土实,纳多而运化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而痰湿生焉。痰湿中阻,心火不得下温肾阳而肾阳愈虚,肾水不得上济于心而心火愈炎。久而久之,上易实下愈虚,则生化乏源,气机阻滞,升降失调,痰湿热蕴结咽喉,使臖核进行性肿大,遂成慢乳蛾。

4 培土生金是本病主要治法

4.1 培土以生金,是治其本

中焦之土,一身之本也。脾气左旋,清阳上升,经喉而出,上连五脏;胃土右降,浊阴经咽而入,下通六腑,升清降浊功能正常则咽喉通利,因此脾胃功能的正常是咽喉通利的基本生理条件[11]。胃纳脾运,精微化生,濡养脏腑,培土则金生,金气化生源源不竭,固于表而守于上,邪不可犯,则疾病发生发展之病因得祛,病安能不愈。故曰中焦厚土,肺金乃生。例如,近代医家刘大新论述了喉痹与脾胃的关系,临床上用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治疗喉痹[15];李云英教授运用益气健脾之法,从脾论治喉痹,临证常用党参、太子参等药使脾气得复,清阳上输咽喉,使其功能得以恢复[16]。

4.2 虚实补泻与培土生金相辅相成

小儿慢乳蛾与肺脾二脏之虚实密切相关,而上实下虚是其重要病理特性,故治疗应虚实补泻与培土生金相辅相成。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此为虚实夹杂根本治法;且慢乳蛾的病机以中焦虚弱,稼穑不成为本,肺失宣降,水气不通为标。是故依五行生克之法,补中焦脾胃以培其土,可以生肺金;依阴阳升降之条理,泻上之实可以使气机通顺,津液输布得当,而无炼液为痰之危。

4.3 补虚为本,泻实为标

实者易泻而虚补不易,如治标易而求本难,故补中焦之虚必须明确其根本所在。是曰: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治病必求于本也。又云: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天下大成[13]。后天得先天而生,先天因后天得养,中焦运化水谷精微,一则濡养全身,余藏于肾(正如血糖一部分存于血中供应全身营养的需要,一部分转化为糖元、脂肪和蛋白质等加以储存)。肾得藏而充养全身,补不足而摄有余,故人虽外有六淫之邪,内有饮食、七情之苦,但身相安,谓之固本培元。先天充足则阳气护养全身,谓之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例如李士懋采取温阳法,应用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苓甘五味姜夏汤等治疗喉痹,每获奇效[17]。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心火即壮火,易盛而伤气,则胃愈实脾愈虚,故清心火时须泄胃火。临床常黄芩、炒麦芽同用,泻母损子,增加临证疗效。

5 甘淡补脾是培土重要法则

5.1 甘温补其阳,甘淡实其阴

脾者,先不足而后失养,小儿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故脾阴常虚。小儿心火易炎,阳土易实,故胃纳易盛而勿衰;小儿肾常虚,阴土易虚,故脾运易虚而难成。《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明代吴昆《医方考》中有云:“脾……喜燥而恶湿。”如上可知,脾恶湿,脾虚则湿盛,湿盛则碍脾。甘入脾,所入为所喜,故甘能补脾,但甘味滋腻易生湿邪,淡能利湿醒脾,甘淡相须为用,补而不滞,利而不生(苦能燥湿,此处为何用淡而不用苦,其因有二。一则苦能伤中;二则淡既可利湿又有补的功效,符合中焦虚而湿盛的既定情况)。

5.2 阳于阴中生,阴于阳中求

养脾者专注脾阳,不知脾阴濡养之功,岂不知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18]。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18]。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机体得以滋养;无脾阴的协调,脾阳是不能单独完成脾脏生理功能,故健运中焦以脾为先,养脾之法应以阴阳同补为要,甘温补其阳,甘淡实其阴,这也符合“善补养阳者,当以阴中求阳”之法[18]。岳美中的资生丸为其中之最,临证时养护脾胃常用炒山药、黄精、茯苓、炒白豆蔻、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和芡实等药,补而不滞,临床效果明显。

6 对症施治

阳化气,阴成形,臖核肿大是痰湿热等有形实邪积聚而成,属阴病。《景岳全书·积聚》云:“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故对症须攻、消、散三法兼施,常用阳和汤加昆布、夏枯草、北柴胡、浙贝母等。

7 四步治疗策略

疾病本身的影响甚微,但因臖核肿大所致的打鼾、通气障碍却严重影响小儿生活、学习,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扁桃体在青春期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小儿慢乳蛾的治疗以缓解症状,调节免疫力,预防反复发作,降低手术率为主。针对小儿慢乳蛾临床致病特点,提出四步治疗策略:(1)急性期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2)亚急性期则标本兼治,既缓解临床症状,又要顾护脾胃以养肺,防止复发;(3)缓解期以调理体质,固本培元,养护一身阳气,增强免疫力为主;(4)清热化痰,温通散结,止鼾,通喉法贯穿其中[19-20]。

8 小结

治疗1周左右患儿临床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治疗1~3月患儿扁桃体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有一小部分患儿虽然症状缓解,但扁桃体不会缩小;这类患儿脾胃功能严重失常,且部分存在先天不足,所以考虑可能与环境及体质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诊治过程必须重视一身阳气,尤其是脾肾之阳,阳气足则拒邪于外而修复于内,如日出而云散雨收。其次在诊治过程中借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西医疾病分阶段治疗的理念,针对疾病特点进行分期治疗,但同时应注重个体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猜你喜欢

中焦咽喉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