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2020-01-11宁俊杰NINGJunjie官晓艳GUANXiaoyan李雪梅LIXuemei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血栓性紫癜流感病毒

宁俊杰(NING Jun-jie),官晓艳(GUAN Xiao-yan),李雪梅(LI Xue-mei)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四川 自贡 64300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属于危重症血液病,临床罕见,若不能及时诊治会造成极高的病死率。临床若具有典型“五联征”:发热、溶血性贫血、紫癜或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出血、神经系统症状、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尿素氮升高的肾病即可诊断,行血浆ADAMTS13活性和抑制剂的测定可协助诊断。本文总结了1例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1.1 病史 患儿,女性,2岁2个月,因“发热4 d,眼睑浮肿1 d,血尿10 h”于2019年1月23日入我院儿科。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15次/分,呼吸26次/分,神清,面色、口唇红润,皮肤弹性正常,眼睑浮肿明显,无结膜充血及皮疹,咽红,颈软,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1.2 辅助检查及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1月23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5.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1%,淋巴细胞百分比2.6%,血红蛋白测定 137 g/L,血小板计数14×109/L,血小板形态偶见巨大血小板;血脂:总胆固醇6.05 mmol/L,甘油三酯4.9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99 mmol/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1.00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22.00 U/L,乳酸脱氢酶1 649 U/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1 38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1 U/L;肾功能:尿素氮20.4 mmol/L,肌酐78.5 μmol/L;C反应蛋白2.60 mg/dl。B超提示双肾实质回声稍增强欠均匀。

入科考虑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支气管肺炎,予以头孢他啶抗感染,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及输注10 U血小板治疗。患儿在数小时内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昏迷,呕吐数次咖啡样胃内容物,血压不能维持正常,并出现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于1月24日转入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再次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7.05,二氧化碳分压34 mmHg,氧分压69 mmHg,乳酸9.3 mmol/L,全血剩余碱-20 mmol/L;心肌酶谱:CK-MB 107 U/L,CK 1 245 U/L,肌红蛋白(定量)>1 000.00 ng/mL,超敏肌钙蛋白(定量)1.84 ng/mL;血凝常规:凝血酶原时间14.8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7.4 s,凝血酶时间24.5 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5.9 mg/L,D-二聚体浓度0.790 mg/L;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测定117 g/L,红细胞计数4.35×1012/L,白细胞计数4.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4%,淋巴细胞百分比5.1%,血小板计数184×109/L,可见破碎红细胞。复查肾功能,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肾功能:尿素氮23.4 mmol/L,肌酐142.5 μmol/L,尿酸765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GFR)24 mL/min;尿沉渣:尿潜血(3+),蛋白质(3+);尿镜检:红细胞3~5/HP,尿镜检颗粒管型1~3/LP。EB病毒IgM抗体阴性,流感病毒A(甲)型IgM抗体阳性,流感病毒B(乙)型IgM抗体阳性,自贡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咽拭子PCR核酸检测结果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脑脊液常规、生化未见明显异常。期间予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奥司他韦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抗休克及对症处理,患儿持续无尿,昏迷,反复发热,结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最后临床修正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甲型流行性感冒(H1N1)危重型。患儿病情危重,转入上级医院后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15次及血浆置换4次,并完善ADAMTSl3活性检测为0,ADAMTSl3抑制物阳性,头颅MR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脑外间隙稍增宽,脑沟增宽、加深,双侧裂池及前纵裂池增宽,脑白质体积减少,侧脑室旁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和水抑制呈稍高信号,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4月23日患儿呈浅昏迷状,尿量及肾功能基本恢复,复查ADAMTSl3活性正常,ADAMTSl3抑制物转阴。患儿行持续康复治疗。

2 讨论

TTP是由von Willebrand因子(VWF)-切割蛋白酶ADAMTS13严重缺乏所引起的破坏性疾病。这种缺陷导致超大VWF多聚体在循环中积累,并在高剪切力条件下在微脉管系统中形成血栓。如果不进行治疗,这些微血栓会导致多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1],而TTP是一种罕见疾病,每年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五[2],且主要发生于成人,儿童仅占10%[3]。此病于1924年被Eli Moschcowitz首次报道,记录一例16岁女孩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瘀点、发热和严重的神经症状后死亡[4]。根据发病机制,TTP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调控ADAMTS13的基因突变被确定为遗传性TTP的原因[5];而更常见的是获得性T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DAMTS13酶的自身抗体出现是其ADAMTS13缺乏的原因[6]。现已知病毒、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因素可诱发此病,国外相继有EB病毒感染[7]、登革热、切昆贡亚病毒感染[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9]诱发此病的报道。

1966年,Amorosi等[10]在回顾270多例病例后提出了诊断TTP的“五联征”,包括发热、溶血性贫血、紫癜或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出血、神经系统症状、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尿素氮升高的肾病,但具有典型“五联征”的TTP患者仅占5%[11]。目前,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病性贫血(乳酸脱氢酶增加、血红蛋白和触珠蛋白减少、红细胞碎裂等)的存在可推测TTP的诊断[12]。随着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Zheng等[13]提出血浆ADAMTS13活性和抑制剂的测定对于确认遗传性和自身免疫性TTP的诊断至关重要。这些检测有助于鉴别TTP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以及继发于造血祖细胞移植、播散性恶性肿瘤、某些药物、化学治疗或感染等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MA)。用于诊断TTP的血浆ADAMTS13活性的截止值仍然是一个问题,研究[14]表明,血浆ADAMTS13活性小于5%~10%对TTP诊断具有特异性。但有学者[15-16]提出许多符合TTP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并没有ADAMTS13缺乏,TTP的诊断还是应基于其临床特征[17],及时诊断TTP并治疗对降低患者病死率至关重要。

目前国外TTP病例报道中,仅有4例考虑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其中2例患者TTP均系临床诊断,具有典型的“五联征”;另2例病例显示血浆中具有高滴度的抗ADAMTS13抑制剂IgG及极低水平的ADAMTS13,与本例一致,表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通过产生抗ADAMTS13 IgG抑制剂来触发获得性TTP[18]。

血浆输注通常可以预防由于ADAMTS13突变导致的遗传性TTP,但血浆置换(TPE)仍然是获得性TTP的首选治疗手段。目前研究[12,19]表明重组ADAMTS13、免疫调节剂(类固醇和B细胞耗竭)和卡普勒斯珠单抗(caplacizumab)的组合可以构成治疗三联体,减少TPE治疗周期,缩短住院时间并且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血栓性紫癜流感病毒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NL R表达对比分析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肛外横切口潜行剥离术治疗血栓性外痔临床分析
流感病毒为何肆虐冬春
新研究有助于开发流感广谱疫苗
为何要如此重视H7N9型禽流感
急性血栓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