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挖掘研究

2020-01-10白如山江进德

关键词:淮河流域缓冲区淮河

白如山,桂 震,吴 磊,江进德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37)

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及目的地的A级旅游景区,不仅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大众旅游与国民休闲的重要载体[1],其空间分布特征深刻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战略[2],因而成为国内学者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和指导区域旅游战略规划的重要抓手。自国家旅游局 1999年颁布实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文件,进行A级景区评定以后,国内学者就A级景区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朱竑等研究发现中国 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有其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且与人口分布、地形地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配比性[3];毛小岗等对北京2001—2011年的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后,发现资源本底、水系和公共绿地条件、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是旅游景区空间聚集的重要影响因素[4];吴丽敏等认为江苏省A级景区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空间扩散特征,分布重心呈现由南向北迁移的趋势[5];袁俊等发现武汉城市圈 A级景区规模呈现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不均衡集群分布[6];齐欣等的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现象,并在规模等级结构上呈现出较为普遍的纺锤型结构[7]。但是,已有研究主要从国家级[3,8]、省级[9,10]、市级或城市群[11,12]的尺度出发,描述静态的景区空间格局,缺乏基于流域尺度的、对景区空间格局的研究。

淮河流经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全长约1000公里,是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流域内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基础坚实且潜力巨大[13]。《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推进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进入加速期。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旅游业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绿色产业,成为搭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的典型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不仅有助于认识其旅游空间分布特征,也是指导流域旅游规划、开发和协作发展的基础。

本文选取淮河流域5省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平均最邻近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及叠置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度分析淮河流域旅游景区的点位数据,挖掘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规律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开发、旅游合理布局有基础参考价值。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并引入白如山等[14-17]在文化遗产研究中所运用的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叠置分析等方法,挖掘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分布特征。因研究方法较成熟,在此不再赘述。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和湖北共5个省旅游局等官方网站,截止于2017年12月的633家A级旅游景区名单(表1)。

表1 淮河流域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统计表

采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流域底图,使用ArcGIS进行相关坐标、投影设置,并矢量化后生成淮河流域各行政等级的研究底图,最后叠加流域内A级旅游景区的点状数据(如图1)。

图1 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分布图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总体分布

借助ArcGIS10.2软件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最邻近指数进行计算,结果是实际最邻近距离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值之比R=0.647,小于1,说明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型,且聚集程度较高。

(二)均衡程度分析

利用Excel表统计淮河流域市域尺度上A级旅游景区不平衡指数S≈0.63,说明空间分布不均衡较为明显。进一步绘制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洛伦兹曲线(如图2),发现: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徐州、盐城、宿迁、连云港、淮安、淮南、蚌埠、扬州、黄山、亳州等地,其A级景区数量之和接近流域内A级旅游景区总和的 61.45%。

图2 A级旅游景区空间洛伦兹曲线图

随后,利用ArcGIS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图(图 3),可以发现流域内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也较为不均衡。其中,以徐州、淮南、蚌埠、连云港、淮安、扬州最为集中,此外,宿迁、盐城、亳州、南通等地也较为密集。

图3 淮河流域A级景区核密度分析图

(三)不同等级A级景区分布特征

为进一步探究旅游景区等级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内在联系,对A级景区进行分级制图分析:2A级景区分布重心向东南偏移,除淮河中游的淮南-蚌埠外,密集区全部位于江苏省内,其中徐州、宿迁、连云港最为集中(图4a);3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徐州、宿迁、淮南-蚌埠、扬州等地,分布重心较4A级景区偏向东南部地区,其中以淮河主干道、京杭大运河以及新通扬运河沿岸最为集中(图4b);而4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蚌埠、六安、连云港、开封等地区,多位于淮河主干道、京杭大运河以及涡河沿岸,呈现X轴带形态分布(图4c);5A级景区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聚集特征(图4d)。

图4 不同等级A级景区核密度分析图

(四)不同类型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不同类型的A级旅游景区集聚特征各异。淮河流域自然景观类A级旅游景区分布于淮河主干道以及各支流附近,整体较为分散,以徐州、淮南-蚌埠、扬州等地最为密集,下游多上游少,以淮河各干流汇水处以及河湖交汇处为主要集聚区(图5a);而人文景观类旅游景区呈现京杭大运河段、淮南-蚌埠段两个相对密集分布区。此外连云港以其独有的海滨景观自成独立的集聚核心(图5b)。

图5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核密度分析图

三、影响因素

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市场需求、政策制度、经济水平等人文因素。这里,我们从地理学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视角重点研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交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淮河流域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的规律性特征。

(一)地形地貌因素

提取在-23~200m、200~500m、500~1000m、1000m以上四个海拔段的范围面,借助ArcGIS的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统计,研究表明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 0-200m高程范围内,海拔低于200m的文化遗产点有598处,占总数量的 94.47%。海拔在200-500m范围内的A级景区仅有27处(占4.265%),海拔在500-1000m之间的A级景区有7处(占1.106%),1000m以上的A级景区仅有1处(图6a)。A级旅游景区数量与海拔高度呈幂指数递减趋势,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图6b),说明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低海拔指向性特征。淮河流域内地势低平,历史遗产丰富,市场需求较大,促进了A级旅游景区的供给和布局。

图6 淮河流域A级景区与地形地貌

(二)河流因素

从河流水系两侧向外围分别作5km、10km、15km缓冲区分析,与A级旅游景区进行叠置后提取不同缓冲区宽带的样本数据,统计发现距离河流水系5km范围之内的A级景区有454处(占71.722%);在5-10km范围内有120处(占18.957%);而距离河流10km以外的不同缓冲区内,A级景区数量总体上呈递减特征(图7a)。进一步对淮河流域A级景区数量与河流的距离远近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呈拟合曲线幂指数递减趋势(图7b),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呈现“趋水性”特征。就自然景观类景区而言,淮河流域的地文景观类(地文景观)资源较少,水域风光类景区较多,且主要以淮河主干道及其支流的水域风光为主,呈现出明显的“趋水性”。就人文类景观而言,淮河是生活、生产、用水之源,临水而居、临河而筑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地理基础,故此,淮河沿岸的物质与文化遗产丰厚,形成今日众多的人文景观类景区。总的来看,淮河流域内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呈现出较强的“趋水性”。

图7 淮河流域河a级景区与河流水系

(三)交通因素

A级景区与交通线的空间组合关系深刻影响着游客进出便捷程度和竞争优势空间范围。通过对淮河流域高速公路5km缓冲区、国道3km、省道2km以及县道1km等主要交通线路缓冲区分析,并与A级景区进行叠加,发现:省道2km范围内共有570个景区点位,占流域A级旅游景区数目的90.05%,而距离5km缓冲区以外的区域,A级旅游景区数目总体上呈缓慢递减趋势。A级旅游景区数目与主要交通线的距离远近关系整体上呈递减趋势,说明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如图8)。

图8 淮河流域交通网络及主要交通缓冲区示意图

(四)城区距离因素

城市居民作为旅游景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来源地,距城区的空间距离也直接影响游客的出行意愿。对淮河流域近期夜景灯光DEM进行光亮范围提取,得到流域内大致的城区范围边界(图9a),分别选择城区范围、城区3km缓冲区和城区5km缓冲区做景区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在主要城区范围内的A级景区有411处,占总数的64.929%;在城区3km缓冲区内的景区为478处,占总数的75.513%;在城区6km缓冲区内的景区为509处,占总数的80.411%;在城区9km缓冲区内的景区为543处,占总数的85.782%。主要原因是淮河流域的地文景观类(地文景观)资源较少,水域风光类景区、历史遗址类景区、建筑物景区、博物馆景区以及综合性旅游景区较多,这与临水而兴的城市在空间上相互交融,随历史演进而不断增多,加之城区内基础设施资源完善和客源充足,且易于开发,在政府重视旅游业开发的背景下,城区及近郊区旅游景点开发相对成熟,形成流域内A级景区显著的“城区指向性”。

图9 淮河流域城区缓冲区示意图

(五)其他因素

以上探讨了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分布与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要素、市场距离等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实际上,A级旅游景区既植根于所生成的特定地理环境,也受地方旅游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其影响众多且作用机制较为复杂,限于篇幅,地方政策、经济规模等因素不再细述。

结语

本研究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 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淮河流域633处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挖掘,结果表明:第一,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整体上呈现下游多上游少、南部多北部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空间分布类型趋于凝聚型,且聚集的程度较高,空间形态上呈现“X”型结构。第二,不同级别的A级旅游景区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5A级景区数量少且较为分散,无明显聚集趋势;4A级景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主干道、京杭大运河以及涡河沿岸,呈现X形态分布;3A级景区分布重心较4A级景区偏向东南部地区,其中以淮河主干道、京杭大运河以及新通扬运河沿岸最为集中,较4A级景区呈现更为集聚的X形态;2A级景区分布重心进一步向东南偏移,除淮河主干道的淮南-蚌埠外,分布聚集区基本全部位于江苏省内。第三,不同类型A级旅游景区也具有不均衡特征。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分布于淮河的主干道以及各支流附近,整体较为分散,以淮河各支流汇水处以及河湖交汇处为主要集聚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分布相对集中,徐州至淮安一线的京杭大运河河段以及淮南-蚌埠双核集聚区分布相对集中,此外连云港以其独有的海滨景观自成独立的集聚核心。第四,淮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显著平原指向性、“交通指向性”“城区指向性”以及“趋水性”的规律特征。在淮河流域内,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受到较强的空间约束性,集聚特征明显。

(致谢:本文在前期A级景区数据查询和属性表建立过程中得到阜阳师范大学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的蓝琴、吴响琳、解林枫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王华、徐文斌、苏守龙等同学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缓冲区淮河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基于网络聚类与自适应概率的数据库缓冲区替换*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一类装配支线缓冲区配置的两阶段求解方法研究
关键链技术缓冲区的确定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