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共治:城市化过程中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探索
——基于阜阳市的考察

2020-01-10宋维维

关键词:居民社区建设

王 萍,宋维维

(1.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2.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37)

一、研究缘起: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文化创建的必要性

城市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乡村转化为城市的过程;二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作为社会转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化侧面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工返乡潮涌起,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就业,在城市购房居住,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坐落于皖北地区的阜阳市共有3个市辖区、4个县、1个县级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2]。2018年常住人口为820.7万人,相比2017年增长了11.4万人,同比增长1.41%。城镇居住人口为355.3万人,占总常住人口的43.29%,同比增长1.54%。在当前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下,促进面向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生成机制,对于构建发展型社群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的类型和规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使得社区的结构与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资源、文化、养老、健康等需求变得日益强烈,市民对于人居环境、文化设施、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阜阳市,其社区文化创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的职能,开始转而由社区提供。为了提高城市文明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将社区文化建设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协调促进发展。通过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彰显社区文化建设新气象。

二、现实需求:社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区是一个外来语,“社”是指互相有关联、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4]。近年来,中国很多学者对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社区一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关于社区的定义,本文采用刘视湘的观点,即社区是一定地理范围内个体和群体的集合,且这个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和认识,具体表现在生活、心理、文化上。近年来阜阳市政府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稳中求进,全市经济在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发展态势,向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一步。2018年生产总值为1759.5亿元,同比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 589元,相比2017年增加2053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0.7亿元、737.2亿元、711.6亿元,同比增长为3.5%、10.3%、11.8%。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别由2010年的27.3:39.2:33.5和43.7:33.4:22.9转变为 2018年的17.7:41.9:40.4和32.9:30.6:36.5。产业格局逐步向“三二一”转变,就业比重转化为“三一二”的结构形式,且存在向“三二一”结构转变的趋势。(见表1)

表1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伴随产业的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地方政府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组织“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行动”“争创文明城市系列活动”等;通过开展街道、社区、学校月度排行榜,2018年改造老旧小区167个、公厕82个、农贸市场6个、配备社区办公场所25个;推动建设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社区传统节日庆祝、最美家庭创建等活动,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体来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阜阳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是由于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社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社区建设资源供给单一等突出问题,与城市居民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社区文化创建道路上任重道远。

三、协同治理:高校在社区文化创建过程中的条件优势

高校拥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学习场地、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设施,政府对于高校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比较大,设备更新速度较快,这使得高校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不仅如此,高校汇聚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优秀的学生,拥有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体育资源、音乐美术资源、图书馆、社团等,通过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思辨、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的各类社团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团结、交友的能力,还帮助学生走进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一)有效利用高校人力资源,解决社区人员紧缺问题

在推进社区文化创建过程中,高校专家学者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承担起对社区文明建设的教育任务,为社区文化的创建发展提供支持与引导。高校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与力量。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另一个“课堂”。随着校地结合模式的广泛运用,高校社团开始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这已逐渐成为社团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这样不仅使学生真实地感受社会,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对于社区,由于管理人员较少、事务繁琐、服务对象需求差异大,这就需要吸收高校社团资源,更好地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一方面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短缺、知识技能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二)高校基础设施效用最大化,缓解活动空间紧张问题

在校地结合创建社区文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美术活动中心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生活场所之一,对文化的传播、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图书馆的馆藏量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量相对于社区图书馆种类较齐全,数量也较多,但是以往高校图书馆只对本校学生开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通过校地结合可以使高校的图书共享,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又大大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随着高校体育馆逐渐开放,很多社区居民开始走进高校体育馆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采取社区与高校联合举办文艺活动晚会、学生参与表演等方式,提升居民文化娱乐水平,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

(三)阜阳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方实践

阜阳市辖区内高校共计6所,其中本科学校2所,专科学校4所,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适当投入到地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指导、服务的职能,承担推进者、参与者、宣传者等方面的角色,为地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以阜阳师范大学、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地方高校,近年来积极响应地方发展需求,通过志愿服务、产教融合、教育扶贫、政策宣讲、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地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社团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通过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社区调研、向社区居民讲解安全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组织社区居民一起传唱红歌、给社区老人送温暖、观看红色电影、传承红色经典等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建设大美阜阳出力。通过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系列理论宣讲活动,在社区开展“家风与孝道”宣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团成员与社区居民热情互动,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当地社区,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帮助社区传播文化,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与实践能力。

2.校地产学研建设项目

高校与所在区域签署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专业优势在当地开展调研任务,服务社区居民。始终秉持着以政治建设作为校地建设的根本保证、以服务发展作为合作的价值导向、把改革创新作为合作的内生动力,从而打造产学研合作新典范,推动校地战略合作走向新台阶。

阜阳师范大学与临泉县多个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了解临泉县企业整体情况,分析了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围绕企业技术需求、生产工艺改良等开展研讨、交流,科研人员前往企业实地考察,效果显著。通过与颍东区成立校企攻关团队,选派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对当地草莓立体化无土栽培设备及技术研发进行联合攻关,努力解决立体栽培品种选择、基质配方、水肥供应等技术难题。

3.校地共建合作项目

党的十九大以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美德教育成了一个实践主题。在支教的过程中,阜阳师范大学团队充分弘扬爱国之情、传播榜样力量、强化美德教育,使实践活动深入人心,为地方文化建设添砖加瓦。阜阳师范大学教师通过对阜阳市残联办事大厅、残疾青年创客空间、爱心e站等八大特色服务专区的参与协作,系统地了解了各服务板块建设和运行情况,并与其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高校在建立与地方合作新模式的社会服务功能,秉承求真务实、共享共赢的原则,是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与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校与地方合作获得更多的创新发展契机,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共赢。

四、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优秀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很多地方采取校地结合的模式,即将当地高校的丰富资源与社区资源结合在一起,社区服务于高校实践活动,高校也帮助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合作双赢。作为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承担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承担重要职能。

(一)上海多所高校参与杨浦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

杨浦区于2014年采用街道与高校、企业合作的模式建成12个社区教育基地,由街镇管理人员邀请高校和园区专家一起协商如何创建,参与高校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分别为延吉新村街道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社区教育大纲、为四平街道创建了一系列社区人文课程、设计了第一个上海区级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5]。三方共同努力创建社区教育,实施效果显著,其成功模式被复制推广到更多社区。

杨浦区居民可以凭借持有的高校“学习护照”进入高校的选修课堂、图书馆、展览馆等,同时还可以参加校园讲座与文体活动。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就多次组织社区居民通过艺术欣赏等活动来享受校园高层次的文化资源[6]。通过高校与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建设,提高了杨浦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工作水平,丰富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

徐州工程学院高校图书馆于2014年向社会开放,但开放的对象仅包括徐州市民以及毕业5年以内的校友。此后为了满足徐州市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徐州工程学院于2018年上半年通过借鉴杭州图书馆的经验,分析出该校的问题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参与社区流动图书馆建设。徐州工程学院通过实地调研准确把握市民的需求、定期指派专人开展宣讲活动、开通汇文系统并指导使用,创新管理模式,明确各环节权利与责任,定期对流动图书馆人员进行培训。目前在徐州市已建立了5个社区流动图书馆(康居社区、凤华园社区、泰山街道、新光社区、铜文社区)[7]。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参与建设社区流动图书馆这一举动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不仅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修养,还发挥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广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广科大)在办学中一直秉持着“校市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展平等合作,共同建设未成年人阅读基地[8]。广科大在社区内营造“多阅读、爱阅读、会阅读”的阅读氛围,装修设施针对未成年人的个性特点,并且让家长积极参与帮助儿童选择阅读书籍,简化青少年的借书程序。该校图书馆也对社会人士无门槛开放,为市民提供便利的阅读空间。未成年人阅读基地成为儿童另一个信息交流共享中心,为社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以下简称耿丹学院)作为顺义区唯一一所高校参与当地“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在社区建立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挂职锻炼,在一定范围内参与社区的管理工作[9]。这样既发挥了学生自身优势,又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在村改居的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联合社区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市民的真正需求,并通过各种宣传讲座、文化活动把信息反馈给当地市民。与此同时,耿丹学院安排了部分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为社区市民服务,让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向社区市民传递美好的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耿丹学院将校内图书馆、体育馆、报告厅等向社区开放,这些资源设备共享给社区市民,极大地调动了市民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通过与社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专业教师进社区,社区干部走进课堂、学生服务社区、开展科研工作等参与当地社区文化建设。培养高校教师与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专业优势,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素养。社区干部也可以为以后的社区管理积累知识,提高沟通协调办事能力。通过社区干部讲授基层工作经历与当地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素养,加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校园和社区的文化建设多有裨益。

(四)困难与障碍

社区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协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较晚,在当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的观念不强、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社区管理队伍等方面。

1.社区文化建设观念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发展的中心偏重于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才走进人们的视线中。总体而言,各方面主体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各级政府更注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社区文化建设[10]。社区居民思想层面上的薄弱,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在社区发展中未能得到很好运用,从而影响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创建者,亦受益于社区文化,但是他们的主体意识却很薄弱,单纯地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属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2.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短缺

社区文化建设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大部分工作都是志愿者无偿进行服务。由于这种服务是临时且具有公益性质,大部分人也乐于接受,但是若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实习,经费支出是不够的。与社会上的其他企业相比,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竞争力,影响人员参与的积极性。资金短缺造成文化基础设施数量远远达不到市民的需求量。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多主体筹集资金、如何合理支配资金,形成物质激励,需要进一步思考。

3.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

社区文化活动场地一般比较小,缺乏文体活动中心,居民借助社区其他单位的活动场所来进行文体活动。在进行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管理往往难度也比较大。这导致社区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图书馆一般比较老旧,书籍更新速度慢,社区经费紧张无法购买新图书,藏书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导致居民读书积极性不高。社区文体设施不全,公园体育器材资源有限,影响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4.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员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当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许多街道、社区的工作任务往往是由其他街道管理人员兼任,这使得他们的时间、精力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管理人员待遇较低,工作任务复杂多样,就造成了现有人员不稳定。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也就降低了。如何建设一个具有高素质、高道德、又热心于社区文化的管理队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协同共治:高校在推动社区文化创建中的积极探索

每一所高校都处在社区之中,高校的发展在受到社区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社区发展,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构建一种互相合作、协同共治的工作方式。从国内目前社区文化建设较好的地区来看,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对于处于迅速城市化进程的阜阳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职能,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加强发展型社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拓展传统思维方式,加强社区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当前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就是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而且人手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的服务能力和实效。面对多样化的居民需求,迫切需要具有高理论水平的人才队伍和社会组织机构,拓展社区文化建设范式,一方面可以以社区项目合作共建的形式,借助高校人力资源;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培训帮扶、助人自助,培育社区内的居民文化活动志愿者,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获得长期持续的人力资源。

(二)以灵活性的工作机制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以项目委托的形式借助“外脑”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委托高校进行某项社区文化项目研究或者活动策划与实施,委托的内容可以多样化。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高校优质咨询团队,形成品牌效应。高校通过与社区进行长期合作,获得社区资源,构建一个公益性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而且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定期组织高校学生在社区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

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在社区进行文化传播、技能培训、开展宣传讲座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对于家庭情况较困难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文化辅导,宣传讲解党和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使政策深入人心,利用学科优势,讲解本地区社会变迁的历史,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与历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社区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升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搭建社区文化建设信息交流平台

这个平台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需求信息的收集功能,主要负责收集社区居民各种各样的诉求,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归类,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这样高校和社区人员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有及时发布消息的功能,做好对社区活动内容的记录与宣传工作,让高校、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三是要有信息反馈和评价的功能,对于社区开展的各种项目,让社区居民体验后给出评价、改进建议,以便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

(五)政府依法确保社区文化建设在正确的方向前行

政府需要依法确定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明确权利与责任,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要统一规划和协调,防止出现多部门领导、无人担责的局面。政府既要给予社区文化建设行政保障,也要协调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从而形成一种多市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景象。通过地方法规给予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同时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责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展。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批社区内外的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从政策层面鼓励支持人才走进基层、走进社区,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加大继续教育支持力度,多方面共同努力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人员短缺问题。

(六)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社区文化设施

社区文化设施是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多方面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要[11]。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以避免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资金投入,可以调节市场机制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于资金的运用也要加大对于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招聘、培训,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社区管理团队。

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阜阳市,积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对加强中部地区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实现校地双方优势互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是新时期高校践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为高校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途径。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高校或者社区单方面服务于社区居民已经不能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建设资源之间的整合才可以更好地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地方高校秉持的社区服务理念,除了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之外,还可以将服务社区作为延伸,共同建设社区文化。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将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社区的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有机结合,使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和社区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建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