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统计评价研究

2020-01-10

关键词:指标体系指标水平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是新时期党和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远景谋划和具体路径。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村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各区域乡村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不平衡状态。为反映各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水平、实现进程、阶段特征,揭示各区域的水平差距、面临障碍,需要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状况加强统计评价研究工作。

关于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研究,已有学者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一部分学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问题,譬如,肖晴晴、王小娟等(2019)从“农民主体、人才培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4个测度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1];郑家琪、杨同毅(2018)依据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原则,构建了由5个层面、40项具体指标组成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2];韦家华、连漪(2018)依据乡村振兴的内涵从案例分析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3]。

还有部分学者在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研究,如贾晋、李雪峰等(2018)通过构建“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对我国各省市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测度,认为各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性特征与国民经济发展差异性相一致[4];张挺、李闽榕等(2018)依据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1省份35个乡村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5];郑兴明(2019)构建了基于分类推进的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与Delphi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福建省3县市6村庄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6];周府、吴方卫(2019)根据各地区的共性与差异性构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7];陈秧分、黄修杰(2018)引入多功能农业与乡村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全国各省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分析[8]。

经检索梳理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尚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有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指标权重设计上还不甚合理;有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将依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明确的目标任务,从不同的侧面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以揭示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距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5个方面,现以此为依据,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为实现乡村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实现产业兴旺,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和经营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现选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以人均农业总产值反映农业发展水平;以养殖业及服务业产值比重、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和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反映农村产业结构变动。

2.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生态宜居,要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和维护。现选用沼气普及率、自来水供给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率等指标反映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环境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选取乡镇企业工业垃圾处理率、森林覆盖率指标衡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生活富裕,要求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现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交通通信支出比重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以每千农户拥有的乡镇卫生院的病床数、农村养老保险普及率反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水平。

4.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进行乡风文明建设,要引导农民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认同,强化对农民生产经营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力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现选用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每万人口文化站馆数反映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度反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状态。

5.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可为农民实现安居乐业、乡村社会保持和谐有序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必须重视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拥有受教育程度和政治素养较高的村委班子,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大村政村务公开力度。现选用村干部中党员比重、专科以上学历村干部比重反映乡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状况;以平安示范村占行政村比重反映平安乡村建设水平;以村政村务公开满意度反映乡村民主管理成效。

本文构建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选择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评价,要反映区域乡村振兴整体水平,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在综合过程中必须基于每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采用改进的客观赋权法——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以使评价结果更趋合理。基本步骤为:第一步,将各项二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对于逆指标先作正向化处理);第二步,对各大类二级指标进行KMO检验(一般要求KMO值大于0.5),判定其是否适宜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第三步,根据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原则,确定每大类公共主因子个数;第四步,利用特征值确定各主因子权重,计算各大类一级指标综合分数;第五步,根据五大类一级指标综合分数再次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综合得分即为区域乡村振兴总体水平;第六步,根据最后综合得分对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排序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评价分析

(一)样本选取

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仅选取27个省市作为评价对象,且利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4个一级指标中2016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治理有效一级指标中有关数据缺失较多),以近似反映各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正式实施时的基础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住户调查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加工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以及27个省市统计年鉴。在实证分析之前,需对各项指标作正向化、标准化处理。

(二)评价过程

利用STATA软件进行计算,发现各大类二级指标KMO值均在0.5以上,因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度大于85%的主因子选取原则,所计算得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4个方面的主因子分别为:

将二级指标标准化数据分别代入上述主因子函数,得到四个一级指标的主因子得分及区域排名,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区域乡村振兴4个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名

利用上述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同样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得到乡村振兴综合水平主因子为

F = 0.6248 F1+ 0.8561F2+0.6983 F3+0.7724F4

将4个一级指标得分代入上式,计算出各个区域乡村振兴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结果见表3。

(三)结果分析

1.分类水平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乡村振兴规划实施前不同省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具有较大差异。

从产业兴旺方面来看,天津、山东、北京、吉林、湖南居前5名,并且这五个省市在产业兴旺这一任务目标上的得分均达到0.8分以上,包括了传统的农业大省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陕西、贵州、云南、宁夏五省区排名靠后,这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经济基础等密切相关,农业产业现代化体系尚没有形成。

表3 各省市乡村振兴总体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

从生态宜居方面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五个省市的得分远高于其他省市,且得分均在1分以上,传统的生态大省并没有排在前列;陕西、甘肃、内蒙古、云南四省市则排名靠后。

从生活富裕方面来看,北京、上海、天津三省市的得分显著远高于其他地区,意味着城乡联动发展较好,农民的生活富裕感较强,生活质量较高;云南、宁夏、贵州、甘肃四个区域排名最后,这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从乡风文明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排名在前,尤其北京得分为1.122,远远高于其他26个省域,而贵州、陕西地区排名靠后。

2.总体水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区域乡村振兴基础总体水平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为便于分析区域分布特征,可利用各省市综合得分进行系统聚类,聚类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北京、上海为第一梯队,乡村振兴基础水平位居我国各省市前列,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天津、浙江、山东、广东和福建居于第二梯队,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东北部地区的辽宁以及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等省居于全国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区的甘肃、贵州等地乡村振兴基础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全国后列。总之,我国区域乡村振兴基础水平就空间分布而言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梯度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

表4 样本省市乡村振兴水平聚类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分类水平方面还是在总体水平方面,在我国区域间非平衡状况十分突出,并呈现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实现中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特提出如下建议:

1.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西部地区的贵州、甘肃、宁夏、中部的山西以及东北部的辽宁应因地制宜,积极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与环境,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如茶叶、烟草以及农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美好乡村。陕西、甘肃、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应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适度减少农塑薄膜、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养殖业粪便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实施“厕所革命”,合理规划村庄建筑布局,硬化、绿化、亮化村庄道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3.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水平。如贵州、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农民可支配收入较低,恩格尔系数较高,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农民转移就业服务,改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完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便利化、安全化、健康化程度;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4.强化价值引领和实践养成,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欠发达地区需努力向先进文明城市看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洁美农家、星级农户、守法农家、尊老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农民文明风尚习惯养成。

5.健全乡村“三治”体系,打造活力和谐有序乡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高乡村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优化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综治体系,实施平安乡村工程。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指标水平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