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效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2020-01-10唐樱芝

科学咨询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细节文章探究

唐樱芝

(重庆市高新区康居西城小学 重庆沙坪坝 40003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达到“自能”,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而质疑是第一步。

一、创设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

要想“自能”,需先自主。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等待问题、回答问题成了学生的习惯。然而,学生真的没有疑问吗?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思维怎么会千篇一律呢。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囿于老师权威,害怕出错,不敢提问;长期被动“提问”,缺少氛围,失了兴趣。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长期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不敢甚至不愿意主动质疑。其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畏惧出错,害怕给老师留下不良印象。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老师以平等、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学生才敢问、敢说。此外,教师还应抓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进行鼓励。“这个问题你比老师想得更周全”,“你提出了我们大家的疑惑”……善于使用“糖衣炮弹”,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长久下来,学生自信心增强,就能大胆质疑,放心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才愿意去探究、去思考、去质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按照理想来说,只有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才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因此,老师可以提前安排所学材料,设计学习材料中的趣味点。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提问。

二、学习质疑方法,养成质疑习惯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偶有疑问也常漫无边际。学生有了质疑之心,却无质疑之法。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有能力质疑。课堂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放任学生自己学,而是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会质疑,形成质疑能力。

从宏观上看,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弄清三个基本问题: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对文章内容的探究、对作者思路和方法运用的探究、对写作效果的品析和对写作意图的探索。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对这三个问题的关注点又常有所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从这三个角度学会质疑时,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从微观上看,我们可以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学习质疑。

(一)抓文题处质疑

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们通常具有交代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设置悬念、作为文章线索等作用。因此,对文章标题进行质疑,可以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从而把握文章核心内容,领悟主要情感。

(二)抓矛盾处质疑

很多文章内容,表面看是“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作者深意之所在。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文章题目叫“陋室铭”,文章末尾却反问“何陋之有?”抓住这样一个矛盾点,就可以产生质疑:作者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三)抓细节处质疑

在课外阅读《螳螂捕蝉》一文中,细节处处有精彩。其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细节:“第二天清晨,他(少年)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通过这样的细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三个”等细节描写,提出质疑:从这些细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少年在花园里打鸟的原因——引起吴王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再度质疑,深入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抓线索处质疑

一篇文章中的线索往往与事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能够把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甚至隐含了文章的中心思想[1]。文章的线索决定了文章的脉络。抓住线索进行提问,就能够快速抓住情节的发展,文章的结构。如在《项链》一文中,可以这样提问:“课文围绕着项链,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五)抓修辞(反复、对比、比喻……)处质疑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一内容,常常多次反复提到或描写某种现象。教师可让学生从这些反复出现的描写去思考,去质疑,从而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多次提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学生会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父亲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反复出现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

三、探索质疑评价,甄别问题价值

评价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上的差异,导致学生的质疑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为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质疑之法,还要有评价之道,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甄别和评价,判断质疑的价值[2]。

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采用罗列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评价。排除浅显问题。这种问题通常指的是文中一看便知道答案的问题。排除无关问题。凡是与课文内容、主题、思想情感、课文延伸无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不提。还可以进行归类,比如关联主题、涉及情感、关注内容细节等方面的问题分门别类,再进行筛选。相似的问题不重复提问。

猜你喜欢

细节文章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放屁文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