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形态视角下云课程发展微探

2020-01-08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高端的电子产品刺激着我们的大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其中教育领域受到的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中国教育信息化》中有一篇关于杭州二中打造“教育云”的实践文章[1],该文章描述杭州二中从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行为到学习课程情况都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上传至学校的网络进行分析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云学习资源库,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贴合学生情况的教育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校园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无独有偶,现如今电子书包、线上教学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的课程教学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无论是电子书包还是线上教学,还是二中的“教育云”,都是利用云技术建立的云课程平台,学习者通过这个云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并实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切都说明,新兴的云技术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课程学习方式,云课程逐渐成为课程形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取向。

1 课程形态的内涵

关于课程形态《课程新论》一书中提到课程形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课程形态包含多种组成部分;第二、课程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基于学校育人的要求而逐步形成的。第三、课程形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虽对课程形态做了一些较具体的释义,但是仍然没有对课程下一个标准的定义。北京师范大学的牛瑞雪在参考《课程新论》的解释之后,再加之自己对课程形态的理解将课程形态定义为“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与其载体及实施方式的动态组合样态。”[3]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课程形态是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的状态。这个状态是课程各个部分的一个综合表现,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每一个部分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显示出一定的状态,课程形态是课程各个部分状态的整合但又不是这些状态的简单叠加组合,而是这些部分相互作用磨合后呈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状态。课程形态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整个课程形态也就出现了差异。同时课程形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巨大,课程形态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一是口耳相传阶段;二是经典课程阶段;三是教科书课程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与课程进行跨界联姻,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集中,课程载体也走向丰富化、立体化、综合化,各种音频、虚拟存储、虚拟教室等为课程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渠道,课程实施方式产生了巨大转变,云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应运而生。

2 云课程:新型的课程形态

2.1 云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

云课程虽有课程之名,却并非是某一种专门的课程类型,而是一种课程形态。云课程缘起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科技发展是促进现代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些震动影响着课程设计者的思想,课程设计者往往会利用新的科技作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的载体,将课程内容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传统的课程形式因其单一性、一元性、滞后性、封闭性早已受到人们的诟病,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云课程恰恰可以弥补传统课程形态的不足,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动态化,紧跟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2.2 云课程的运作机制

认识云课程,首先必须了解云课程的内在运作机制。云课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主要由“端、管、云、台”四部分构成,所需设备有人戏言之为“一根网线,一台电脑”。“端”指学习者的学习端,即学习者手中用来学习的电脑,它是学习者最终接收学习资源的地方;“管”指使学习者的电脑可以连接的网络,“云”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所连接的学习资源库,有学者将其比作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池,里面不仅有学习者所要学习的课程资源,而且实时更新,并且能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分析,加以引导;“台”可以扩展为“平台”,即电脑的可操作系统,正是这样一个可操作系统为学习者获取“云”里面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平台。[4]云课程的后盾是“云”,获益者是代表学习者的“端”,基本保障是“管”和“台”。

3 区别传统课程形态:云课程的实然超越

课程形态是在一定条件之下课程呈现出来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之下,课程的各个部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一起构成了课程的形态,课程只要被实施,自然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形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课程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其中以教科书课程阶段占据的时间最久,出现的范围最广,甚至至今仍然是课程形态中的主流。因为自课程理论创建之时,书本已经是课程自然而然的载体,所以与新兴的云课程相比,之前的课程形态统称为传统课程形态,其中最主要的是教科书课程。课程形态受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革新的影响巨大,当今世界基于信息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云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与传统的课程形态相比千差万别。

表1 云课程与传统课程形态对比表格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属于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云课程与传统课程形态之下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传统课程形态之下,学习某项课程的是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这就使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具有普适的特性,且课程目标一旦设定,以此为依据进行的课程内容编制完成、教科书推行,课程目标就不再可以进行改动,因而课程目标又具有了相当长周期内的静止的特性。云课程之下的课程目标却恰恰相反。云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虚拟的网络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云课程之下的课程目标面对的是学习者个体,同一门课程,学习者既可以是学龄期的学生也可以是成人,课程目标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状况设定,因而云课程之下的课程目标是个性化的,且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不断革新,学习进度不断调整,课程目标也可时时跟进,所以云课程之下的课程目标又是动态的。

其次,从课程内容方面来看,传统课程形态之下课程内容的载体即为教科书,教科书内的内容几乎就是课程的所有内容,教师补充或学生拓展的内容是很少的。但是在云课程之下的课程内容却要丰富得多,先进的云计算、云储存等技术搜集了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不断地为课程内容进行新的补充,学习者按需索取,这与传统课程形态之下不考虑学习者个人情况,所有人学习一样的课程内容完全不同。

第三,从课程组织来看,课程组织是指如何让将课程各个要素组织成切实可行的、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课程组织方式主要有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两种方式,传统课程形态之下,因为课程的组织逻辑主要是通过教科书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呈现出来,难以在较短周期内进行更改,且由于课程面对的是学习者群体,所以在课程组织时只能综合学科取向和学生兴趣、发展等几种课程组织取向,在多方要求之下寻找平衡点。云课程之下的课程组织则不然,云课程构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决定了课程组织不需要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需要适合学习者个体即可,学科逻辑同样要考虑,但是多样化的课程呈现方式如音频、视频、动画等为课程组织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第四,从课程实施来看,传统课程形态之下的课程实施主要呈现师讲生听,教科书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课程内容载体。云课程之下的课程实施将学生放置于课程学习的主体位置,从搜集资料到选择课程载体,从选择学习方法到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在云课程构建的虚拟的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环境中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只是作为追踪者、建议者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引导、引领的作用。

第五,从课程评价来看,传统课程形态之下的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的是对学生课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仿佛在学生的面前放置了一个跨栏,无论胖子瘦子,矮个高个,能跨过去才能证明一个学生的优秀。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这种评价方式的不足,并且积极进行改革,但是在强调选拔的观念之下很难做到。云课程之下的课程评价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一方面在云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学习环境中,课程学习的对象只有学习者一个人,因而不存在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且云计算强大的学习情况追踪技术将学习者的每一步学习状态都记录下来,便于后期对学习者课程学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云课程也在不断调整课程的各个方面,这也体现了对课程本身的动态的评价。

4 云课程:课程形态的现代取向

云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生长于新兴的云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移动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土壤之上,是现代科技与课程跨界联姻的产物,其紧随社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服务于课程,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成为课程形态的一种现代取向。

4.1 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传统的纸质教材因为其自身的限制,更新周期长,且相互之间被隔断开来,相对应建立在云计算技术之上的云课程,拥有无限海量云资源库,将知识和资源聚合在一起并加以整理和数据分析,上升优质的课程资源,下沉冗繁滞后的信息,且实时更新,紧跟时代的步调,为学习者提供最优秀的、最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使学习者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自我社会化 。[5]云课程在进行线上学习的同时,个体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分享学习心得。云课程在帮助个体社会化的同时,更为突出的特征是帮助个体完成自我个性化的发展。云课程与传统课程形态最大的区别是为个体的学习提供私人定制。在云平台,个体可以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进行课程学习的时空规划。云平台收集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分段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难易度等方面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习者适时调整。云平台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即使发布相同的课程内容,也会根据学习者个体以往的学习状况分析结果进行课程内容难易度和深度的区分,以及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6]云课程这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既照顾到了个体培养的社会化目标,又照顾到了个体培养的个性化目标,将个性化培养和社会化培养在课程方面达到了统一。

4.2 优质课程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传统的课程形态中,课程内容总是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由于课程内容的呈现载体主要是教科书,课程要素之间只能按照单一的方式进行整合,容易将各个要素割裂开来。且教科书的编制拥有一套非常繁冗的程序,更新时期长,难以及时接收最新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易造成与时代脱节的状况。云课程以云计算的技术为基础,在后台建立巨大的云资源池,汇集各种课程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视听素材、辅助资料、练习题、教案等课程资源,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合,为学习者提供最优化的课程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不仅经过了大数据的分析运算与整合,而且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更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云课程这种对课程内容的高度聚合性使学习者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既尽可能多的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又发散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同时,云平台将课程资源相互整合,避免了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的重建复建,减少相应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对各种新鲜资源的挖掘又使得云课程本身就具有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能力。

4.3 多元化、立体式、交互式的课程呈现

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要想成为对学习者有用的优质的课程资源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中对其进行恰当的呈现,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的的传统课程呈现方式在人类课程史上占据相当长的时期,甚至至今仍然是课程呈现方式的主流。不得不说,书本作为文字、图片呈现载体确有其巨大优势。课程内容文本化使课程内容能够更集中、直观、有系统的展现。但是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从心理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觉偏好,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阅读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古人有“尽读书,读死书”的说法,可见静态化的书本有时候会限制学习者的思维,反而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课程内容或者课程资源都适合用书本进行呈现吗?显然不是。例如音乐学习如果有音频会更好,某项实践操作用动画表达或许更形象等。纸质媒介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在诸如上述举例中遇到的问题时,云课程的课程呈现方式又显得更具优势。

云课程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网络技术,虚拟的网络世界最大的好处是这是一个由程序编织出来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可以构建出一个包含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在内的交互式、三维立体式的课程实施环境。说它类似于科幻小说里的魔法屋一点也不奇怪,只要是学习者需要的,只要点击鼠标进行一定程序的操作都可以得到,只要背后的云资源池的资源足够丰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视觉偏好等选择课程内容的载体,云课程背后的教师、专家等组成的智囊团也会综合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课程内容本身特点,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合他的课程呈现方式。甚至很多时候课程内容的呈现并不是单一的,如云课程可以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图画、文字在内的动画,给学习者营造一种全方位的视听体验,更加便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4 以人为本:学习者的课程实施方式

云课程颠覆了以往以教室为空间,以书本为载体,以集体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封闭式的课程实施方式,改变了教师获取授课素材、学生获取知识,师生互动交流的单一的方式,缔造了一个全新的课程实施环境,使课程实施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利用新兴技术突破时空的重围。

云课程四大结构中的“端”决定了学习者作为学习的终端是以个体的身份而存在,以往的课程实施教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授课,即使课下有个别的额外辅导也只能作为集体授课的补充,学生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教师授课以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度为指标,一样的课程内容面向所有学生,无差异之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也多半是以群体的均数作为参照标准,难以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学习。云课程以学生个体为学习端,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无论是学习资源、学习工具、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学习测评、指导建议,都是只针对云端后面的学习者个体,云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全针对个人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个体的学习者是一切的核心。他不再是集体中的某一员,而仅仅是他自己。这样,云课程完全适应了个体个性发展的要求。当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式并不是全封闭的,一方面课程学习的内容经过云资源池仍然在经历着不断的更新、综合、分类处理,使其与外界世界接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作为学习者状况的观察者,检测学习者的学习状况,适时给予指导,同时,云资源池本身是聚合知识,资源供所有学习者共享的,只是每个学习者的云端学习有所不同,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利用平台达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形成协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4.5 关注个体发展的成长型评价模式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重要表征,课程评价是对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一个价值判断。课程评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也包括课程的目标、计划、内容等。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学习的结果为评价对象,即使后来逐渐发展到课程评价囊括了对课程本身目标、内容、计划等的评价,也因为课程一旦确定,转换成教科书载体,难以及时更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很时间内难以发挥。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也主要以学生学业测评为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云课程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依托,在为学习者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同时,还伴有跟踪学习者学习轨迹,收集学习者学习方面的数据的特点。学习者在云平台进行课程学习,留下的不仅是练习测评,学习者搜索的素材类型、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呈现方式、学习方法怎样……这些都会在云平台留下痕迹并被云平台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搜集起来,便于平台背后进行数据处理,在适时的时候作为依据给予学习者反馈。另一方面,对于课程本身,因为云资源库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也在平台受到实时监测,云平台对课程的内容、计划也可以根据这二者的变化随时进行相应的变化,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所要学习的知识。课程的总目标是宏观的,如灯塔般指导,但是课程的阶段性目标也紧随学习者学习的状况发生变化。学习者学习的程度较好,课程目标则可以相应拔高,学习者学习的进度缓慢,则课程目标也可以相应降低。云课程的课程评价充满灵活性,是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方式。

5 云课程作为常态化的课程形态道阻且长

云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借势于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迎合了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课程的功能在各个环节都发挥到了极致,是未来课程形态的理想之境。但是作为新兴事物的云课程,要想成为常态化的课程形态存在于课程领域,仍然是道阻且长。

5.1 对设备配置要求较高

云课程借助于新兴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由“端、管、云、台”四个部分组成,无论是哪个部分,都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城市可以说是家家都有一台电脑,家家都连有网络,就是在普通的乡村也并不鲜见。但是即便如此,我国东西部、城乡区域社会差距的现实仍然摆在面前,许多山区、偏远乡村电脑、网络并没有那么普及,一方面经济欠发达是主要原因,电子设备并非教学的必需品,也不属于学校设备的基本配置,所以有些欠发达的学校在这些方面能省则省,另一方面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为铺设线缆增设难度,即使有富余的钱购买电子终端设备,铺设网线却也是消耗不起。云课程倡导的资源聚合、资源共享,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促进教育公平,[7]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但是因为设备的缘故,原本的价值却在无形中被消解了。

5.2 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阻碍云课程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人员因素。施瓦布将课程的要素分为“教师、学习者、教材和环境”,云课程的设备要求是对课程教材、课程环境的要求,但是对课程功能能否发挥效用的最大影响因素却是课程中的人员因素。第一,从教师角度,云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素质,云课程是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从课程素材的获取到教案、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视频的录制、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等都需要教师在网络中进行。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和乡村教师,信息化素质较为薄弱,对云平台使用产生畏惧,进而成为云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阻碍。第二,从学生的角度,云课程对学生个体进行学习各方面的支持,为其创造一个学习者的课程学习环境,但是学生能否学好,有没有尽力,最终还是落在学习者的身上。对于适龄的学生来说,身心发展可能还不太健全,心智较为薄弱,自控力较差,自主学习反而容易让其松懈。而那些自控力较好的学生,进步则会更快。[8]

总之,云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将课程各个部分的功能尽可能最优的发挥出来,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必将引领新一期的课程形态的变革。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事物的云课程想要真正发展起来还必须直面一系列的挑战,经过漫漫的求索之路。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