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述紫砂作品《雀梅》的形态美

2020-01-08顾国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陶土壶把紫砂壶

顾国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陶土的使用在中国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据文献资料记载,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用陶土捏的小动物。在后来的一些人类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各种陶制的罐、瓶等陶器,这些发现都证明了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本文介绍的作品《雀梅》是一件紫砂作品,紫砂也是陶土的一种,并且因为它的结构特殊性,导致紫砂更加稀缺和珍贵,在古代紫砂更有“富贵土”的称号。陶土的使用历史比较早,紫砂则是始于明朝,盛于清,发展至今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这短短的几百年时间,紫砂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是紫砂土自身的特殊和手工艺人世代不懈的努力。原材料的得天独厚造就了紫砂壶的独一无二,后天造型和人文艺术的加持使得紫砂壶有了广阔的艺术生命,两者相互辅助,紫砂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已经成为当代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品之一。

紫砂壶是一门集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人文艺术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现代茶具的简约实用性,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对人文艺术的时代要求都能在紫砂壶艺中体现出来。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包罗万象,折射出新时代的风貌和精神意识。

《雀梅》从造型上观察就是一次大胆创新的设计,具有时尚的元素和人文的艺术气息。从供春制作的树樱壶开始,紫砂壶就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之路。受到器型功能的限制,艺人们在造型上大胆突破,在满足饮茶需求的基础上,做了各种创新,一把好的紫砂壶从选料开始,在造型上突破,从内在精神上升华,使壶有了艺术语言和人文情感,可以和饮茶人在一饮一啄之间产生共鸣。

纵观此壶,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整壶的绞泥设计,可谓吸引了人的眼球,目光自然而然地停留在了绞泥制作的壶嘴、壶把和壶钮上,同时,三者捏塑而成的雀与梅也突出了主题,这样的设计一箭双雕,独具匠心。

鉴于紫砂壶原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紫砂壶的装饰技巧也是格外注重形式、内容和手法上的技巧。绞泥工艺是传统紫砂制壶工艺和传统绞胎工艺的结合与创新,紫砂壶通过绞泥装饰,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也更具有视觉冲击性,同时紫砂壶的制作成本制作难度都大大提升了,更增加了紫砂壶的整体艺术观赏性。此壶通过绞泥装饰的壶嘴、把和钮都独立于壶的整体部分,更加立体,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美感立现。壶嘴呈三弯流, 昂扬向上,气势挺拔,线条均匀流畅;壶把呈耳形,重心偏上,整体呈树枝状,绞泥两色拼接而成的枝干遒劲有力,显出勃勃生机;壶钮也是仿枝干状,紧紧贴着壶盖,拿捏方便。绞泥的手法,使得梅花的枝干疤节质感都显示出来了,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看起来真切动人。而且嘴为雀,把为梅,遥相呼应又左右对称,这样使整壶清隽爽朗,有层次有条理。

该壶的壶身呈收腰的圆柱体,圆阔而饱满,上下突出,中间内敛, 通体采用红泥制作,使得壶身颜色饱满靓丽,光泽细腻,凸显出了整壶的优美身姿。壶身与壶盖之间过渡的线条流畅匀势,壶盖圆大,方便拾放茶叶。壶把和壶钮的梅枝都自然地胥出几枝梅花,紧紧贴塑在壶身上,三三两两,稀稀疏疏,独自绽放,独自飘香,让人情不自禁的升起好感,见之心喜。

梅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形态美和内涵美的植物,千百年来,它的凌霜傲雪的孤傲精神一直受到世人的喜爱。赏梅赏花赏风骨,华夏儿女将铮铮傲骨都寄托在梅花中,它不仅象征了高尚的精神,更是浓缩了我们民族的伟大。麻雀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诗句“啾啾雀满树”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成群的麻雀聚集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热闹画面。手工艺人正是别出心裁,用麻雀的“动”来衬托梅花的“静”,一动一静之间,生命的活力和张力都被渲染出来,整壶的艺术情趣跃然眼前。

壶的艺术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显示,看似简单的敲敲打打制壶工艺中都蕴含了工匠们无穷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紫砂壶发展至今,既呈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又饱含了当代人文的艺术思考,作品在不断的创新中发生质的飞跃。艺术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我们尝试创新的脚步也不会停下,通过一次次实践,紫砂艺术将向我们呈现更美好的作品。

结 语

《雀梅》通过浅显的分析作品的形态和人文设计理念,使我们更加了解紫砂壶的世界。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通过时间的检验和不断的创新尝试,方有今天的灿烂艺术文明。我们期待紫砂壶在创作过程中添加新颖的现代元素,碰撞出更加激烈的火花。

猜你喜欢

陶土壶把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浅述作品“一帆风顺”的制作
爱健身的陶土
一粒珠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趣味多音字(十)
让孩子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