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0-01-07王喜满黎亚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主体实践教学

王喜满 黎亚茹

摘要:“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是辽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探索。它通过在课堂实践中采取“3+自选”教学法、课外实践采取“三结合”教学法、实践考核中采取“三位一体”评价法,有效地实现了思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政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思政教师和学生双重积极性的结合,对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主体;三三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89-05

2007年以来,辽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形成了机制较合理、结构较完善、效果较突出的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问卷微调查、经典品读、历史重要事件征文的教学方式;在课外实践中采取小分队与大部队相结合,社會调研、专题调研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基地建设、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社会考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考核中采取各任课教师对教学进行自评、对课外实践教学集体评价和学生调研成果网上展示期间由学生网络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1.理论依据

“三三制”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学科特点和主体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构建的。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发展原理,另一方面也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体现。

2.政治前提

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上述文件要求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资源优势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爱国主义基地和改革开放的典型范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都为思政课“三三制”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

1.课堂实践“3+自选”教学法

课堂实践“3+自选教学法”,是指通过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除了采取问卷调研、经典品读、征文比赛的三项必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本班级学生和教学情况,适当地采取的其它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1)问卷微调研在思政课课堂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是指分别在学期初、教学中、学期末采取微调研和随堂开展各章知识点问卷微调研,力求能够更真实、可靠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提升课堂针对性与教学质量。

为促进问卷调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通过调查分析,结合思政课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确定调研活动主题。例如,在学期初,任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表现形式,从而更具针对性地组织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在每一章结束后根据讲授的知识进行微调研,以便时时跟踪学生的接受度、获得感等,如“你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哪些?”一题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八章设置的调研多选题,从而深刻了解学生对新时代、新矛盾的理解。最后,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进入结束期,一般安排在教学最后两周再次进行微调研,主要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大学生在思政课程结束后是否在“四个自信”方面的提升程度、特别是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与学期初的明显不同。如有较大提升,则说明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基本达到。

(2)经典品读开展经典品读就是在思政课课堂实践中,根据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重要时间和事件的节点,选择相关经典著作,组织学生进行品读。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获取思维材料,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

在思政课中进行经典品读的主要做法是: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选取教材参考文献和符合大纲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篇目,设置品读要求和相关书系,让学生对经典篇目范围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再交由学生进行自主选读。当然,经典品读可以自选,可以集中品读。如在201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170周年,可以在思政课中开展《共产党宣言》的集中品读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课下进行自行学习和讨论,同时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跟踪与指导。最后,在学期末,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经典品读的成效进行集体展示,并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善于引导学生,做到全体学生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创新各种形式进行成果汇报,以巩固和优化课堂讨论教学效益。

(3)历史重要事件征文 历史重要事件征文是在思政课课堂实践中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的选题,在学生中开展针对该选题的优秀征文宣讲活动。征文主题需要辽宁大学思政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广泛搜集材料,结合当年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思政课课程要求确定选题,既要体现教学内容,又贴合生活实际。具体程序是: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始的前两周就必须公布征文的具体要求,包括:主题、形式、开展方式、宣讲方式等。如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的题目就定为“改革开放与家乡的新变化”。其次,将学生分为3~5个小组,开展组内讨论和宣讲,最终选取在课堂进行大宣讲的代表者。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教师在两周时间内的每堂课拿出10分钟以内的时间,由学生代表进行征文宣讲活动,并进行点评,也可以请其他班级的教师进行点评。此项活动每年可以收到征文3000多篇。征文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对历史重要事件分析与写作的过程中,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兴趣与关注程度,不断培养其历史思维,增强政治意识;能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让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同时,更好地去了解国家、社会,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认同感,逐步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课外实践“三结合”教学法

课外实践“三结合”教学法是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采取小分队与大部队相结合的社会调研、专题调研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基地建设、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社会考察三种运行机制,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1)小分队与大部队相结合的社会调研小分队与大部队相结合的社会调研是指在招标基础上确定的调研小分队在指定教师带领下进行团队调研和上思政课的其他全部学生组成的大部队自行调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

辽宁大学小分队与大部队相结合的社会调研活动形成了由组织发动、学生申报、走向社会、课堂交流、巡回宣讲、联合评审、网上展示等环节构成的严丝合扣的運行机制。其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五大步骤。第一是顶层支持。活动的开展应获得学校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同时学校在每学期开展的课程中都给社会实践以相应的学分支持和经费资助。第二是下发通知。辽宁大学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四个部门联合下发调研通知的,具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第三是分队调研。社会调研活动共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全员开展社会实践。即要求本学期开展课程的班级,每个学生都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在自己家乡选择合适的调研主题和调研单位进行调研,并独立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同时调研报告需附有所调研单位的公章证明。经过十余年的社会实践教学,辽宁大学每年可以形成3000多份实践报告。二是小分队社会实践。学校每年可根据本学期开课学生数量和学院数量,通过竞标最终产生4~6个社会实践小分队。小分队以院系为单位,成员一般为6~8人,由学院指定的教师带队进行3~4天的集中调研。第四是课堂交流、巡回宣讲。学生在寒暑假调研的报告在各自课堂进行宣讲交流,学校选取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小分队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巡回宣讲。同时学校组织召开社会实践调研汇报会,将本学期的一些优秀实践成果向校领导、各参与部门和任课教师进行集中汇报。第五是组织评审、网上展示。由学校组织评委会,根据年级选课人数的比例,即一等奖1%、二等奖3%和三等奖5%进行表彰,评选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并在学校指定网站进行展示,并将社会实践报告以20%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

(2)专题调研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基地建设专题调研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基地建设是指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结合辽宁大学所在的辽宁省五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开展的“第一书记”活动,在辽宁省各地级市开展精准扶贫的专题调研,并建立5~10个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在社会上有关单位开展志愿服务。目前,该建设活动在沈阳、铁岭、阜新、朝阳、丹东等市建立多元的实践基地,如辽中炼油厂、铁岭西丰县钓鱼镇铁河村、沈阳辽中区于家台村、朝阳县南三家村、中国工业博物馆调研基地等。将专题调研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长处,为上述基地提供法律、农业、教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志愿服务。

这些年,为切实提高专题调研的实效性和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在专题调研方面,教师在确定调研主题、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生源地来组建合适的调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调研团队内部共同商讨确定调研计划,包括调研题纲、方式、分工等;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教师更加注重跟踪指导,确保学生按时保质地完成调研报告;为深化调研结果,辽宁大学每年都定期开展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选优秀调研成果,对于获奖同学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同时,为保证调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对专题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起了基本保障机制,提供交通、保险、调研经费等支持,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在基地建设方面,学校还设立一定的项目支持,为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提供物质支持。

(3)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社会考察定点与流动相结合的社会考察是指在确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定期社会考察和每年去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考察的活动。

规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在确定的近10个社会实践基地基础上,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了多个社会考察点,包括辽宁省红色文化基地,雷锋团、雷锋纪念馆、老边沟抗联路、五女山抗联遗址等。由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轮流进行定点考察。另一方面,辽宁大学积极联系学校周边的农村乡镇、城市社区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思政课带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提供社会考察点。同时,为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在确立稳定的基地上,团委还组织部分思政课教师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班的学生每年去其他不同高校、不同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还与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营口理工学院等进行联合考察活动,实现不同学校之间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互动。

3.实践考核“三位一体”评价法

实践考核中的“三位一体”评价法是指在各个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考核中,采取各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评、对课外实践教学采取任课教师集体评价和学生调研成果网上展示期间由学生网络互评相结合的考核法。

(1)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评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进行考察测试,都需要教师定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指明方向。辽宁大学“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理念变革的成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进行理论讲授、政策宣讲为主的局面,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综合全面地考核。对经典品读、重要历史事件征文等统一的课堂实践活动以及教师自行开展的其他课堂实践活动,如新闻十分钟等活动,由任课教师自行建立考评机制。一般情况下,课堂实践在期末总成绩中占10%。这种考核方式,既给了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也给了教师活跃课堂的空间。

(2)教师对课外实践教学采取集体评价教师对课外实践教学采取集体评价是指教师集体对各类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对成绩奖项进行评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总结活动和成果展示活动等。

思政课教师对课外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方案制定,社会实践队伍组织,以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等。在学生全员上交实践报告后,思政课教师集体认真审阅,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价,按照调研报告的评比条件给出分数,并按选课班级一等奖1%,二等奖3%,三等奖5%的比例进行评奖,并按2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获奖成果预先在辽宁大学社会实践博客上进行展示,并择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中推选出2~3名同学和获得一等奖的同学组成宣讲团,将他们的社会实践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宣讲、推广,达到增强社会实践效果的目的。

(3)学生调研成果由学生网络互评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报告评价中,学生调研报告采取网上展示由学生集体监督评分的评价方法。以往的调研报告交流多在班内进行,使许多优秀的调研成果不能够进行交流与分享,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我们进行交流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博客是一个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的网络平台,可以让我们的调研成果在校内甚至是国内进行互联网交流、互动。

实行思政课调研成果网络互评,是指由任课教师集体对社会实践报告批改后,按选课班级一等奖1%,二等奖3%,三等奖5%的比例进行评奖,并将预获奖成果在辽宁大学社会实践博客上进行公示。学生可以对公示的获奖成果进行监督。这能够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相互交流学习,根据平台上其他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调研成果进行检验。在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他们也能够得到来自对方的肯定,提升自我认同感,形成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调研成果进行网络展示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为其它高校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提供经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创新

十几年来,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体出了一定的原则性特点和明显的创新之处。

1.良性的运行原则

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坚持了一些良性的运行原则。这些原则是该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的基本依据。具体地讲,这些原则包括理论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所谓的理论性原则是指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机制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因为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机制构建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元交叉学科理论的运用过程,其最终目的和价值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所谓现实性原则是由实践本身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无论是高校、教师、学生、实践中介还是实践的对象都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机制构建要注重符合实践主体、实践中介系统和实践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机制构建要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强、適合在不同的地方推广。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机制构建要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机制构建要能创造性地发挥出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述原则是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载体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形成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律的探索。

2.教学手段和组织管理的创新

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不仅开展课堂实践,而且注重社会实践,将多媒体教学、头脑风暴法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微调研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社会实践报告的博客网上展示环节,学生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又是对自己的实践成果的检验,听听别人的评价。现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手段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且博客的互动性很强,不仅校内,甚至国内、国际范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同时,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不再是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单一部门的事情,它还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发动起来共同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如它可以与团委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相衔接,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是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

3.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创新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将较为抽象和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也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更好地去认识当下的国情民情和社会动态,真正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意义和战略价值,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摒弃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即让学生通过具体而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报告的成果分析,用一个个具体案例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让现实问题回归到课堂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以及对课程实践教学规律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课堂微调研可以咨政化,即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两次微调研和随堂开展各章知识点问卷微调研,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而为省级有关部门提供资政建议。再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时因势而进,适应信息传播的变革,利用好网络传播载体,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增强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经典品读和征文可以数字化,即利用新媒体,将课堂的经典品读录像和征文数字化,通过公众号等方式在同学之中传播开来,从而更有效地传递正能量。因此,不断完善辽宁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持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孙皓]

猜你喜欢

双主体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探讨
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