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萝窗小牍》考

2020-01-07杨未君

东方收藏 2020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家

杨未君

《萝窗小牍》一书自民国初年诞生以来,首先被《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征引,之后被工艺美术史研究者屡有提及。笔者从事收藏研究多年,关注文献,注重资料收集,这本书却从未访得;请教师友,也不得确解,对此书的印象,大多是“听说过,没见过”。本文從文献出发,通过文本研读,比对载籍,参照实物,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意欲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中国艺术家征略》征引《萝窗小牍》

“陈寅生,顺天人。善镌墨盒。刀法圆秀,不减古人。尝缩刻五字未损本兰亭,精雅可拓……(《萝窗小牍》)”

这是李放《中国艺术家征略》(1914年初版,义州李氏清逸阁刻本)卷五《雕刻类》中关于陈寅生的条目部分内容,指明这段文字出自《萝窗小牍》一书。

李放(1884—1926),义州(今辽宁省义县)人。原名充国,一名放原,后易名为放。字无放,号词堪,另有别号浪翁、朗逸、狷君、小石、真放、猥君、墨幢道人等。曾任清政府度支部员外郎。清末民初收藏鉴赏家、词人。

《中国艺术家征略》(图1)是民国初年(1914)李放(图2)辑著并刊行的一部著作。“艺术家”在清末民初,大概是“工艺美术家”或“手艺人”的意思,与今文语境中的“艺术家”(如画家、作家、音乐家等)稍有不同。“征略”一词,“征”的意思是“信而有征”,语出《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意为真实而又有证据,引申为证明、征引、探究、考据;“略”是谦辞,就是简约、大略,这是清代较流行的书名用词,比如名以“征略”的书有《国朝诗人征略》《辽东文献征略》《岭南画征略》《女红传征略》等。如此说来,《中国艺术家征略》大致相当于《中国工艺美术家词典》,是一部历代传统工艺美术家名录。

此书的体例,书前有李放作《例言》六则。其中前两则说:

“是编以提倡美术、保存国粹、表扬前哲、策励今人为要指,举凡典册所记工巧名流及诸玩好器物,其有殊常异众、不愧美术之称者,浏览所及概为登录。是编定名为中国艺术家征略,凡六卷,前五卷为正编,后一卷为附编,所采书籍约百种,均于每条下注明出处,俾观者有所依据。”

书前又有《李放自序》,说:“不佞幼承庭训,学业而外,凡金石书画、犀玉牙瓷、竹木匏蠡、文镂髹漆之属靡弗笃嗜,每见一器一物,即请吾父示其所以,所弗详者又考诸载籍以证明之,性苦弗能强记,辄笔之于书,以备遗忘,积岁十余,篇秩遂富,董而理之,乃成此编。”

书前另有《吴重憙序》,也说:“义州李君狷厓,天资朗澈,犹耽载籍,念形下之道吾国自有可传之秘,于是博采群书,或人自名家,或分类条列,成中国艺术家征略五卷、附编一卷、中国美术品征略二卷合为一编,言必征诸成书,无一语自逞牙慧,棘端有刺猴之精,海上无嘘蜃之幻,名以实证,可无愧矣。”

我们依此可理解为《中国艺术家征略》(以下行文中也简称《征略》)书中,各个条目皆各有出处,即“考诸载籍”“博采群书”。作者自己的发现、心得、阐述等,均以按语形式标出。重视文献典籍、“笔笔有来历”,是古人作学问的传统,李放此书也是如此。书中征引文献,以谫陋肤浅之笔者观之,有常见书目如《随园诗话》《池北偶谈》《墨林今话》《飞鸿堂印谱》《扬州画舫录》《前尘梦影录》等,有未曾寓目、较为稀见者如《耐冷谈》《妃央湖歌注》《蝶堦外史》《紫桃轩杂缀》《王廷鼎杖扇新录》等,总数概不下百种,类别大致可归纳为各州府志、诗集诗话、艺坛随笔等。文字基本是径引前书,或稍有小异。个别条目加有按语。

如卷一有“王凤江”条目:“王凤江嘉兴人。善制铜炉,名亚于张鸣岐,而技殊不逊。曩于骨董家见一具,长方式,仅二寸余,底刻凤江二篆字,逼真汉印。又闻京师某医家藏一具,遍身镂花卉,精绝,并有湘兰上款,惜未之见。(《萝窗小牍》)”

放按:“凤江炉家君曾得一小者,款识刻镂似出鸣岐,上舒下削,底有四足,颇异常制。”

这一条也引自《萝窗小牍》,“放按”即李放的按语,说的大多是亲身经历、见闻,其中“家君”和李放自序中的“吾父”都是指清末收藏家李葆恂(图3)。李葆恂五岁时即能作擘窠书,九岁能属文,官至江苏候补道。精鉴赏,为端方所重,曾入幕匋斋多年,题跋其所收藏之古文物三百余篇。李葆恂著述极多,有《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偶园所见书画录》《海王村所见书画录》《三邕翠墨题跋》《归学庵笔记》(李放《征略》中也有征引)等。李放关注民间工艺美术家,是家学渊源。

《中国艺术家征略》征引的书中一再出现《萝窗小牍》,这就很重要了。笔者素嗜收藏,近十年来致力于对清末铜刻名家陈寅生史料的耙梳钩沉,凡记载陈寅生的,虽只言片语也见而辑录,且每欲查找原书,校勘比对,以期顺藤摸瓜,发现更多的陈寅生史料。于是自然要问:《萝窗小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它的作者是谁?相信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爱好者、收藏者所关注的。

●   《萝窗小牍》的作者

笔者对《萝窗小牍》关注、寻访多年,上述问题时时困扰脑际,不得其解。

除了《中国艺术家征略》对《萝窗小牍》的征引外,李放之后一些书籍也偶有提到《萝窗小牍》,多出现在一些工艺美术专著中。如朱启钤的《女红传征略》、俞剑华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傅大卣手拓印章辑存》、孙洵的《民国书法篆刻史》等。事实上,这些引用《萝窗小牍》的书,其所引文字均不出《中国艺术家征略》之外,虽不注明转引自《中国艺术家征略》,实际上都是从该书转引。近年来,随着收藏活动日渐繁荣,《萝窗小牍》被提到的频率稍有密集的趋势,特别是各拍卖公司的拍目中,会偶有提到《萝窗小牍》,但多语焉不详,使人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为了考证《萝窗小牍》的作者,笔者把《中国艺术家征略》中所有征引到该书的条目均辑录出来,共辑得三十五则,涉及工艺美术家约四十余人。通过对这个初步的辑录本反复研读,笔者得出结论,《萝窗小牍》的作者不是别人,就是《中国艺术家征略》作者李放本人。

欲证明上述说法无误,让我们从成书时间、作者交游等方面论证。

1.成书时间

《中国艺术家征略》初刊本的刊行时间为1914年。李放在自序中说:“宣统辛亥秋八月,墨幢道人义州李放无放父,自序于京师宣武城西椿树下三条胡同之艺海堂,越三年,订于析津清逸阁。”《征略》牌记上有“甲寅十月义州李氏刊于析津”,可见《征略》一书定稿和印刷是在1911年(辛亥)和1914年(甲寅)的北京(京师,析津)。《征略》中征引了《萝窗小牍》 ,那么可以初步推定《萝窗小牍》成书的下限为1911年。《萝窗小牍》书中提到了刻铜收藏爱好者较为熟悉的陈寅生,根据目前我们对陈寅生的研究,陈寅生出生于1830年,同治初年(1860)始以刻铜为业,渐有声名于光绪年间。因目前“陈寅生摹刻五字未损本兰亭序墨盒”实物已被发现,根据笔者的考证,这个实物正是《萝窗小牍》“陈寅生”条目所记载的墨盒,其署款为“辛巳春上浣寅生摹刻”(图4),辛巳为光绪七年(1881)。因此,初步推知《萝窗小牍》至早成书于这个时间之后。

检读《萝窗小牍》所载的艺术家,除陈寅生外,还有今天读者比较熟悉的黄士陵(1849—1908)、泥人张(1826—1906)、于啸仙(于硕,1873—1957)、吴沃尧(字趼人,1866—1910))等人。

书中记载如下:

“黄士陵,字牧甫,黟县人。通六书,工篆刻,兼精绘事,其用西法画彝器图形,尤为艺林珍赏。予家旧藏一父已商匜,周身刻蚩尤饕餮鱼鸟蛟螭之属,凡三十余事,文镂之精,历来著录家所未有,黄为之图,毫发无憾,且尺寸亦不爽累毫厘,诚绝技也。子石,字问经,一字肖牧,能传其业,与予善。”

“泥人张,天津人,以善塑泥人得名,予尝(见)其钟馗嫁妹一事,人马凡二十余,旌旗凯仗之属称是钟之威猛,妹之娟秀,群鬼之狰狞奇谲,虽两峰无以过,洵奇技也。亦善捏人小像。”

“于啸仙,江都人,工书画,善镌刻,能于宽三分许之象牙扇骨上刻小行楷三四十行,细若蝇须,非显微镜不能晰,神乎技矣。”

“吴沃尧,字小允,号趼人,别号我佛山人,南海人,石云中丞曾孙,性巧多艺,自金石篆刻以及江湖食力之伎无所不能,尝制二尺许小轮舟,驶行数里外能自往复。”

《萝窗小牍》的作者与黄牧甫之子黄问经友善,从“与予善”的说法,可知是平辈人常相过从。笔者孤陋,虽未考得黄问经的生年,以黄牧甫生于1849年计,其有子且成人当不会晚于1900年;另于硕(啸仙)生于1873年,其虽成名较早,但也应该是30岁(1903年)左右的事。吴沃尧即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其生于1866年,成名应在30岁左右,即1896年。

《征略》(卷三,木类)征引《萝窗小牍》还有《石芝》一条,对我们考证《萝窗小牍》的成书时间很有帮助:“乱前曾藏一黄杨笔架,式若卧牛,头足略具而磨治凝滑,不减牙犀,底有款曰:‘戏仿梅静渊为牧老道兄,石芝制,小行书,凡三行,亦极工。初疑为嘉定名手所作,后考竹人传无字石芝者,然要非江以北人所能办也。(《萝窗小牍》)”

文中的“乱前”之“乱”,结合我们上面的推断,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指“庚子之变”。显然,《萝窗小牍》提到了这一事件,其成书年代自然而然便是在庚子年(1900)之后。

从这几条可以看出,《萝窗小牍》成书的年代区间约可缩短至1900至1911年的十年间。基本上可以说,《萝窗小牍》对李放来说,并不是前人著作,是几乎和《中国艺术家征略》同时的一部书。李放生于1884年,天资聪颖,性耽载籍,成名很早,出版《征略》时他才30岁(《征略》一书前有李放30岁小像),而其写作《征略》的时间就在其25岁到28岁之间。

2.作者交游

我们再来看看《萝窗小牍》作者的交游。

《中国艺术家征略》卷三有“黄玉麟”条目,说:“今苏州有黄玉麟者,善制宜兴茶器,选土配色并得古法,鉴赏家珍之,谓在杨彭年宝年昆弟之上。倪小舫丈云:黄故诸生,落拓不羁,家极贫,然非义不取。其壶每柄售两金,须极穷乏时始再制,否则虽百金弗能强也。立品如此,宜其艺之精矣。”

这里引用了倪小舫的话来描述黄玉麟。倪筱舫(又作倪小舫),是晚清收藏家,生卒年不详。其为绍兴人,官至光禄寺卿。倪小舫能留下姓名是由于他的收藏。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上说:“(晋王羲之临诸葛亮帖)余以廉直得于厂肆寄观阁,倪小舫光禄见之,诧曰,吾日游厂肆,购书画三十年,不意颔下珠为君夺得。倪君精鉴别,市侩长服之,谓为厂魔者也。”

倪小舫的收藏品中之著名者有五代卫贤《盘车图》(今藏上海博物馆)等,宋范宽《重山复岭图卷》也曾为其所得,著名的黄公望《秋山无尽图卷》也曾为倪小舫所得。在《海王村所见书画录》中《秋山无尽图卷》这一条的最后,记录有一条题跋:“此卷惜为倪君所得。倪君无钱却善贾,不知竟落谁氏手,想未必能择人耳。六亩道人识(放按:此家芷陔先生笔)。”

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是烬余残稿本,由其子李放整理刊行。这里的李放按语(放按)说明这最末的跋语是李芷陔的笔迹。李芷陔是和李葆恂同时代的大收藏家,晚号六亩道人,是河北涿州人。

《萝窗小牍》称倪小舫时说“倪小舫丈”,正是李放对父亲友人的称呼(《海王村所见书画录》中的“放按”“此家芷陔先生笔”也是同样情形)。从这一称呼,也可以排除了《萝窗小牍》是李放之父李葆恂所作的可能。

又《萝窗小牍》有“吴文玉”条,原文如下:“家藏山樵山水大册,天籁阁故物也,其前副页左角有吴文玉装四字阳文小长方印。按文玉苏州吴县人,以装潢擅名一时。梁茝林抚部齐梅麓太守并称重之。”

这更是一条确认《萝窗小牍》作者的信息。“家藏”的这件“天籁阁”(项元汴藏书阁)旧物“山樵山水大册”“梁茝林抚部(即梁章钜)齐梅麓太守(即齐彦槐)并称重之”,可以確认就是李葆恂在其著作《有益无益斋读画诗》中著录的这件:“名迹从来惟集册,香光十幅却惊心。溪山风雨尤奇绝,只此堪偿六百金。王蒙山水巨册,十幅,纸本,天籁阁故物,藏印累累,思翁跋略云:元四大家黄子久、吴仲圭、倪元镇皆以董巨为师,有本家笔未尝旁出,惟王叔明取材甚多,其于前人各体无不肖似。此册十幅是已然本家笔法自在,望而知为真迹云云。古画传留至今惟横卷直幅最多,册子独不少,概见间有宋元册皆收藏家所集成耳。山樵十幅盖罕见之珍。婺源齐学裘跋云,其先人梅簏太守于道光初以六百金得于京师,《溪山风雨》为末后一幅,山岚苍蔚,云气吞吐,沿溪竹树四面倾斜作飘风急雨之状,尤属神来。款署吴兴王蒙作溪山风雨图,字小如粟,信得笔意也。只此一幅,以张怀瓘之例估之已不啻矣。今藏余家。”

也就是说,这个“家藏”,就是李葆恂的家藏。对同一件藏品,李葆恂说“今藏余家”,《萝窗小牍》的作者说“家藏”,我们在上文既然排除了《萝窗小牍》是李葆恂作品,那么,把《萝窗小牍》作者归在李放名下,是可信的。此条中,李放还能道出乃父所未言,着重指出“其前副页左角有吴文玉装四字阳文小长方印”,使装潢工匠吴文玉之名不至湮没,可谓独具慧眼,在“提倡美术、保存国粹、表扬前哲、策励今人为要指”(李放《征略》自序)方面有所侧重,青出于蓝。

3.作者籍贯

另外,《中国艺术家征略》》卷一有“庞秉权”条目,此条中“吾乡”一词值得重视:“国初吾乡有庞秉权者,世业鼓铸。旧在定南军前铸造红衣大炮,即所谓武定大将军者是也。后从征广东,与副将栗养志在九龙坑铸造有功,赏加都司衔。康熙五年(1666)在广州启局炼造兵仗,精利绝伦。刀室鞘柄皆作鎏银团鹤纹。道光时旗库尚有存者。(《萝窗小牍》)”

此条的原始出处是清代樊封(1821—1850)所撰《南海百咏续编》,原文为:

铁局

内城旗境铁局有二处,一在诗书街,一在弔碑井,皆两藩铸兵局也。

沈戈折戟辇仙都,才启博山四面炉。

土借昆仑江借水,干将出匣胜风胡。

关东冶匠庞秉权者,世娴鼓铸。旧在定南王军前铸造红衣大炮,蒙恩肇锡“定武大将军”,炮名号者也。后從征广东,与副将栗养志在九龙坑铸造有功,赏加都司衔。康熙五年在广州启局炼造兵仗,精利绝伦。刀室鞘柄皆作鎏银团鹤纹。今旗库尚有存者。

细比较樊封的原文和《萝窗小牍》的文字,“关东”一词改写为“吾乡”。李放是辽宁义州人,称关东为吾乡,也是乡情的自然流露。

综上所述,笔者从《萝窗小牍》字里行间的用语习惯及其所载录的人和事,参考其成书年代、作者籍贯等,基本可以确定《萝窗小牍》作者非李放莫属。

●   《萝窗小牍》只是稿本,从未刊行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得知《萝窗小牍》是李放1911年左右写的一部著作。成书这么近,查询其出版信息,却付阙如。孙殿起《贩书偶记》中也没有记载。笔者留意近10年来的古籍拍卖信息,也未见其踪影。因此我们推断,其只是稿本,从未刊行。

值得注意的是,《萝窗小牍》只见于《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中,不仅不见于早于李放的其他人的著作,即是李放本人的其他著作中也未见再次征引。如昙花一现,《萝窗小牍》只出现了一次,就渺无踪迹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它是李放的笔记稿本,那么,这稿本现在何处?我们前面说过,笔者据《征略》中的征引把《萝窗小牍》的条目全部辑录了出来,共辑得约三十五则,涉及工艺美术家约四十余人。假如这个稿本依然存在,它的内容是否比笔者的辑录本更为丰富呢?

著书征引自己的稿本,在古代书籍史上或许并不多见,但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粗读李放的其他作品,可知此类情形对李放来说,无独有偶。

李放一生著述颇丰,且大多和中国美术史及中国工艺美术史有关。除《中国艺术家征略》外,尚有《八旗画录》《画家知希录》《皇清书史》等。以《皇清书史》为例,它是李放甲子年(1924)41岁时出版的著作,距《中国艺术家征略》出版已有十年。其体例和《中国艺术家征略》相似,也是以征引前人著述为主,自己若有发明阐述,则以按语形式出之。此书中,常征引《木叶厱法书记》《郁栖书话》两书。而《木叶厱法书记》和《郁栖书话》也是李放的未刊稿本,这在书中有明确的说明,见于《皇清书史叙例》,其中一条说:“放旧尝仿李兆洛《敬梓录》之例辑有《八旗书录》《畿辅书录》各三卷,又仿《宝珍斋法书赞》《艺苑卮言》两书之例,撰有《木叶厱法书记》四卷、《郁栖书话》二卷,今俱散附此编,不复单行。”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著书征引自己的稿本,是李放的写作习惯。而《萝窗小牍》也和《木叶厱法书记》《郁栖书话》等一样,是为写作专书而准备的笔记稿本,“俱散附此编(专书),不复单行”,《中国艺术家征略》写作完成并出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也就是说《萝窗小牍》稿本是专为写作《中国艺术家征略》而作的,其未能刊行是使命完成了再出单行本的意义不太大了。因此我们说《萝窗小牍》只是李放稿本,并未刊行,大约是符合事实的。或许,即使今后我们发现了这部稿本,其内容不会比辑录本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萝窗小牍》一书,笔者从《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中辑录出的本子,很可能就接近全本了。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仍希望稿本的现身。

●   结语

《萝窗小牍》之谜,至此可以说差不多就全部揭晓了。也许有读者会说,原来,《萝窗小牍》是一部本来就没有的书嘛!那么,如此这般连篇累牍地考证,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所谓古籍,与今人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印刷书籍是有区别的,稿本也是书籍,而且是重要的书籍品类。若说这番讨论的价值,自有其意义存在。在此之前,说起《萝窗小牍》的作者,网络上也有一些说法,大都是由于误读网络文档所致,是没有根据的,许多是把《萝窗小牍》所记载的工艺美术家当成了作者。如有人认为《萝窗小牍》是丁佩所著,是因为《征略》一书卷一有“丁佩”条目,全文为:“丁佩字步珊,华亭人,适陈氏。善刺绣,著有《绣谱》。(《萝窗小牍》)”

由于原著没有标点符号,把这句话笔者所加的标点符号全去掉,就很容易理解成丁佩著有《绣谱》《萝窗小牍》等著作。这显然是误读。现在,我们把《萝窗小牍》的作者归于李放名下,避免了以讹传讹。

再者,关于李放的研究文章,以笔者孤陋寡闻所读到的,在“李放的著述”这一专题研究中,未涉及《萝窗小牍》作者的考证文章,从不见有学者把《萝窗小牍》归于李放名下;对李放诸多的未刊稿本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耙梳旧籍,条分缕析,写成此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李放这一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者的更多关注。

猜你喜欢

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