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的案例研究

2020-01-06李红韦芳蓉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案例研究

李红 韦芳蓉

【摘 要】教育戏剧重视体验过程与快乐学习,具有丰富的操作习式及独特的德育功能,将其应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能取得良好效果。文章以小学五年级主题班会课“妙招应对‘校园欺凌”教学设计为例开展案例研究,探索如何把教育戏剧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學主题班会课中,形成具有学生德育内生发展与鲜活的德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主题班会课堂,进而探寻提升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新方法与新策略。

【关键词】教育戏剧;主题班会课;案例研究

【作者简介】李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韦芳蓉,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教师。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广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研究”(2014AA064)

教育戏剧自被引介到我国以来,因其“演出真实的生命”的强大的德育感染力及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高匹配度,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本文以小学五年级主题班会课“妙招应对‘校园欺凌”教学设计为例开展案例研究,探索如何把教育戏剧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中。

一、学情背景分析,精准定位活动主题

从2016年起,教育部等多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等多项文件,要求学校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展开专项治理与学生教育活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的现象,防范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是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也是社会舆论与学校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此时,中小学德育的主渠道——主题班会课承载着该项德育任务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分析学情,明晰目标任务,选择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是确保将教育戏剧有效地植入“校园欺凌”防范教育主题班会课中的基础条件。以下通过案例展开论述。

【案例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活动设计适用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身体发展尤其快速,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如: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冲动与不计后果,从众趋同心理特征明显,敢于冒险与胆小、害怕报复并存等。目前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文化引导的缺失。目前暴力文化商品化是商家的卖点之一,一些影视、文学、电脑游戏充斥着暴力场面,青少年可以轻易接触到。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家长对孩子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等错误观念,让孩子形成睚眦必报的价值观。三是学生缺乏正确有效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与手段。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校园欺凌”的危害。

2.体验与理解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时冷静思考、价值判断的处理方法(教学难点)。

3.归纳与总结勇敢、睿智地面对“校园欺凌”问题的3~5种方法(教学重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挑选1~2张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图片,3把椅子,4条不同颜色的丝巾,文件夹,眼镜,风衣等。

2.学生准备:课前上网查阅、搜集关于校园欺凌危害性的文章与案例及相关的有效处理方法。

(四)教学时间

分2节班会课进行,第1节:环节1、2、3;第2节:环节4、5。

(五)教学策略

暖身活动、教师入戏、定格画面、替身、思路追踪、专家外衣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创作的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1]教育戏剧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通过虚拟的戏剧化表演来演绎相关主题,挖掘学生被压抑的性格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创造探究与体验中形成道德的力量。从上述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精准定位主题班会课,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第一,重视并进行充分的相关主题学情背景分析,包括社会背景、德育背景、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等。只有建立在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背景上,主题教育才能实现精准定位,实现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德育目标的达成。

第二,要正确叙写主题班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班会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或者说,它是班会课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活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计划把教育戏剧运用到主题班会课时,必须清楚学生将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运用教育戏剧的这些方法,运用怎样的教育戏剧策略会带来有效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到什么程度等。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符合一个好的主题班会课应满足的四个基本要求——聚焦主题、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

第三,教学准备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教育戏剧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如“妙招应对‘校园欺凌”教学案例中,因为该主题事件会涉及一些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与了解,为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问题时提供法律支持,这有助于学生建立与养成道德判断的理性思维。另外,教师还精心挑选了1~2张能引发学生共鸣的校园欺凌新闻图片,准备了教育戏剧中的“教师入戏”策略实施时扮演记者这一角色需要的文件夹、眼镜和风衣等物件。总的来说,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提前了解活动需要的知识,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场地及道具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彰显课程特点,活动环节巧设计

教育戏剧因其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可以满足学生内在的表演欲和创造欲,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通过对角色的假设和创造,使学生获得生活中不曾有的体验,从而丰富其生活经验,成为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个能有效地将教育戏剧植入主题班会课的课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性,即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收获正确应对困难与挫折的正能量。教育性是主题班会课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区别之一。教育戏剧是一种非正式、重视经验历程的即兴互动活动,其本质就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如在“校园欺凌”问题的防范教育主题班会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角色假设和创造,经历以前不曾有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增进对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增加处理问题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戏剧在主题班会课中的运用,要以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真实世界,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懂得反思、调控情绪、激发潜能和健康成长为教育目的。

第二,主体性,即学生是主题班会课中永远的主角。教育戏剧要有效地融入主题班会课中,不是简单地灌输与说教,而是由学生自主参与,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去经历、去表达、去体现,并且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应该反映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如学生可以将“校园欺凌”带来的烦恼、困惑变成小剧本,以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并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替身的内心独白、专家外衣下的同伴互助等教育戏剧策略,让整个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真正当上学习的主人。

第三,参与性,即主题班会课是要“演出你的故事,而不是听别人的故事”。参与体验式的主题班会课最能带来具身体验,因为学生在互动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具身体验是唤醒、凝聚学生参与活动的前提。要将教育戏剧植入主题班会课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尝试采用更多的编剧角色来演出,并讨论、分享一系列活动。这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深刻、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表演者和观众的对话交流,让他们分享理解和沟通合作,达到共同成长。

第四,真实性,即活动中涉及的事情主要是学生身边的事件,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育戏剧具有天然的德育渗透性功能,正好迎合了学生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喜欢。教育资源尽量来源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切身问题,如遭遇“校园欺凌”时的求助方法与技能的运用等话题,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搬上班级活动的舞台,能有效地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展示(见表1),体会上述四个教育戏剧与主题班会课有效整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情境中的运用。

【案例展示】

知识常常呈现于道理的语言表述中,但学生通过模仿说出了道理未必就学会了知识。德育需要身心的感触,把握道理所蕴含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而指导行动。小学五年级主题班会课“妙招应对‘校园欺凌”的教学设计案例,凸显了教育性、主体性、参与性、真实性四个教育戏剧与主题班会课有效融合的显著特点;构建了一个让学生大胆尝试的,在感性认识的体验过程中,情感、信念、意志、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因素参与其中的,生動、有趣的“班级德育剧场”;提升了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段蕾.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案例研究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