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水电开发价值观的转变

2020-01-06余学芳韩超伦

陕西水利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水电水电大坝

余学芳,韩超伦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温州市农村水利管理处,浙江 温州 325000)

1 中国水电开发的历史和积极效益

水电资源开发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技术、资金、政策、管理和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同时满足条件,人类才能开发水电资源。在远古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不可能进行水电资源开发。在封建社会,对水电资源开发局限在水利工程上,通过建造堰坝、沟渠满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都是在2200 多年前修建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落后,资金有限,管理水平也跟不上,所以想通过建造一定规模的大坝电站支撑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电力不太可能。

直到1910 年,才开始在云南修建中国第一座石龙坝水电站[1],装机472 kW。到1949 年解放时,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仅36×104kW,居世界第20 位。1949 年后的40 年,为解决人们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国家兴建了一批大坝电站,在满足防洪、灌溉的同时进行发电,为了更好地进行水电开发,还开发了一批库容较大、装机容量较小的坝后式水电站。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水电资源开发投资主体是政府,不注重电站本身的经济效益,水电开发提供的电力仅仅提供给城乡用电。进入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以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建成一批以发电为主的大坝电站,这时候水电开发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到1990 年以后20 年间,人们意识到水电资源既是可再生能源,又是清洁能源,尤其是小水电投资规模较小,收益快,当地政府就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让民间资金开始投资到水电资源开发上来,把水电开发作为一个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这样一来,大量社会资本被吸引到该领域,这个阶段的投资主体转变为非政府部门的私人投资。是私人投资者以电站的经济收益为重,这样地方政府进行水电开发的目标由原来解决城乡供电转向增加地方税收,以此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这个阶段水电资源开发既要注重电站本身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 水电开发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价值观

纵观水电开发的历史表明,人类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2],可以无限制的进行开发利用。古代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端低下,往往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通过生产劳动适应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适应和征服自然的信心也在逐渐上升,并自发形成了人类在宇宙中占有突出位置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特别自工业革命以来,通过科学技术革命,生产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形成了经济增长之上的价值观。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造成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河流干枯断流等等。

正是因为水电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当地政府和个体投资商一味注重发电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对水电开发特别是小水电建设乱批乱建,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3],引发了许多流域性或区域性的生态的负面效应[4]。据《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 年底,10个省累计建成小水电2.41 万座,最小间隔仅100 m,开发强度之大。其中,8 个省有930 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6 个省在自然保护区划定后建设78 座小水电。央视在题为《小水电影响大生态》的报道中指出,小水电的过度开发,导致333 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断流,断流河段总长度超过1017 km。

3 水电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

水电开发通过在河流上建造大坝壅高水位,使河流截流,河流的截断改变了水的自然流态,引起流量、水质和泥沙等生境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大坝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洪峰流量,电站在调峰运行阶段改变了河流天然径流的分配,引水式电站使大坝下游与发电厂房尾水段之间的河流出现断流现象。水库蓄水使下层水温低于上层水温,当发电取水口处在水温较低的水层时,发电尾水水温偏低,影响了下游某些鱼类的生活[5~6]。大坝在正常水位下阻断了水体中营养物质向下游河道的输送,挟沙水流遇到大坝使大量泥沙淤积在库区内,使得有些污染物质没办法降解,引起水库水体污染。

水电开发改变了生境,从而改变了鱼类等生物的栖息环境,改变了原有河道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河流梯级开发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产卵,使洄游性鱼类减少;河流浅滩等栖息地的改变,泥沙、流速、水质、水温等生境的改变影响了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引水式电站的大坝下游与发电厂房尾水段之间的断流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特别是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影响更加严重。引水式电站的修建使断流的河段河岸植被的连续性受到干扰。

4 生态文明的观念及其建设

基于以上水电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人类对水电资源的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来指导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则是把“价值”看成是万物普遍生存中所存在的性状,万物间包括人类在内都有相互依存而显现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水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之一。水的存在和循环是地球孕育万物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水关系”应避免盲目“主宰水”,应科学“善待水”。水利、水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重要的连接。

生态文明观正是这种新价值观的直接体现。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进的一种进步状态,以及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关系状态。它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

5 生态文明视野中水电开发价值观的转变

5.1 继续发挥水电清洁能源的优势

继续发挥水电清洁能源的优势,在电站建立清洁能源教育展览馆,展示小水电在我国100多年的开发历史,是技术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展览馆进行绿色水电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培养人们绿色消费理念,使他们主动选择使用水电清洁能源。促使消费者迅速转变消费理念,提高认识,让消费者自觉选用清洁能源,形成清洁能源的市场消费理念,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减小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提高能源安全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5.2 水电开发要尊重自然规律,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电开发中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流域的关系。针对水资源方面的问题,从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来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长远目光看,人类保护了整个大自然、保护了生态系统,最终人类就是实现了保护自身,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在水电开发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7]、限制捕捞、设立自然保护区和进行水电生态评估、水电一站一策等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5.3 水电开发要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水电资源并不仅仅直接为投资开发主体服务,也需要造福一方百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在河流上进行梯级电站开发,对水电站强化安全监管和运行监控,实行建管结合,实现科学化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社会公共财产安全。在调度环节,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目标要求,精心制定调度运行方案,跟踪开展动态调控,充分发挥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

根据洪水预报,区域水库群进行统一调度,提前预泄水库里一部分水,使水库下游城乡在洪水来临时不被淹没;在干旱季节,保证大坝下游河流不断流,满足生态流量[8]和亲水服务功能,保证生态需水量和满足景观用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水电站开发建设成水利风景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当地防洪减灾,确保了流域内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另一方面水电站旅游业发展使当地人们得到增收,让当地人们切身体会到水电开发带来了自身的利益。从而使水电开发在助推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既得利益者要对受损者进行补偿, 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和稳定。

猜你喜欢

小水电水电大坝
四川省5 131座小水电清理整改基本完成
国际水电协会:2021年全球水电装机容量增长缓慢,难以满足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分析
水电安装工程中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大坝利还是弊?
小水电的“未来之路”怎么走?
减排重压下,“灭掉”小水电是愚蠢行为
基于我国小水电的发展前景与趋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