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宁强中高山区水土保持思路的探讨

2020-01-06李清利

陕西水利 2020年4期
关键词:宁强县水保基本农田

李清利

(陕西省宁强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 宁强 724400)

宁强县地处陕西省西南边陲,境内地形复杂,山势起伏、陡峻,南枕巴山是汉江发源之地,北依秦岭有嘉陵江穿境而过。全县土地总面积3248 km2,总人口33 万人,人口密度为101 人/km2。海拔落差大(最低海拔520 m,最高海拔2103.7 m),其中海拔1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是江、河发源之地,面积为1707.37 km2,占全县面积的52.6%。与宁强县上世纪90 年代治理完成的溪流河、茅坪沟等小流域类似,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落后,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近年不定期实施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使该区域林草覆被率缓慢上升,生态环境出现好转势头。但是,生态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因此,应加强中高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经济长效、长足发展,确保江河源头生态安全。

1 中高山区小流域主要特征

(1)农业生产条件差

宁强中高山区地处沟、河源头,山高、沟峡、坡陡,俗称“穷山恶水”“穷乡僻壤”。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较多,如:气候冷凉、光照不足;基本农田多分布在峡沟之中,面积小,路、堤及蓄、引、排水设施欠缺;坡耕地面积大、坡度陡、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旱洪灾害频繁。

(2)地广人稀

中高山区因受自然生态承载力较弱的影响,致使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且人口总量相对稀少,人口密度一般在30 人 /km2~80 人 /km2。

(3)森林植被较好

本区域森林植被较好,远山森林茂密,近山疏幼林连片。林草覆被率一般在60%~70%。

(4)远看一片绿,近看水土流

宁强中高山区多为中度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000 t/(km2·年)左右,水土流失量最大的地类是坡耕地,其次是大面积疏幼林地和少量荒山、荒地。

2 综合治理措施

宁强中高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大封禁小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施工,综合治理的原则。同时,应突出一个“重点”,注重五个“结合”,即:以高标准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路与治水相结合,植物篱措施与生态自然修复和保土耕作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

2.1 建设基本农田

(1)建设规模

根据小流域人口情况、土地资源情况和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热、水、土等资源情况,确定建设期末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1.5亩。

(2)建设内容

小流域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原有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改善、低产田(潮田、望天田)改造、新修基本农田三个方面。

(3)主要措施

原有基本农田主要是分布在沟道的水田,应进行溪沟整治,先在易淹没、易冲毁的险要地段修建河堤保护农田;再根据溪沟长度和比降情况,选择适当位置修建一定数量的谷坊,若条件允许还可以与引水渠首相连,发挥分级拦蓄泥沙、稳固河堤和灌溉农田三重效益。对低产田中的望天台,又名“雷公田”,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建蓄、引水设施,改善灌溉条件,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冷侵潮湿田,可预制矩形带孔的混凝土渗水槽,按面积安装一定长度的排水渠,排湿增产。新建基本农田,宜在近村、临路、有水源、土层厚、坡度缓(<25°)的阳面山坡修建,连片规模宜确定在10 亩~50 亩之间,并根据石料远近确定修建石坎或土坎水平梯地,以作业道路和蓄、引、排水设施为骨架修建埂坎,为确保埂坎稳固,需在土坎地埂栽植有经济价值且根系发达的护埂灌木,如良桑、茶叶等。

2.2 营造经济、果木林

选择地理条件较好,便于经营管理的缓坡耕地,营造一定规模(人均0.5亩~1亩)适生的经济价值高、长远效益好的干鲜果园或经济林,连片规模应根据实地情况确定。若条件允许,尽量采用林草结合的办法,种植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发展舍饲养畜业,实现立体覆盖、双重增收的目标,为小流域生态安全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3 营造水保、薪炭和经济多用林

中高山区因经济落后,科学信息闭塞,节能意识淡薄,致使薪柴耗量大于林木生长量,部分森林变疏林,疏林变荒山。山区群众常年采用“火坑”生火取暖,并挂上“顶锅”做饭和煮猪饲料,部分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火坑”烧整树的陋习,烧完一段往火里推进一段,这种取暖方法大树能烤二天火,小树一天就烧光。在这严峻形势下,一方面要引进环保节能技术、设施(沼气池、省柴灶)和替代能源,并加强宣传教育和护林执法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扩大林地面积增加薪柴生长量。营造水保、薪炭和经济多用林,应选择荒山或陡坡耕地,采用根系发达、生长快、耐砍伐、多萌蘖的树种(如红皮青岗和白皮青岗),平时剔枝搂叶当作薪柴,7年~8年后的干材是生产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优良原料。秋冬季砍伐后,来年春天就快速发芽、生长,到秋雨时节新生的枝叶又能较好地覆盖地面,充分发挥水保、经济等多重功效。

2.4 植物篱措施

植物篱是采用根系发达的耐埋、耐泡的树种,沿等高线方向密植数行呈“品”分布的林带,并紧靠林带上方配置0.5 m×0.5 m的水平栏蓄沟的水保措施。经宁强县治理实践证明,坡耕地分段实施植物篱措施,与其它水保措施相比,即省投资又能有效截短坡长,控制水土流失。若采用植物篱与生态自然修复或保土耕作结合实施,我们将会走出自然修复靠自然,保土耕作无措施的“无为而治”的困境,达到快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4.1 植物篱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

生态自然修复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是适者生存自然规律的践行过程,是某一地区、某一海拔高度,以及光、热、水、土等立地条件下,通过千万年自然繁衍生息,由无生命的裸岩衍生出微生物群落、低等动植物群落、高等植物与动物群落,最后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具有本质区别,人工治理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已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人为重建和修复,建设过程中有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建设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生态自然修复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治理的科学程度和安全率均达到100%;②节省治理经费(基本不用投资)。但是生态自然修复速度缓慢,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和荒山上全靠自然恢复植被,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必须结合实施植物篱工程,在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对小流域内的荒山荒坡和>25°陡坡耕地全面实施栎类(栎类是壳斗科栎属植物的总称,是宁强县的适生树种,耐旱耐瘠薄,高、中、低山区均有分布,生长速度快,材质好,特别是其中的红皮青岗和白皮青岗,属高大乔木,既是优良的建筑木材,又是宁强县从古至今的食用菌生产原料)等乔木植物篱工程,保持水土,促进杂草、灌木自然修复。栽植方法应根据季节、立地条件等情况,确定植苗或点播;栽植密度为每带植物篱3 行~5 行呈“品”分布,株行距为0.8 m~1 m,植物篱间距为20 m左右。

2.4.2 植物篱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

对规划的保土耕作(<25°)图斑,先全实施良桑(桑叶是养蚕丝业的主要原料,既是经济林木,又是优良的土坎地护埂植物。通过每年冬季修剪缩枝,既能促生扇形分枝挡土,又能控制树高不影响农作物采光,并且在分枝处分层埋土还能促进良桑枝干萌生须根,这样越耕种埋土越深,枝干分层生根越多,致使梯坎逐年平整,坡耕地逐年变为土坎梯地)等灌木植物篱工程,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后,再实施保土耕作(横坡起垄、间作套种等)措施。栽植密度为:每带植物篱栽植2 行~3 行呈“品”分布,株行距为0.5 m,篱间距为5 m~10 m。栽后平茬,促生萌蘖。

2.5 封禁治理

封禁治理是确保林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中高山区的林地应实行全面封禁,一封到底。必须长期坚持一手抓宣传教育工作,一手拿法律武器,从快从重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3 结语

中高山区地处江河源头,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前沿阵地,国家应加大治理经费投入,县级水利部门应加强科技投入,多做实验研究,总结完善治理经验,并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工程设计,一手抓工程建设质量,才能正本清源,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逐步减轻对下游输送泥沙和农药、化肥的危害。

猜你喜欢

宁强县水保基本农田
山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研究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库区水保治理项目整体委托初探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河南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超1亿亩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试析适宜宁强县园林绿化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