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融合型”教育模式探讨

2020-01-04白锦霞贾丽艳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政治思想

白锦霞 贾丽艳

(山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0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院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从观念领域全面上升到了实践领域,成为了国家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向纵深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和共识。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这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了专门的政策依据[1]。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的应用型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是应用型本科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即学生除了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转化为实践,即创业的能力,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1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以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分为两类调查对象:

第一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所有在读学生,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 523份,其中男生2 510份,女生2 013份;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分别占有65.62%和34.38%;学业专业分布情况:工学50.52%、理学18.37%、农学10.32%,管理学8.73%,经济学6.78%,医学3.05%,其他2.23%;年级分布情况:大一年级22.04%,大二年级27.53%,大三年级20.78%,大四年级29.65%,样本的组成结构,性别、学科专业、年纪比例均符合调查要求。

第二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近五年毕业和在读的已经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该类调查问卷最终收回632份,其中男女各占73.28%和26.72%;来自农村的267份,城镇365份;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工学43.78%,农学32.67%,文学13.65%,经济学7.35%,其他2.55%;年级分布:大一年级0.83%,大二年级3.25%,大三年级18.79%,大四年级20.53%,近5年毕业的56.60%,样本的组成结构符合调查要求。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各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前各应用型高校已经严格落实中央的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完善师资、搭建平台、政策保障等各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针对有意向创业的在读学生和近五年毕业的创业学生的分析,72.35%的调查对象认为其创新创业的想法是在学校政策引领、教师启发下萌生的,仅有27.65%认为是通过社会的激发、家长的建议产生的,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已经承担起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并且成效显著。

1.2.2 各高校推动创新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中与思想政治课程关联的选项中,75.29%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程与创业课无关,83.72%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78.37%的同学们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中完全没有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同时,在以在读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报告现实,73.53%的同学们认为虽然所在高校虽然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知识点,和自己专业没有任何关系;82.39%的同学认为专业课上能学到专业的理论,但很少提及创新创业。特别是对有创业意向的在读生和近五年创业成功的同学们的调查中发现,82.97%的同学的创业领域、创业意向和自己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没有关系。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推进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方向,具有政治引领作用。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准,引领事业发展。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这类创新型人才沉溺在对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中,完全忽视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则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最便捷、最有效的内容。专业教育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高等教育的根基,也是学生四年大学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内容进行创新创业,相比全新的知识领域,对大学生来讲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成效、最事半功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和2018年有关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4]。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指出,要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其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5]。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同质同源、同心同向,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可行性。

2.1 三者教育目标一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和创新决心等,希望以创新推动社会的改革进步;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则强调创新思维,将创新思想、观点学以致用,着重于实践及此过程需要的吃苦耐劳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改变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规范道德素养、形成健全人格,使其符合时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专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操技能等的高水平人才,为学生个人自我实现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理论内涵上具有一定差异,但其目标是一致的:从大学生个人发展角度上讲,三者都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个人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从社会作用方面讲,三者都是大学生将来服务社会的本领,最终是为了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三者内容精神一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初需要积累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创新创业的理论、政策和简单的实践等;中期通过简单的实践对理论认识、政策研究进行完善、升华;后期才将前两个阶段的成果直接转化为体验,也就是实践,最终达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层面的目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概括对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个人首先应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实和友善做起,这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凭借扎实的理论素养、过硬的技能成为合格人才。

大学生专业教育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知识是相关学科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具有科学性和间接性。理论只有用来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所以专业教育应该将理论回归到对实践的指导中去,最终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综上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内容本质上具有相似性性,都是层层递进,需要在逐步地探索中前进。因此将三者融合,创业教育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原则

3.1 坚持“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全体工作人员参与,重视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对推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3.2 坚持学生自我发展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原则

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社会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变成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变成专业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专业教育为内容,坚持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4 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培养路径。

4.1 转变教育理念

应用型高校需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及自身“应用型”的定位,改变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开展的教育理念。将三者融合起来,坚持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符合社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树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4.2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培养体系

顶层设计是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从高端到低端展开设计,确定整体目标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模式,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有机衔接。应用型高校应从学校层面上进行整体规划,建立学校顶层设计,职能部门、基层学院全程参与的保障体制,全面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特别是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法,以此构建完善、符合高校特色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4.3 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支撑作用。应用型高校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以课程体系为重要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契合进去。课程包括两类,一是基础课程,二是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学各有主线,相互渗透,特别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中,落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思想端正、品质高尚,还要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思维,进而转变为创业的行动。实践课程设计中,要将开放专业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纳入课程体系,特别重视完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利用专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材是课程体系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其编写情况就特别要重视。高校应坚持在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聘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将三者各有主线、各有侧重、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春雨润物中培养新时代“双创型”人才。

4.4 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入进去。同时,通过专题培训、实践学习等形式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其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方法,真正提升其教书育人能力,培养思想道德健康、专业基础扎实,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此外,通过加强宣传,指导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重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入进去,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行端正、专业基础扎实的“双创型”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思想与“剑”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