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大数据平台?摇助力古诗词教学

2020-01-03王应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唐诗诗词古诗词

王应平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古诗词凝结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高考试题中,古诗文考题分数比例逐渐增加,且那些文才飞扬、气韵灵动,能够灵活运用古诗词的作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吸引阅卷教师的目光。这恰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然而,利用“七天网络”进行数据分析,笔者发现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每次语文考试得分率最低的题当属古诗词鉴赏,为此笔者利用互联网制定了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希望以此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诗词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一、大数据时代,利用互联网分享优质资源,让古诗词欣赏生活化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具有重要地位。诗词的意象,成为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诗词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因此,重视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文化精品,滋养性情、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的高中生受到多重文化影响,对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更是缺乏兴趣。加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枯燥的逐字逐句的讲解,已经很难吸引活在大数据时代的高中生,因此,笔者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条件,搜罗了一些视频节目,供学生日常欣赏。

学习唐诗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纪录片《唐之韵——唐诗》,并发到我所任教的班级QQ学习交流群里。该片与其他单纯解析唐诗的视频明显不同,它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拍摄,通过人物的背景、事迹来介绍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填补了传统唐诗教育上的空白,它不仅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了鉴赏,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它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让人领略到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把它作为必读电子读物,让学生一一看完,并在课上谈观后感。笔者能感觉到,很多学生在介绍时,表达了他们对那些诗歌由衷的喜欢。

讲宋词时,笔者又将《宋之韵——宋词》发到了群里。《宋之韵》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词人——关注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及他们对国家和人生的态度。该片画面唯美、制作精良,又掀起了学生对宋词的关注和喜爱。

笔者发现,慢慢地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态度有了改观,他们开始喜欢这些古诗词了。

二、大数据时代,利用互联网分享“名师课堂”,让古诗词品读时代化

作为高中教师的我,由于自身的认知有限,对诗词的钻研不够,自己在讲解诗词时明显感觉达不到一個理想的高度。借助大数据我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信息和视频,借助专家的力量,为学生拓展视野,开拓眼界。

讲解《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时,学生除了感受到李白的自信,还认为他是个狂傲不羁之人。借着这狂傲,笔者让学生回想一下李白的诗,有没有同样显得特别狂傲之处,学生们随即忆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正好,前段时间笔者在网上看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的一场题为《散朗与狂放——闲侃孟浩然与李白》的精彩讲座,刚好戴教授讲的就是李白、孟浩然等人的“狂”。因此,笔者将这段视频发到学生的“作业盒子”里让他们回家观看。

视频里,戴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讲述了盛唐时期政治文化特点,介绍了孟浩然和李白两位代表诗人,金句频频。“李白信道教,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仙气,不是一般的人,直到老了,才觉得自己可能没有仙气。”“孟浩然这辈子值了!他一生中没有干过一件正经事,全部都是玩,但是他真的是天下潇洒浪漫之人。”戴教授诙谐地评价道。他还提到:“我的生活里有很多段子,但唐诗并不是段子。唐诗是需要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认真地去读的。读诗其实不仅仅在读诗句的意思,还是读懂人,读懂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那些情景交融的画面,是非常浪漫和美好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太紧绷,很多人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认认真真地读诗,很有必要。”如此耳目一新的见解确实让学生对唐诗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通过“作业盒子”反馈的信息让我知道,他们对戴教授这种极富时代感的诗歌解读很受启发,不仅想去读古诗词了,并且乐意通过联想和想象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魅力,去想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另外,笔者还将之前热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传至学生交流群里,供学生观看。看到名家对于古诗词的赏析,深度的解剖,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解读,让学生激动万分,燃起了他们想学好古诗词并将这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下去的激情。

三、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难点,让古诗词鉴赏科学化

虽然观看了《唐之韵》《宋之韵》等优秀的记录片,学生普遍燃起了想学好古诗词并将这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下去的热情。但是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作为要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他们必须要在考试中拿分。通过“七天网络”阅卷数据分析。他们之所以得分率低,主要是因为不懂如何鉴赏古诗词,对手法内容分析不对,有些同学混淆了小说的手法和诗歌鉴赏的手法。

比如,鉴赏张孝祥的《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这首词时,让学生鉴赏本词的结尾两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历代文人说此二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有些学生明显答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照应,动作描写。有些同学答对手法但内容却分析不对,如动静结合,分析的是写出了江面的静谧。有些同学没有理解最后一联的含义,有些同学答的情感是壮志难酬、失落。还有的同学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为是最后一联,最好答以景结情。学生反馈的情况不够好。

又如鉴赏李白的《鲁东门观刈蒲》时,有一题: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学生的普遍问题为:不能明确的概括或正面回答为什么“此草最可珍”,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都较为含糊。没有结合诗句进行简析,有的做了分析,但却不规范。有答表现作者对农家闲适生活的向往,有答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也有答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更有同学答表现了农民坚毅的品质(感觉在读小说)。很多学生都答错了。

针对同学们做题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缺乏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思路和专业术语。鉴于此,笔者利用互联网,将电子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下载,放进同学们教室里的电脑上,每天上课前认真读一篇鉴赏文章并做好摘抄。《唐诗鉴赏辞典》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而《宋词鉴赏辞典》邀请了160位专家学者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彩赏析,阅读这类辞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鉴赏能力。

当然光读鉴赏文章还不够,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通过“七天网络”“优彼致愿”发现了学生的问题之后,笔者通过“优彼致愿”和“学科网”的大数据处理能力,筛选有针对性的古诗词试题,然后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他们的“作业盒子”分配诗词鉴赏题,等他们将“作业盒子”里的题目做完之后,笔者再根据他们的情况,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改进意见。并且还可以随时发现随时解决,不受时空的限制。等到学生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打开“作业盒子”时,他们将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和教师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解读办法和意见。

通过大数据分析,笔者及时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地予以解决,以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利用大数据呈现教学状态,促进古诗词教学精细化

语文教学按照经验去审视和调整已经跟不上科技和教学发展的需要。借助大数据可以完整呈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凭经验瞎忙活。大数据会把我们的课堂做精准的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改进方法。

比如讲《长恨歌》时,笔者感觉课堂热热闹闹的。然而,课后我打开课堂实录,发现讲了很多历史背景,呈现李杨的爱情故事,又借名人之言品评《长恨歌》給人带来的反思。当然,这一切都是“知人论世”,符合单元要求。但对文章的“恨”分析得很少。总觉得这样讲解,少了诗词该有的味道,“诗言志”这个“志”应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志向、抱负等,对该诗的内容定位应为“品恨”。通过对长恨的解析感受唐玄宗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体会恨之长、之深、之痛。

教的目的不在于教了多少知识,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中为使学生能初步鉴赏白居易所写的“长恨”,笔者将白居易将抽象之“恨”形象化、具象化的方法,比如写“恨”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进行了讲解。等到看课堂实录时,发现越俎代庖了,自己讲的太多,引导学生不够,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未能发挥。笔者及时做出了改进。另外,笔者还将自己的课堂实录或者制作的一些微课发到了学生群里,帮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吃透的学生,课余去细细地琢磨,认真地去消化。

只有将教学精细化,才能更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状况,才能深入下去,细化到位。

人类正进入一个被互联网笼罩被大数据指引的时代。大数据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利用大数据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服务,给古诗词教学插上大数据的翅膀,让古诗词教学借助大数据的东风,扶摇直上九万里。记得叶嘉莹先生曾留给世人这样一段话:“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从小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古典诗词中蓄积了许多古代伟大的心灵、智慧、品格、抱负和修养,对我有一种感发生命的感动和召唤。”足见,古诗词对人类精神滋养的重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正引领教育发生新的变革。因此我们的古诗词教学需要及时转身,需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教育资源提供更符合学生心理,更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组织与管理各种信息,从而发展思维,形成认知结构与体系,形成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珍视互联网带给学生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启发学生关注古诗词,帮助学生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文化精品,滋养他们的诗词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通联: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猜你喜欢

唐诗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唐诗赏读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