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建议

2020-01-03闫光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文本教材

闫光平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在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方面重视不够,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缺位现象比较普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视不够的地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课程内容单独设置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并将该学习任务群列入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内容,这是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准备:一要有针对性,体现任务群特点,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6篇文章主要让学生阅读及写作时学习议论的针对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5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后2篇文章还让学生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并学会质疑,必修下册第八单元4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论证;二要有“群”意识,用任务群目标统摄不同文本学习和各种学习活动;三要有整体意识,18个任务群共同目标为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不同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一、突出思辨性,体现任务群特点

本任务群处理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逻辑思维”。无论阅读还是表达,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是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的内容和重要任务。在组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时,所有教学活动应围绕“思辨性”来展开。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在学习《劝学》《师说》这两篇文章时,要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它的现实意义。《反对党八股》一文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重点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时代性以及其现实意义。《拿来主义》中针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梳理文章观点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用意,以及我们应如何学习外来文化并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用任务群目标统摄不同文本学习和各种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任务群的整体意识,在语文教学设计和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敢于突破以往单篇教学的思维惯性,树立群文教学的意识,以单元学习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可以让学习过程围绕一个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思辨性问题展开。

比如在讲授《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时》《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插秧歌》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人类的很多劳动将由智能机器人替代,还有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强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体会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还可以将学习活动置于一种真实的思辨情境中。如关于六国破灭,原因复杂,众说纷纭。历史上有名的《六国论》有四篇,分别来自苏洵、苏轼、苏辙、李桢。苏洵持外交失误论,强调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苏轼持治国不力论,六国久存缘于重士,秦之速亡皆因轻士;苏辙认为六国战略不当,四国不能厚韩亲魏以摈秦而导致自相屠灭;李桢则从治国理念出发,认为六国与秦本质相同,皆因不爱民以引天怒而亡。四篇文章角度各异,新见跌出;析理深刻,章法分明。延展同主题文本,学生能感受到思维的精妙,激活思维的火花,拓展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还可以让思辨与生活发生联系,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比如教授《拿来主义》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鲁迅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当今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面对当今海量的多元化信息,我们改做出怎样的取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过程。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合理补充延展阅读文本

思辨性阅读有两类学习内容:一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二是阅读重要的时事评论。

阅读古今中外的论说名篇,有两个重点:一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二是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前者的重点在思维的理性,后者的重点在思维的层次和逻辑,二者合起来看就是学习作者的思维品质。教学时可以跨册、跨单元组合教材篇目,如学习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苏洵《六国论》的驳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鲁迅的《拿来主义》进行类文阅读,以培养驳立结合的思维品质。

阅读时事评论有三个选择方向:一是文本内容上和教材形成有机关联,这种关联可以在观点上和教材文本或一致或相反或发展,如时评《现代社会读书有什么意义》和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在观点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也可以是同样的论据,从不同角度解读。阅读此类时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多维度、辩证地思考问题。二是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和教材文本相似,强化学生分析文本论证过程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运用论证方法。三是阅读形式上借助各种媒介时评,了解新闻时评的文体特征,精准把握新闻时评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能辨析新闻评论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四、结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思辨性表达教学

語文新课标“设计依据”中明确指出要“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项目学习是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成目标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真实、完整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和任务,引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在进行思辨性表达教学中,可以以“单元学习任务”为基础进行项目学习的尝试。

首先教师通过对每个教学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项目。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其中,“学习之道”是单元的人文主题,而且“学习之道”仅是一个大的人文话题和概念,没有揭示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关键的概念性关系和理解。而教材课文后的“学习提示”中专门提到“针对性”,即“有的放矢”。如《劝学》是针对荀子“人性恶”的儒学思想背景阐发了自己对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看法,《拿来主义》更是针对“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全盘西化的“媚外主义”而言的,《师说》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则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这些文章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指出了问题的本质,于是就有了超越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单元思辨性表达的学习项目就可以确定为“当今的学习之道”研讨活动,要求表达时“论述的针对性与概括性辩证统一”,这指向可迁移的“思辨读写”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

其次,教师要创设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学习。如“学习之道”单元,确定单元学习任务后,设计出核心学习任务: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何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有效学习?在研读本单元文章后,可以组织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尽量做到有针对性、有说服力、有启发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举行读书经验分享会。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学习生活拓展思辨性表达的学习项目。可以让学生在观看《新闻周刊》《中国诗词大会》《感动中国》《大国工匠》等节目后,撰写观后感,鼓励学生捕捉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些生活的理性思考,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辨性表达体验。

比如,追星是现在高中生之间常见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偶像,分享自己的追星之路。教师可以根据“追星”这个话题,结合抗疫英雄、国家勋章获得者的事迹,让学生展开思考,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已经习惯性地把语文课堂当作语文学习的唯一环境,以孤立的单篇课文为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这种教法将能力的培养拆解成一个一个独立的环节,必然导致课程体系完整性的缺失,也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缺乏融会贯通的整体性、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由表及里的深刻性。在本任务群的学习中,可以尝试比较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教师要跳出传统单篇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中心,依托课文设置专题或开展群文研讨,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升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作者通联:湖北襄阳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