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作文教学的三步曲“读、悟、写”

2020-01-03林雪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笔者文章作文

林雪芹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语文老师真算是用尽了浑身解数,可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读”这一重要环节。这一年来,笔者参与了汕头市级课题“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对于作文教学,我主要尝试采用了“读、悟、写”三步教学法,即“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写作”。这一教法突显了“读”在作文中的地位,让学生从阅读中激活思维启迪灵感,激发写作兴趣与欲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写作。一年来的付出与努力,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读与写的迁移”。

1.“读、悟、写”存在着“联系点”。叶圣陶先生在讨论读与写的关系时,曾提出阅读和写作是彼此联系的两回事,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共同的“联系点”。这些“联系点”体现了读、写能力互相对应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作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习得文章的谋篇布局、选词造句,再迁移运用到作文中。这种迁移是以读写结合为契合点,以读写互动为连接点的。阅读和写作殊途同归,虽是类型不同,但两者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所以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的。

2.“读、悟、写”的心理过程符合客观规律。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的思想表达,阅读和写作虽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互相通连的。阅读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这个过程侧重于阅读的感悟理解。在抓住语言外壳进行阅读分析后,另一个逆向的心理过程是从文章主题到語言文字的分析印证过程。从已经探索到的主题思想出发,探讨作者怎样选材构思,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等。所以,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切相关,读写结合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读、悟、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积极主动的认识者和实践者,“读、悟、写”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为归宿的。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进行写作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预设下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这是“读、悟、写”区别于其他作文教学模式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二、具体做法

基于上述的理论依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

1.读主旨,悟立意,写文章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每篇文章都有着各自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线索创设练笔的情境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读懂感情、感悟主旨、进行写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读苏轼的《赤壁赋》,我们会为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所打动;读柳永的《雨霖铃》,我们会为他那离别的伤感而悲愁不已;读荀子的《劝学》,我们会从作者深刻的思想中得到启迪。在阅读感悟中,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写下,形式多样。

(1)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具体体验和得到的启迪写成文章。如这学期我们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读《活着》时,我让学生写《活着为了什么》的读后感;读了《平凡世界》,我让学生写《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是什么》的读后感等等。

(2)写鉴赏文。新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文学板块中,鉴赏能力更是凸显了重要的地位。鉴赏能力综合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常深受震撼,要一吐为快,我就会鼓励学生尝试写鉴赏文。如读了杜甫的《登高》,有的学生写了《百年的孤独》的鉴赏文;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有的同学写了《寻找人生的彼岸》等等。这样,通过对文章的鉴赏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3)改写。改写就是对文章进行重新创造,包括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表达方式等。改写首先要求学生对原文的主旨有着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文章。比如《项链》一文结尾时,很多学生对玛蒂尔德的悲剧唏嘘不已,笔者引导学生对结尾进行改写。同时,提示学生除直接描写神态心理外,还可以用景物描写衬托其心理。

(4)续写。有的文章的结尾,喜欢用留白的写法,总是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在阅读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主旨后,总会趁热打铁,启发学生进行续写。从故事的结局入手,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比如教学《等待散场》一文,文章的结尾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暇想。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究竟如何?学生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于是,我让他们打开想象进行续写,学生的创作欲望也非常高涨,写出了一些深刻的文章。

2.读结构,悟谋篇,写文章

人类许多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模仿,写作也一样可以从模仿中进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范文的展示,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安排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怎样进行写作。学生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再运用这些写作手法进行作文,从重点句段到篇章结构,从总论点到分论点等。当然模仿绝不是被动的照搬,更不是全盘抄袭,而是在习得范文的结构模式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

(1)从线索思路入手,模仿谋篇布局。比如读了《荷塘月色》,笔者指导学生仿写以行踪为线索串连事件、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读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笔者指导学生仿写以矛盾冲突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结构;如读了《新闻两篇》,笔者指导学生模仿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收集资料,写《我们社区的新闻》等等。

(2)从段落结构入手,模仿结构格式。总分式的段落结构,清楚的写作顺序都可成为仿写的对象。如我在教授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这篇议论文时,学生初看文章都觉得很难理解。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寻找能表达文段中心的关键句,有针对性地反复朗读这些关键句,并把这些关键句联系起来一起理解,弄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生经过我的指导,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的层次,并归纳结构文章的规律:总论点位于篇首,是全文的总起段;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递进的。这种结构格式对于学写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了解了这些内容后,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人的底线》,请先用概括的语言提出论点,再试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思路。

3.读词句,悟语言,写文章

在閱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沉淀下来,捕捉文本中精彩的细节之处进行细细品味,如关键句中精彩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重点句的言外之意;如过渡句的承上启下;如矛盾处的深深含意。教材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因而,笔者仍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课堂教学,从品味和推敲词句入手,逐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生动,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文采。

(1)品味描写生动的词句。描写生动的词往往是巧妙运用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这些词语,不仅让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美感,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哦,香雪》时,笔者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找出一些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然后指导他们将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换成平实的近义词,然后比较鉴别,体会这些生动描写的好处,然后在作文中用同样描写生动的词句,去具体表现事物的特征。

(2)品味寓意深刻的词句。在阅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有内涵的词句,如富有哲理的、寓意深刻的、托物言志的。这时,笔者重在引导学生去感悟领会,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如在教学《我们的裁缝店》时,笔者引导学生对寓意深刻的词句,回归原文的语境,结合相关联的上下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然后,笔者再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或指导他们在作文中,也要用这些内涵深刻的句子去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3)品味修辞手法的词句。汉语非常精练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多种多样的修辞表达技巧,会让作文增色不少。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如,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提醒学生掌握比喻修辞的运用,然后要求他们运用比喻修辞写作另一种内心情感。再如记叙文,描写手法很多,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学生如果能使用到位,就能让形象更加的丰满。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中表现林黛玉的小心翼翼、多愁善感就运用了多中描写手法,在学完此文后我设置了一个有奖的片断作文《我最熟悉的同学》,要求以熟悉的同学为描写对象,不点出姓名与职务,然后全班分享传阅,如果其他同学能够从作文中猜出被描写学生的姓名,那么作者有奖,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获奖。

4.读材料,悟构思,写文章

采得百花酿成蜜,要写作不可能不读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选择这些事例对表现文章有什么好处,再学习作者的构思技巧,吸收写作营养。

(1)围绕观点选择材料。在阅读时,笔者要求学生注意随时圈点,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后,笔者又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构思进行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选择材料?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详略安排问题,并把握“与中心有关的就要详写,反之则然”这一重要原则,并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事例进行摘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并做成简单的“摘抄本”。这些“摘抄本”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当学生重新对它们进行筛选组合,并学会围绕观点选择材料,它们又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如在作文《人的底线》中,学生们从《摘抄本》中掌握了这些素材的运用:“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奇耻大辱后,他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用自己双手创造出不朽的《史记》,他守住了人的底线;《氓》里的女主人公的不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向命运发出挑战是守住了人的底线;李白不向权贵折腰,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显自我的本色是守住了人的底线;……”学生正是读懂了选材,领悟了构思并学会运用于写作,寥寥几例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在指导学生学会围绕观点选择材料后,笔者还重视引导学生先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恰当的观点。材料从哪里来呢?笔者的做法是开展“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发动学生搜集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报道新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新闻中提炼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笔者认为这是对“围绕观点选择材料”的有效补充,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读材料,悟构思,写文章”的任务。如当时在报道新闻《李刚门》,学生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角度一:李启铭酒后驾驶黑色迈腾轿车将两名女生陈某、张某撞伤后,仍驾车继续行驶——特权思想对人生命的漠视。角度二:撞人的李启铭说:“看把我的车剐的”“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去告去啊。”——权力产生的巨大力量令人可怕;“炫爹拼爸”折射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贬值。角度三: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望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角度四:“李刚门”的事件的深层原因——教育的缺失导致道德的缺失。笔者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观点进行议论评价,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

综上所述可见,阅读和写作既自成体系,又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迁移训练,双管齐下,一箭双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通联:广东汕头市澄海东里中学]

猜你喜欢

笔者文章作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性能相差达32%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