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0-01-03王毅韦美日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柳先生陶渊明课文

王毅 韦美日

《五柳先生傳》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找准教学切入点,教学思路清晰,由浅入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一、激趣导入,初读文本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陶渊明写的《饮酒》吗?哪位同学可以吟诵或吟唱《饮酒》这首诗?

生表示不会吟唱。

师:不会没关系,老师给大家哼唱几句。(示范吟唱诗歌《饮酒》)同学们也可以给自己喜欢的诗词谱上曲子唱一唱。从《饮酒》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呢?

生1:自得其乐。

生2:悠然。

生3:淡泊名利。

师:要深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我们一定要去读一读他的《五柳先生传》。

生齐读课文。

师:注意“箪瓢”“觞”“俦”的读音。

生在文中做标注。

师:同学们朗读课文时缺少了一点韵味,是什么呢?

生1:悠然自得。

生2:悠哉游哉。

师:要读出悠然、悠哉的味道,怎么读才好?

生:读得慢一点。

师:对。除了放慢语速,我们还要注意文中出现的四字短语,读的时候稍微停顿,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注意句子结尾的拖音,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现在,请你尝试把悠然、悠哉的味道读出来。

【评析】执教老师用吟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地导入教学;请学生朗读课文,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读音,将字词教学与文本阅读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读出舒缓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二、小组研讨,疏通字词

师:下面分小组解决文中疑难的字词句。

生讨论、交流。师巡堂、倾听。

师:老师发现各个小组讨论得很激烈,有的小组还提出了很多问题。下面由小组代表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难题,其他小组可以帮忙解决。

生1:课文第一段中“既醉而退”的“既”,课文注释是“已经”,照着翻译之后,读起来不太通顺。

师:可以把这句话与后面的句子连起来,“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已经喝醉了就走了,一点不会舍不得离开。

师:很好!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理解这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句子缺乏主语。

师:加上主语,把“已经喝醉”意译为“他喝醉了”。“曾”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

生:曾不若孀妻弱子。

师:用在“不”字前表示加强否定的语气。“吝情”是什么意思?

生:舍不得。

师:有同学说“去留”是离开之意。这个词里有个特殊的文言现象,“去留”偏向于“去”,是一个偏义词。《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是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在宫中和府中而有所不同。“异同”偏向于“异”。那么,“不吝情去留”偏向于什么呢?

生:去。

师:对。

生:所有的偏义词都偏向第一个字吗?

师:这要看具体的语义、语境,没有规定偏义词要偏向哪一个字。《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也有偏向于第二个字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

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帮忙解释?

生:“于”的意思是“在”,也就是说,在这个方面他不会为这些而忧愁。

师:在哪个方面?

生:在贫困和富贵方面。

师:“在”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代替?

生:对于。

师:对于贫困他没有忧愁。“戚戚”是什么意思?“汲汲”呢?

生:急切的样子。

师: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生: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师:是的。

生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句话中的“其”和“兹”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回答。

师:“其”是代词,代指前面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把“兹”翻译为“这”比较接近句子的意思,可是直译又不太通顺,所以,最好用意译的方法。如何翻译呢?

生: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

师:很好!疏通课文字词后,我们就可以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了。

【评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疏通文中的字词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执教老师安排小组学习活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难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三、研读文本,看“非常文”,析“非常人”,品“非常言”

师:教材“自读提示”提到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为什么是“别具一格”?我们先来了解一般的传记文章会为读者提供哪些信息。

生:传主的身世、姓名、字、号、生平事迹、家庭背景。

师:有时候不一定要介绍传主的家世背景,比如,我姓王,我说我是琅玡王氏,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生:你住在哪里,你的籍贯在哪里。

师:我的祖籍是山东临沂。“琅玡王氏”代表名门望族。如果知道这一点的会说——“啊!你是望族之后。”所以,籍贯有时候也会传递出很多信息。这是一篇正常的传记文章通常会提供的信息。那么,五柳先生的籍贯是哪里?课文怎么说?

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师:姓名、表、字呢?

生:不详。

师:号呢?

生:五柳先生。

师:因为“宅边有五柳树”,所以就这样取了号。生平事迹呢?

生1:爱喝酒,性嗜酒,好读书。

生2:衔觞赋诗,常著文章。

师:作诗、写文章,这些都不是大事,而是小事。这么看来,这确实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也可以说是“非/常文”。

【评析】执教老师选取“自读提示”中出现的“别具一格”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特点,同时由浅入深,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特点的印象。

师:这篇“非常文”写了一个“非常人”,一个特别的五柳先生,其特别之处体现在哪里?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可以小组讨论。

生自主阅读文本,讨论问题。师巡堂。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写文章是为了使自己快乐,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他的特别之处。

师:他写文章的目的很特别——自娱自乐。

生2: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格豪迈的人。

师:他喝酒的态度很特别——豪爽、率性。

生3:做人真实,不刻意掩饰自己的情感。

师:什么样的情感?课文怎么说?

生3:率真。

师:这是性格。他对酒的情感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生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性嗜酒。

师:“嗜”是什么意思?

生3:喜爱。

师:十分喜爱,它比喜爱的程度还要深。他一点都没有掩饰这种情感,很率真。

生4:我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中读出五柳先生非常喜欢读书,并且不会钻牛角尖,每当他悟出道理的时候,就会很开心,甚至忘记吃饭。他不拘小节,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

师: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4:让自己快乐。

师:是的。他读书体现出来的雅趣也很特别。

生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他没有嫌弃他的家,而是在简陋又狭小的空间里沉浸于学习中。

师:尽管家境贫寒,但五柳先生有着精神上的追求。“晏如”是什么意思?

生5:颜回。

师:对,课文怎么说?

生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师:颜回的生活状况是“一箪食,一瓢饮”,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箪瓢屡空。

师:更加贫寒。“一箪食,一瓢饮”,人都“不堪其忧”,对比之下,五柳先生却是“晏如也”。这种志趣真的是很特别!

生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说的是五柳先生不为贫贱而忧虑,这有点让人难以理解。

师:(笑)谁有不同的见解?这位同学无法理解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你们觉得呢?

生:我觉得他在清静的环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这就是他所向往的生活。

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看法。我们走近五柳先生,其实也就是走近陶渊明。

生:他的宅边有五柳树,就这样随便地以这个为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特别随性的人。

师:你说的句子里也有一些特别之处,比如这个“号”就很特别,如果你取号,会怎么取呢?

生1:肯定要好好考虑。

生2:要有深意。

师:你们别看“五柳”这个号起得很随意,其实它是有深意的。“五柳”的谐音是“无留”,虽然不一定是陶渊明的意思,但是老师觉得和五柳先生的性格倒是很契合。

师:梳理了五柳先生这么多的“特别”之处,我们可以读出一个什么样的五柳先生呢?

生:不慕荣利、随性、率真、安贫乐道、朴素自然的五柳先生。

师:用课本上的话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有着非常志。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喝酒,但“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评析】这是本课教学中的第二次小组研讨活动,探讨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执教老师收集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把握讨论的方向,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适时进行总结、引领,使学生始终围绕“非常人”这个主题进行探究。

师:这篇课文共有173个字,其中有9个“不”字。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边读课文边找“不”字。

师:作者在文中用了这么多“不”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假如去掉这些“不”字会怎么样呢?

生:就不“非常”了。

师:是的。君不见“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都为利往”。慕荣利是东晋,也是各個时代常有的一种现象。那么,什么样的人“求甚解”?

生:读书人,爱钻牛角尖的人,要考功名的人。

师:什么样的人“吝情去留”?

生:虚伪的人,贪婪的人。

师:对常人来说,喜欢的东西要拿到手,想得到更多一点。可是五柳先生对爱好的态度却很特别——有呢,很好,“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没有呢,也没关系。

生:曾不吝情去留。

师:从对爱好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质。常人是“吝情去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五柳先生却表现出不一样的志趣,对于这样一个“非常人”,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理解、欣赏的心,才能够理解他、欣赏他。这篇“非常文”,写“非常人”,抒“非常志”,记“非常趣”,真的是非常的赞!

【评析】从“非常人”到“非常言”,教学过渡自然。执教老师对文中关键词句的仔细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志趣和品格。

四、加深理解,读出“自己”

师:下面让我们用一颗非常能理解、非常能欣赏陶渊明的心写下对他的赞词。

生写赞词。

师:哪位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你写的赞词?

生1:五棵柳,一箪食,一瓢饮,怡然自足。在宦海和乡趣之间,你选择了后者。淡泊名利,南山悠然,金菊点点。那斜阳拉长的是你的影子,更是你那高尚的品质。

师:你不仅道出了陶渊明选择的生活,还写出了他的志向。

生2:在宦海与田园之间,你毅然归隐田园,尝遍人间的至味清欢,体会人情冷暖,却不改本色,用清酒浇灌出一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冰心。

师:你真是陶渊明的知己!陶渊明归园田居,有诗意,有自由,也有生活的困窘与艰辛。

生3:陋室常居高尚士,箪瓢皆空成淡泊。人也许跟不上风,但可以在清风中享受一份乐趣,并非人人要兼济天下,好自而为之。目空一切也好,在田园中,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江湖。

师:这位同学用他写的赞词,解释了陶渊明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真棒!老师也给陶渊明写了赞词:一杯酒,一株菊,谁倚着东篱淡然而笑?谁把五斗米的重负置于身后?谁用一支笔画出了我们精神的桃源?靖节先生,你把艰辛活成了诗意,你让选择变成了坚守。你是我追赶的那一缕光。

师:老师很喜欢陶渊明,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他那样,把艰辛活成诗意,把选择变成坚守。下面,让我们怀着对五柳先生、对陶渊明的敬意,再读一遍课文。

【总评】

文言文要教出新意并非易事,执教老师的教学以平中见奇取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以旧知引出新知,加上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学生眼前一亮;②牢牢抓住“非常”二字,将文章的特点、传主的个性、传主的品格有机地串联起来,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③紧扣预习提示中的“别具一格”切入教学,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独特之处、作者的独特之处;④师生同台写“赞词”,是一种延伸与拓展,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中,执教老师突破了逐字逐句翻译、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文言文教学俗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释疑解难,师生共同写赞词,在小组研讨中深入理解文本內涵,丰富了文言文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亮点突出,这是因为执教老师对文本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具有深刻的理解。由此看来,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注:该课例曾获2018年第七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柳先生陶渊明课文
你好,陶渊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柳先生和小黑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捷先生的红宝石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私家车柳先生的人生逆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