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西古村落历史变革及地域特征探寻

2020-01-03李庆红庄子建

山西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门头沟京西古村落

李庆红 庄子建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01)

1 灿烂的京西文化

1.1 地形选址

京西地区,在广义上指的是北京的西部地区,如北京西部石景山区、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地。但实际上京西的传统村落绝大部分都聚集在门头沟区,门头沟地区古村落至辽代已有记载。门头沟北通怀昌、南达涿鹿、西望晋宁、东守紫禁,是北京西部的远郊区,山地面积占98.5%,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悬殊,全区疆域呈扇面形铺开,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西山的崇山峻岭,造就了北京湾冲击洪积扇平原,沿岸不同的先民部落,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并逐渐在沿河靠山的地方安顿,形成村落,见图1。

1.2 村落分布

京西传统村落所涵盖的区域主要为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的传统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村落多分布在山坡、沟谷,海拔500 m左右。门头沟西北端东灵山海拔2 303 m,为北京市最高山峰,东南部永定镇最低处海拔仅73 m。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区内总面积的40%。龙泉镇、永定镇、大峪、城子、东辛房位于区域内山前平原地带,潭柘寺镇、军庄镇、王平镇、妙峰山镇地处于浅山地带,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位于深山地带。因而村落多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而星罗棋布的遍布整个京西地区(见图2)。

1.3 京西古道的由来

门头沟山区有着较为特殊的地貌环境与地质结构,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口日益增长经济发展的同时,采煤业也发达起来,自元、明时期,京城百万户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同时门头沟地区盛产木材、石材、瓷瓦,烧制琉璃更是闻名遐迩,因而拉煤以及运送货物的驼马成对结群,长年累月通过古石道上来来回回,逐渐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远至内蒙、山西的商旅道路,常年累月的商业交通和军事活动留下了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西山古道,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逐渐成为我们现在常说的京西古道。

2 历史变革

2.1 历史上商业发展

门头沟山区分布曲折陡峭的古石道、商运道、军运道、进香道,在这其中,商运道历史遗迹保留最多,当今合称为京西古道。在东起三家店,沿着永定河谷而西行经琉璃渠、水峪嘴、翻牛角岭、东西古岩村、王平口至斋堂镇再西去河北的古道称西山大道,西山大道也称古道北路,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北道和中道是典型的商旅古道。在玉河大道的门头口至官厅段,处于峡谷地段,千百年来,畜驮人背,日夜不断,铁蹄日踏夜踩,坚硬的石块路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窝,这些在残留的古道上的蹄窝现今格外醒目,印证了旧时运输繁忙与艰辛。

在商道沿线,催生和积聚了众多的古村落。龙泉镇的琉璃渠村、三家店村,斋堂镇的东胡林村、黄岭西村、爨底下村、沿河口村,雁翅镇的雁翅村、碣石村都地处繁忙的古商道沿线,旧时村民亦农亦工亦商,在古道经过的村落两侧也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街上有日货铺子、驿站、客栈、米店,还设有供商客在旅途小歇的茶棚。琉璃渠有万缘同善茶棚,在龙雾泉村、陈家庄村、涧沟村均有多处商业街。这些建筑是店家为商客服务和做生意的场所。清盛时期三家店建有山西会馆,琉璃渠还有票号、厂商宅院。

2.2 历史上的战争影响

唐末伊始,唐长安延至中原战火缭绕,人类生产活动向东转移。公元1123年,金军大将粘罕率领大军经西山古道奇袭辽燕京,公元1235年,蒙古数十万铁骑绕过外长城的雄关险隘,从沿河城西经黄草梁、天津岭、十里坪一路南下,一举灭金……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一次又一次的在这片土地上演,金灭辽,元灭金,均假道门头沟而攻居庸关,在这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直到金代建都于北京,门头沟自然而然的成为京畿军事要地,西部山区也自然成了保卫北京的天然屏障,明王朝一成大统后,为保京城安全,防戍边关,又再次加强门头沟一带军事防御,筑起了大量的城池、隘关、空心敌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并在此设重兵把守。同时形成了由京城去隘口、要寨、敌台、碉楼的军事通道。沿河城作为通往塞外西溪古道与永定河的交汇的关键节点,明代修建了沿河城和斋堂2座戍守城池和12座敌台,为防备蒙古族入侵,修建了连绵起伏的内长城,壮丽起伏的山河画卷在这时悄然上演(见图3)。

明朝实行卫所制,规定军人列入军籍,其子孙世代为军,军人和家属在门头沟安顿下来,军户式村落春笋般地出现在深山峡谷之中。作为护卫京城西路战略通道上的村落,不仅仅是生产、生活场所,必须还是军事化的据点,他们战时拿起武器即为军人,和平时期扛起锄头就是农民,时刻警惕,为京城保护安危。明亡后,门头沟失去了防御作用,戍守在这里的大批军户解下战甲,卸甲归田,经过世代繁衍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在原来的军事要地附近逐渐繁衍成村。

3 古村落的地域特征

在特殊环境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京西古村落群,从村落选址、环境特征、规划布局、信仰崇拜及村落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与独特个性。

3.1 选址布局

门头沟山区地处太行山东麓与燕山山脉交汇处,是太行山余脉。东部处于接连西山边缘,山势趋于趋缓,局部为丘陵地带。永定河雨水季节水量大,发生自然灾害频率高。适合人类居住的平缓地段很少,除了永定河水在宽阔地带形成冲积河床较为平坦外,大部分为山坡台地和沟壑两侧的缓坡地带,可供古人选择的宜居的地段很少,且地段相对狭窄。先民在定居选地过程中,既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安全,如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生产生活水源等问题,还要把平坦肥沃的土地留下来耕种,因此居住用地都选在坡地或不适合耕种的河谷台地,此外家族的繁衍生息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徙,导致了村落建筑从中心向外延伸,村落的道路和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有限的空间和不断衍生的院落必须让村民合理利用土地,把每个院落浓缩在窄小不失舒适的空间中。在调研门头沟的古村落中,狭窄的胡同,无定式的合院建筑,深藏的入口的门楼随处可见。不同院落共用外墙,跨标高合院也是匠人常用的手法。规划布局自由灵活,紧凑合理。

3.2 环境资源的利用

把村落融入自然之中,是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门头沟古村落所处地域的研究中,发现数百年不衰、保存完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融洽、环境优美、顺应自然的村落。灵水村、爨底下村、东西胡林村、黄岭西村等。它们共同的选址特点均是选址在背风、向阳、山峻林茂、藏风聚气的阳坡上。地上林木葱郁,地下泉水长流,这些村落周边环境好,冬暖夏凉,多数处在西山古道上,交通方便。如杨家峪把村落选在四面环山林木葱郁的台地之中,在村落的后方还有适合耕种面向水源的梯田。环境幽静,水源充沛,地势险峻,有着易守难攻的安防功能(见图4)。

爨底下选择了龙头山下西山古道北侧的一块风水宝地,村落北靠龙头山,南望笔架山,呈扇面形平面展于中线两侧,上下陡坡用一条长200 m,最高差20 m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 m的弓形墙围绕,数条曲折幽径贯通上下。整村背靠龙头浸水,前照金蝉望月,右侧两山为白虎岭,蝙蝠山;左侧山似青龙,还有臣卜虎山、神龟啸月山,群山环抱,山泉绕流。村内有多条畅通的逃生通道,有些台阶坡度极陡,或地形凸变或建筑外墙原因,或窄或宽,收放自如。有的小巷最窄的不足半米,只能一个人侧身而过。建筑门楼位置面向街巷。沿街合院做商铺或客栈。村落规划内外有别,动静适宜。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数十栋明清四合院精心布局,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源于龙头山余脉数处甘甜泉水终年不断,口口古井嵌入路口、宅院,村内防洪、防匪之功能齐全,其建筑形态有小布达拉宫的美号(见图5)。

3.3 古村落的建筑布局

京西古村落的街巷设计与北京四合院街巷明显不同,四合院尺度严谨,门楼、房屋面宽、进深、用材尺寸均按建制与营造法则设计,院落道路成方格式组合,合院尺度较大,其门楼、房屋开间、高度、装饰、豪华程度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门头沟古村落因特殊的山形地势所限,四合院的规模较小,院落布置紧凑,其平面不过分追求对称、严谨,建筑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布局以形取势。平面构图不求方正气派。房屋则路直则正,路偏则斜。其围合的空间自由灵活、尺度宜人、亲切感强。

以灵水村规划为例,灵水村聚落面积6.4万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长方形延展。村落三面环山,西侧莲花山,南侧西桃山,北侧北桃山。村落南北两侧各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小山梁,南边叫南岭,北边叫北山梁。东侧沿灵水沟向外延伸,地势低洼。灵水村位于众山形成的马蹄形的环境之中。中轴线两侧排列有许多规矩严整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形似一个个的小方块,组合得颇似龟背上的龟版图形。

灵水村的整体为头南尾北的龟形。村南的山坡处有一座凸出于整体的独立院落,因所处地势较高,村里人称其为南楼;在村北的山梁上有一座小庙,同样凸出于村外,俗称北庙。聚落主体部分原来近似于圆形,村中有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分别名为前街、中街和后街,与其相交还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形成环形路网,街道与胡同将村子分隔成了几个大块。村中南北向有一条主轴线,原为从南向北前后贯通的五座四合院,高低错落线条清晰。西北角是灵水八景的集中地,戏台、宗祠和灵泉寺遗址坐落在这里,也是祭祀、宗教活动和村民的活动中心。建筑布置紧凑严谨,民居院落形式多变,街景空间丰富(见图6)。

4 结语

现阶段门头沟区原有自然村落200余个,大部分在近几十年内由于城市化进程以及其他情况已遭到毁灭性的搬迁,保存完好的村落40余个,而统计现存有传统古村落只有33个,其中1个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3个历史文化名村分别为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12个被北京市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门头沟政府于2010年4月为了保护和延续古村落文化,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出台了《门头沟山区古村落保护办法》,同时出台了保护、利用和开发古村落的若干措施。抢救性的对古村落进行修缮和开发,于2019年1月公布《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于6月1日开始执行,旨在保护村落文化与技艺。

门头沟古村落的形成源于时代的发展,建筑形态特征是自然与人类发展的产物,内容丰富。人类活动的改变、生产方式的进步、建造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从晋魏时期开始已在此兴香火、建寺庙,佛教文化已经盛行。古村落特有的聚落形式和物质的、非物质的村落文化还顽强地存留下来,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财富价值,我们研究古村落的居住形式和特征就是希望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能留住这些先人的智慧,让后人能体会和传承他们历经数千年创造的文明。

猜你喜欢

门头沟京西古村落
门头沟区委:着力系统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
报社春季公益演出 门头沟开锣了
培中古村落文化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门头沟红叶银杏节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