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白水洞村已建砖房改造设计★

2020-01-03曾洪豪

山西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砖房挑花水洞

曾洪豪 谢 晶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1 项目背景

如今城市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日益消失,这代表中国保留传统文化的村落也在逐渐消失。中国建筑界以及文化界对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问题一直十分重视,民居作为传统村落中的主要建筑物,既是村民们每日休憩的场所,也是传统村落中文化的实物体现,更是由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构成了村落的整体风貌。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白水洞村为例,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由于当地盛产杉木,故当地的传统民居主要采用的是木材。由于民居“一栋一户”的模式及家庭人数有限,大部分村落的民居都为两层。当地气候潮湿,木材易腐易坏,房屋都会利用石材将民居架空一定高度。当地村民有挑花习俗,常常利用檐下空间一边聊天一边挑花,所以民居二层会挑出一部分。以上这些都是白水洞村传统民居形态的成因(见图1)。

然而,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拆除老旧的木房,新建砖房(见图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进城打工后的村民攒钱返乡后,见到城市的高楼觉得时尚气派,觉得有面子,希望将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入传统村落。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木房格局缺少干净的厨卫空间,越来越难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但随着越来越多新建的平屋顶砖房出现,来此的游客以及本地居民都发现它们和村落的整体风貌格格不入,特别是一些外立面装饰鲜艳瓷砖的楼房(如图3所示)甚至起着破坏性的作用。

已建砖房马上拆除意味着资源的浪费,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就是在发现这一现象后,试图利用建筑现象学这一理论基础,挖掘出当地建筑物所持有的场所精神,并将此精神转译为建筑与空间语汇,通过经济适用的改造方式,使当地居民与新建改造民居之间产生共鸣,达到已建砖房与传统村落风貌的和谐共生。

2 项目目标

本项目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白水洞村米兰之家为例,立足建筑现象学理论,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案例研究、数据材料收集和实地调研,以及信息分析整合和理论反馈等方法,预期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外部空间方面:重组传统村落砖房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创造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2)内部空间方面:在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植入当地村民共享空间,创造居住空间的“场所精神”;3)材料选取方面:提取出当地传统材料的“精神”,适当改良并植入已建砖房中,创造建筑形态的“精神”。本项目以期将以上目标进行砖房改造设计实践,并为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经验。

3 项目具体设计

3.1 外部空间方面

1)场院空间。白水洞村村民民俗中具有“拦门酒”这一活动。每当有宾客到来,当地的花瑶姑娘会整齐的穿上民族服饰(见图4),把桌椅摆至大门口。伴随着民族山歌,客人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后才可顺利进入到屋内。村民们通过“拦门酒”的活动表达待客热情。这种“活动”就是一种属于当地的民俗“精神”,故此民居改造后的入口场院中需要保留能够举行“拦门酒”的足够空间(见图5)。

2)檐下空间。白水洞村村民热衷的工艺之一就是挑花。纯手工挑花耗时长,制作精良,每当姑娘出嫁,都会穿上早早备好的挑花长裙,以显示出自己在家人眼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进行挑花活动的场所必不可少。白水洞村传统民居的挑檐空间正好提供了挑花场所,妇女们往往一边挑花一边闲聊,欢声笑语中制作出了一块块精美的衣布。挑檐空间承载了挑花活动,是一种拥有当地民俗习惯的“空间”,改造后的米兰之家必然要保留这种空间形式(见图6,图7)。

3)梯田景观式娱乐设施。白水洞村拥有独特的梯田景观(见图8),以山为背景,以石为点缀,气势壮阔。此景已成为代表当地风貌的名片,是一种景观“精神”。改造设计中将建筑北向与道路的高差之间处理成梯田式景观,不仅顺应风貌,也增加了一条道路到达建筑的流线(见图9)。

由于此砖房的位置离当地小学很近,是孩子放学归来的必经之处。乡村小学放学时间较早,放学后孩子们一般不会早早回家,而是在回家路上边走边玩耍,甚至会在一边是梯田高差,一边是公路的小平台上躺着玩游戏。增加梯田景观式场所可以提供给当地儿童一个游戏的场所,通过植入一些娱乐设施,例如滑梯,休息平台。

4)屋顶与阳台。白水洞村山景石景水景竹景都值得一观,故基于当地风貌的观景空间必不可少。观景空间也是改造设计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屋顶平台,各层阳台可提供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观景视点(见图10)。在原有砖房平屋顶上增加符合地域风貌的坡屋顶,不仅使二层隔热效果更佳,利于排水,也在留有观景区域的同时,保持视野开阔。外露当地使用的穿斗式木结构,是一种当地形式与精神的“延续”。

3.2 内部空间方面

已建砖房业主为米兰,业主提出的砖房改造功能要求有两个,一个是需保留部分自住,包括自己和两个小孩的使用空间,另一个是其他空间作为民宿空间,提供餐饮与住宿(见图11,图12)。在满足业主要求的前提后,本次内部空间改造着重在划分出展示“地域精神”的特色空间,包括展示民俗手工艺的挑花展示空间、促进游客与当地儿童互动的阅读空间等。

1)民俗挑花展示空间。此空间位于1层门厅东侧,基于本地村民的挑花习俗,一块块精致的手工衣布都是代表当地民俗的物质文化。但传统民居中缺少展示空间,绣好的衣布只能储存在柜箱中。改造设计中充分考虑此种功能,增加相应的展示空间,宣传本地文化,增加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游客的交流。2)餐饮空间。此空间位于-1层东侧与南侧。考虑到原有体块未有-1层与1层、2层的交通联系,-1层较独立,故这部分较适合作为餐饮空间,利用地形,可保证货运流线的可达。餐饮空间可成为当地居民与游客的交流场所,同时大面积的观景视野增加就餐空间的趣味(见图13)。3)阅读空间。此空间位于-1层北侧。基于原有砖房与村小学的区位关系,除考虑外部提供儿童游戏的梯田景观式空间外,室内亦对应设置儿童阅读空间。游客亦可与当地儿童互动,通过捐赠书籍等行动提高当地儿童的阅读习惯,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3.3 材料选取方面

基于当地的建筑材料自然具备一定的“地域精神”,本次改造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体现出改造作品的“场所精神”。1)杉木:杉木为当地传统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改造中可利用当地盛产的杉木作为屋顶结构与其他部分的装饰材料。2)竹:白水洞村竹资源丰富,常常在村中可见竹编作为围护的存在。改造中屋顶加入竹编肌理作为栏杆样式,增加与当地风貌的和谐。3)石材:当地传统民居在首层或地势低处常常会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由于白水洞村传统民居均为两层,为使已建砖房在视觉比例上与传统民居协调,改造设计中将-1层增加石材饰面,使该建筑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为“两层”(见图14)。

4 结语

白水洞村已建砖房建筑与传统民居由于缺乏精神的延续,在整体风貌上相矛盾。以米兰之家为例,通过研究本地建筑形式与空间背后的“场所精神”,包括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材料选取方面,并将其归纳总结,再一一对应转译且植入到已建建筑的改造项目中,以达到已建砖房与传统村落风貌的和谐统一。此次改造虽然只以米兰之家为例,但挖掘出“场所精神”,再将其运用在已建砖房的改造中,此种设计思想与方法亦可用在解决其他已建建筑物与村落历史建筑及其风貌相矛盾的问题。

猜你喜欢

砖房挑花水洞
时光笔记(外二首)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届“本溪水洞杯”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启事
挑花看“妹”
本溪水洞
精准扶贫之困
渔歌子
陆河县老促会认真抓好两个专题调研
本溪水洞游记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