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骆驼之境”到“婴儿之境”

2020-01-02

江苏教育 2020年46期
关键词:沉潜骆驼狮子

刘 玮

尼采曾在一个相关精神变形的寓言中阐述了人的精神成长的三重境界,即骆驼之境、狮子之境、婴儿之境。诚然,抽象的精神是可以外化或表征为行为的,尼采从人的外显行为表现概括出了精神成长的进阶。从骆驼成为狮子,进而成为婴儿,这精神成长的历程对应着“跋涉时的我应”“探索中的我要”“去蔽后的我是”三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亦然,伴随着教育教学技能精进的同时,是精神的嬗变与升华。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即骆驼之境阶段,可以想见的是负重前行的沉默与跋涉。一个后来成为优秀教师的人在这一阶段是以“我应”的状态存在的,其精神状态大多表征为对专业领域中权威的服从与顺应。其中的努力就是实践经验积累与技能熟练提高的过程,恰如骆驼在沙漠中不惧寂寥与艰难的行走。所谓“板凳坐得十年冷”,所谓“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是此时“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写照。

在经历了骆驼“我应”的沉潜之后,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之旅还需进入狮子般“我要”的主动发展之境。此阶段的教师拥有主动发展的意识倾向,如狮子般自主自由地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专业精神表现为不再是一味地相信与盲从,而是对外在他者实践经验的审视与怀疑,并葆有基于主体的价值判断和发展需求。此时此境中的教师发展精神不仅充盈着超过周遭同行者的冲动,也蕴含着胜过旧日自己的信念。一旦教师专业成长进入狮子之境,主体创造欲多能促使其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或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深入浅出,或表现为研究论文的妙笔生花,或表现为课题研究成果的硕果累累。

理想的教师专业成长精神之境是婴儿之境,即由狮子变为婴儿的“去蔽”。此时的精神不再有服膺权威的隐忍——“我应”,也不再有朝向功利的索取——“我要”,而终于有了成为自己的返璞——“我是”。老子《道德经》中曾记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里的婴儿与蒙昧、无知无关,却隐喻着一种蓬勃生长的执着与天真、淡泊与纯粹。回到教育本身,那就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遵从和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爱与欢喜。李吉林老师曾说自己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在她的心里,教师专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如婴儿一般的天真无邪与见素抱朴。因此,她倾其一生把论文写在了儿童的成长中。

骆驼之境的精神意义在于沉潜探索的坚毅,狮子之境的精神意义在于自主选择的果敢,婴儿之境的精神意义在于回归本真的自由。由骆驼之境到狮子之境,再由狮子之境进展至婴儿之境,是教师专业成长精神的自我超越。骆驼服从于“我应”,狮子敢于说“我要”,而婴儿则是无须环顾与旁视的“我是”。唯有专业精神抵达这个境界,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猜你喜欢

沉潜骆驼狮子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狮子的喷嚏
柳青:沉潜于生活深处
大骆驼
沉潜冷梅
骆驼
狮子鱼
彷徨的骆驼
沉潜迷醉达拉湾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