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0-01-02付国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标准

付国华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建设在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中都是核心环节,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关乎培养目标的实现,并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中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中职与高职作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相互依存的教育形式,逻辑顺序体现着连续性、渐进性;层级水平上体现着差异性、联系性;目标取向体现着一致性、协同性。两者实现有效衔接,为中职学校学生学历提升和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职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为进入高职教育奠定基础,学生在高职阶段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全面、更跃升。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推进了中职、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完善、提升技能型人才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两者纵向贯通中,要深刻理解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内涵,对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和本质区别做到充分了解,对衔接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因素进行统筹设计和规划,方向一致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相互协调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既要体现课程体系之间的独立性、关联性和融合性,更要实现课程内容之间的连续性、递进性和整合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二、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发展不同步以及各自定位不同,中职与高职在课程衔接上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贯通衔接的课程目标不清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达到的特定要求。它既有一般性的整体目标,也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2]。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中,课程目标的确立直接决定课程的安排实施。中职和高职培养层次不同,在衔接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缺少直接沟通和统筹协作,很容易造成课程设置相互脱节、交叉混乱的问题[3]。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比较清晰的定位,这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能够促进专业培养方向、培养体系同培养目标之间契合度的有效达成,也关涉到中高职两个不同培养层次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但是,在实际的衔接过程中,中高职院校系统的、规范的、贯通的课程目标还没有完全形成,课程目标存在脱节,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盲目性,导致二者的衔接流于表面。

(二)保障课程衔接的标准缺少

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个专业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尽管部分省份为中职或高职制订了课程标准,但针对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没有形成协调、连续、可参照的课程标准。同时,中职和高职作为不同层次的教育,除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外,还有一些中高职院校归属于人社、工信、卫生等不同行政部门,教师管理主体不同,学生评价主体不同,在实际衔接运行中难免出现相互独立、缺乏协同和沟通不畅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难以实现统筹规划。具体问题如下:一是中高职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开设。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在高职阶段课程中再次出现,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二是基础课程设置脱节。中职学校的培养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在设置课程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基础课程开设基本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忽略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规划;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通常以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基础作为衡量标准,课程理论难度偏大。二者培养原则的差异性导致难以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实现统一性和连贯性,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也较难兼顾不同生源间的差异性。

(三)促进课程衔接的教材开发不足

教材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培养是一种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内容既涵盖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也包含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但绝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协同培养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中高职衔接教材是统合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实现联合培养的关键。但是,目前中高职衔接院校大多没有开发一体化的教材,而是使用原有教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不连贯现象,由此加剧了课程内容的分化,造成部分课程重复开设、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高职衔接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推动课程衔接的教师队伍不强

由于职业教育课程自身具有的职业性和时代性,特别是中高职衔接课程整合的实施要求,使师资共享成为中高职衔接培养不可或缺的要素。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对中高职衔接还缺乏了解,未能深入把握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对课程衔接的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中高职师资交流不足,协作沟通更少,在衔接过程中,大多还停留在各自的培养领域,在教学、科研、联合育人等方面缺乏有效互动。而且相当一部分中高职教师缺乏对专业前沿技术的把握与领悟,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

(五)实施衔接的沟通协调机制不畅通

科学有效的指导、互动、监督、反馈、评价与纠错是中高职无缝衔接的有力保障,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运行方式、转段录取等各个环节均依赖于有效的监管。但从大多数合作院校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和反馈机制,往往是各自为战,一些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过程中,从未选派督导及管理人员、相关教师深入合作学校,开展有效的对接和沟通,导致大量衔接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在课程建设中,体系不完善、设置不合理;教材使用五花八门等。沟通协调的不到位严重制约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导致了衔接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发生。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一)厘清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培养的本质上说,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和层次性等共同点,但是,在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要求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需要以职业能力目标作为基本起点,对工作岗位层级化进行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各自工作岗位准确定位、对具体的目标任务加以明确,通过对相应岗位职业能力的充分分析,厘清中职、高职教育毕业生各自对应的岗位职责、能力素质、技能要求、培养规格,准确定位体现层次性和关联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课程目标,为构建满足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二)制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标准

制订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5]。中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依据培养目标分别确定各自培养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切实使人才培养遵循OBE教学理念。在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过程中,既要把握两个培养阶段课程设置的连续性,更要体现课程设置的递进性。考虑到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资源优势及产业结构不尽相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共同探讨各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将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课程类型、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在课程标准、培养标准制订中进行统筹考虑,使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规律相契合。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联络中高职衔接教学内容的中枢和纽带。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中,要注意调整课程内容难度,按公共课、基础课、核心课、实践课、拓展课等多类别、分阶段、分学分整合课程内容,避免重复设置课程、重复编写教材。协调中高职衔接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做好宏观指导,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邀请职教领域专家学者,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统筹规划课程设置及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衔接,明确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必修或选修哪些教学单元。与学科化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中高职衔接的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按照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的规律进行各模块的编写。牵头合作中职学校,根据合作专业特点,结合社会需求,编写一体化教材,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如笔者所在高校在实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与26所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了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大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牵头编制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保证了培养目标和考核目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四)建立开放共享的师资保障机制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别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彼此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承担全部的人才培养任务,而必须由双方教师共同参与并协同实施,因此,要加强在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双方教师共同商定教学进度和方法,共同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参照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接受程度,共同协商教学进度和编制课程资源。中高职衔接院校要建立师资共享和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师资共享是指双方教师到对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等相关活动。通过参与高职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高职教师参加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还能有效缓解中职学校师资短缺的状况。在师资交流共享过程中,中高职衔接院校教师要树立一体化培养理念,对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教学载体进行通盘思考,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开发进行整体设计。合作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合作情况,建立健全师资共享合作的体制机制,共同规划师资结构,统筹制订引进计划,联合开展师能技能比赛,协同组织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等。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推进师资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

(五)建立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机制

目前,中高职衔接院校由于办学主体、培养层次、学校特色的差别,导致在培养方向、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中职学校教学理念不清晰、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不能满足衔接高职院校办学需求,因此在形成合力、有效衔接方面存在障碍。中高职衔接院校各自承担相应阶段的人才培养任务,存在相对的独立性,但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密切协同对接中职学校,确定培养方向,凝练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制订评价标准,对合作中职学校提供必要指导、帮助与扶持。中职学校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沟通。双方应秉持一切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教材、实现师资共享等。中高职院校之间更要加强衔接转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合作双方在相关考试招生制度指导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笔试+面试”“知识+技能”选拔方式,实现转段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中高职教育衔接并不是两个阶段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各自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结构完整的系统化设计与融合。这就要求中高职衔接院校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创造合作的条件,加强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高职院校要率先引领,在教学理念、专业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为中职学校介绍好的经验和提供好的平台。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等对行业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出挑战。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其自身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实现中高职衔接,无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的突破与发展,还是对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