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骐馵”“骐骥”考辨

2019-12-30周翔

北方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经

[摘 要]传世的《毛诗·秦风·小戎》有“驾我骐馵”一句,新见《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该篇对应句作“加亓馺”,当读为“驾其骐骥”。“馵”与“馺”有别,且非异体、通假或古今字关系。“馺”当为千里马义的“骥”字初文,与字书中的字形当是一字,“骥”或反为后出写法。原本当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作“馺”,有可能是在文本传抄过程中讹误成“馵”,或经过“馽”一类字作为中间环节而致误。

[关键词]骐馵 馺 馽 安大简《诗经》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的整理和研究”(16JZDW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整理与研究”(16@ZH013),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楚文字专字研究”(J01003274),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出楚简专字整理与研究”(SK2018A0042),安徽大学国家级大创训练项目“《战国文字字形表》补注”(201910357169)

[作者简介]周翔,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讲师(合肥 230039)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6-0011-04

引言

今所见《毛诗·秦风·小戎》有“驾我骐馵”一句,其中“骐馵”一词以往多训解成两种颜色的马。新出《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以下简称安大简本)中亦有此篇,与之对应的两字写法有别,颇值得探讨。现结合新旧材料对相关问题加以梳理、分析,提出一些尝试性的解释,以俟方家明教。

一、《毛诗》、安大简本的写法及训释

《毛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毛传:“骐,骐文也。左足白曰馵。”孔疏:“其车又是长毂之戎车,又驾我之骐马与馵马。”“色之青黑者名为綦,马名为骐,知其色作綦文。《释畜》云:‘马后右足白,骧;左白,馵。樊光云:‘后右足白曰骧,左足白曰馵。然则左足白者,谓后左足也。《释畜》又云:‘膝上皆白惟馵。郭璞曰:‘马膝上皆白为惟馵,后左脚白者直名馵。意亦同也。”[1]591-592、594《说文·马部》:“骐,马清骊,文如博棊也。”[2]322《玉篇·马部》:“馵,马后左足白。”[3]422《易·说卦》:“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孔疏:“马后足白为馵。”[4]198按照上述说法,“骐”与“馵”当是两种颜色的马,“骐”为青黑色纹理之马,“馵”为白蹄或白腿之马。

安大简本中亦有此篇,与“驾我骐馵”对应的句子作“加亓馺”。“亓”为“其”之古文,前两字读为“驾其”,与《毛诗》“驾我”稍异。而与“骐馵”对应的显然是“馺”二字,分别作、[5]30、103、104。其第一字当为“骐”之古文,《集韵·之韵》:“骐,古作。”[6]122至于后一“及”声符之“馺”字,上古音与“馵”远隔(及,群纽缉部;馵,章纽屋部),难以相通。以音理和文意推之,疑当读为“骥”。上古音“骥”属见纽脂部,二字音近可通。若此说不误,简本“馺”实可读为“骐骥”,该词在典籍中十分常见,一般训为骏马、良马、千里马之属。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洪兴祖补注:“骐骥,骏马也,以喻贤智。言乘骏马,一日可致千里。以言任贤智,则可成于治也。”[7]7《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王先谦集解引《淮南子·齐俗训》:“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8]8枚乘《七发》:“将为太子驯骐骥之马,驾飞軨之舆,乘牡骏之乘。”李周翰注:“骐骥,马名。”[9]638因此,简本此句泛言驾驭自己的骏马(所拉的车),与《毛诗》所言两种具体颜色的马有别。

通观简本全诗,首章“驾其骐骥”当是总括全诗之言。次章作“骝是,是参”,读为“骐駵(骝)是中,騧骊是骖”,与《毛诗》的相同。骐、骝、騧、骊分别为四种颜色的马,毛传:“黄马黑喙曰騧。”郑笺:“赤身黑鬣曰駵。”[1]594-595《说文解字·马部》:“骊,马深黑色。”[2]322就诗歌结构和意象的逻辑关系来说,简本写法似乎更为合理。

二、出土和传世文献中“馺”字关系的讨论

检核古代字书,我们会发现有一“馺”字。参见《说文解字·马部》云:“馺,马行相及也。从马,从及。”[2]323-324《方言》曰:“馺,马驰也。”郭璞注:“馺馺,疾貌也。”[10]967《广韵·合韵》云:“馺,马行疾。”[11]515《龙龛手镜》:“馺,马行疾貌。”[12]294《字汇·马部》曰:“馺,马行疾也。”[13]550虽然大多数工具书都注其音作“苏合切”“桑洽切”或“音靸”(分别见于《说文解字注》《广韵》《正字通》),亦未将其视作“骥”字的异体。然而安大简本的字形却明确无疑地证明“骥”在战国文字(至少是楚文字)中有从马、及亦声的写法。因此,我们就必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简本字形与后世字书中的字形到底是一字的传承,还是历时层累形成的同形字。我们认为,判断两字的关系应从构形和本字的音义入手。

首先,虽然《说文》分析“馺”为会意字,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分析该字为“从马、及,及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14]814,这就与安大简本本字形可以对应。其次,就本义而言,马行疾貌显然与骏马、千里马之义关系密切。《说文·马部》:“骥,千里马也,孙阳所相者。”《论语·宪问》:“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骥,古之善马也。”古文字材料中还未见到“骥”及其他写法,所以我们怀疑简文及后世字书中的“馺”字,实际上当从段玉裁分析为从马,从及,及亦声,正是骐骥之“骥”的本字。我们所看到的“骥”反倒有可能是后起字,之所以将“及”替换为“冀”可能既是由于对“馺”字构形不够了解,也是由于语音的发展,“及”已经不能很好地表示良马之字的读音,故而替换读音更为接近的声符“冀”。反过来看,后世字书之“馺”字所谓“马行疾貌”“马驰也”实际上仍然是该字本义的残留,然而已经没有人认识到它与“骥”的关系,不知何故有了“靸”的读音,不排除是后人不明所以,附会上的新音。

总之,表示千里马义,战国(楚)文字作“馺”,而写作“骥”则可能是后出的写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二字应是古今字关系。借由安大简本新材料,我们方得以了解这一点。

三、“馺”与“馵”关系之蠡测

弄清楚了“馺”字的本义及相关情况,另一个问题也同样必须面对,即较早的战国时代的抄本既然写作“馺(骐骥)”,那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毛诗》本为何又写作“骐馵”呢?考虑到上古音远隔,“馺”不太可能通假为“馵”,或与之构成异体、古今关系,所以原诗此句的本来面貌就应如安大简本作“馺”。对于出土与传世本文字矛盾更合理的解释是“馺”字在《诗经》文本流传过程中讹误成“馵”。

这里我们提出两种可能性的解释:第一种可能是“馺”字因形近误抄作“馵”。“馺”字右旁从“及”,“馵”字下部从“”,古文字偏旁位置变动不居,而“及”实际上当分析为从又,从人(会追及前人,以手逮之意),“”字则当分析为从二又(会两手相拱意)。因此,不排除“馺”字在抄写过程中因形近而误抄成“馵”字,或者说书手就是把“馺”字误认为是表示白蹄或白腿之马的“馵”字来抄写。不过考虑到战国秦汉文字“及”与“”字形差异已经比较明显(参“及”与“”“與”“興”“”等从“”字)[15]396,363-364、366-367,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

第二种可能是“馺”并非直接误写成“馵”,而是经历“馽”一类字作为中间环节而致误。《说文·马部》:“,绊马也,从马,口其足。《春秋传》曰:‘韩厥执馽前。读若辄。”又“絷,馽或从糸,执声。”“”字小篆作,所谓“口”实际上本象套马之绳索,后笔划分离讹变为“中”[16]864。该字还有一异体(一说讹体)作“”。《广韵·缉韵》:“,马绊。”[11]1《字汇·马部》:“,同馽。”[13]550《正字通·马部》:“,馽字之讹,旧注同馽,误。”此外,“馵”字亦有一讹体作“”,亦与“”形近易混。《正字通》以其为“馵字之讹,旧注马一岁,同训。改音洪,误。又县名,无明据。六书无”[17]1312。上古音“馽”字亦属缉部,而“”下部所从当是套马绳索形之讹变,与“(廾)”又颇为形近。故此,我们怀疑是先有以“馽”字异体“”通假记录“馺”字(或其他音同、音近字)的情况,遂被抄手误抄为形体相近的“馵”字。或者抄手未能准确破通假,认为“”本字绊马索之义在文本中无法讲通,反以“”为“馵”之误,运用理校法擅改为马名之“馵”。抑或抄写之人将“”(馽—馺)误判为“”,遂改为“馵”,一误再误。需要说明的是,《字汇》《正字通》一类字书虽然成书时代较晚,但其中所收录字形却有不少来源颇早,与古文字隶定字形一脉相承或存在渊源者亦不在少数[18]84-87,所以不应简单将其所收字形一律视为晚近俗讹字,排除在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之外。

必须承认的是,这两种解释都存在较多推测成分,直接、有力的证据还不够充足,但在现有条件下,它们或许是解决传世的《毛诗》本“骐馵”与出土的安大简本“馺”之龃龉相对合理的说法。

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两种类型文献中《诗经·秦风·小戎》一处异文的粗浅思考,结论的正确与否及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深挖,但仅就这一例便可以看出,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在形成、流传过程中,文字面貌的变化是颇为复杂的,由于字形、读音乃至传写者不可详考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变易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年代久远,我们所见材料十分有限,未必总能把这种变易过程完整、清晰、科学地梳理出来,但正视两类文献文字的不同,特别是重视时代更早、较少经历改动的出土文献材料。立足语言文字事实,尽可能推求文献错讹、改动的关键环节,恐怕才是我们最大限度地接近并恢复典籍原貌的可行办法。

[参 考 文 献]

[1]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4]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C]//十三经注疏(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黄德宽,徐在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M].上海:中西书局,2019.

[6]丁度,等.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3.

[7]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萧统,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

[12]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梅膺祚,吴任臣.字汇字汇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1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15]徐在国,程燕,张振谦.战国文字字形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6]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17]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18]周翔.楚文字专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A Study and Distinguish on Qizhu(骐馵) and Qiji(骐骥)

Zhou Xiang

Abstract: There is a sentence Jiawoqizhu(驾我骐馵) in the handed-down Xiaorong, Qinfeng of Maoshi, which is written as Jiaqiqiji(加亓馺) and readed as Jiaqiqiji(驾其骐骥) in the Xiaorong, Qinfeng  of Andajian 1. Zhu(馵) and Ji(馺) are different as well as are neither allograph, phonological borrowing nor ancient and modern graphs. Ji(馺), which means swift horse in ancient dictionaries is the orthograph for Ji(骥). Ji(骥) may appeared later. The original version should be written as qiji(馺) in Andajian. The Ji(馺) was immediately miswritten or through zhi(馽) miswritten to Zhu(馵).

Key words:qizhu(騏馵) qiji(馺) zhi(馽)   Xiaorong, Qinfeng of Andajian

[责任编辑 王洪军]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