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课堂创设的策略

2019-12-30董玲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操作性生活化情境

董玲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有关专家學者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对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场,让他们在“复杂的经验中学习”,可以有效推动他们自主性的发挥。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一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二是创设操作性的情境;三是创设悬念性的情境;四是创设复习性的情境。

关键词:生活化;操作性;悬念性;复习性;情境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我们努力创设在“复杂的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最终通过小学数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让他们在操作性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创设悬念性的情境,激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复习性的情境中,帮助他们将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调动他们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小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与他们的生活贴近的数学情境,一定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孩子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旅游过吗?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去过哪里?遇到过什么事情?”老师刚说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最后教师可以借机创设情境:“哦,出门游玩真是件愉快的事啊!我女儿的朋友菲菲马上要和爸爸妈妈去南京旅游了,现在她最想弄清楚这个季节南京的天气情况,尤其是这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这样他们就可以有准备地去游玩了。为此,菲菲通过互联网查到了这周南京每日的最高气温。为了安排行程,她需要一个能够体现温度变化的图,如何处理这些数据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这时孩子们的答案既有“统计表”也有“条形统计图”,教师把学生的“条形统计图”这一答案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折线统计图,并引导他们为这种新的统计图取名,从而揭示了课题:折线统计图。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以教材为例,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即南京的气温变化情况,从而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导入课堂教学,进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拨动了他们的情感之弦,在了无痕迹中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中。

又如在教授“比例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雨在北国超市花费20元买了10支铅笔,飞飞在家旁边的商店花费16元买了8支铅笔,请你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就问:那谁买的铅笔更便宜呢?教师借机让学生计算每个人买的铅笔的单价,而且要用比的形式呈现,即20∶10=2,16∶8=2,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发现两者的单价一致,因此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20∶10=16∶8。这时就可以导入: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被称为比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素材创设数学情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很容易就进入了探究新知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操作性的情境

新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在与学习材料和教育环境以及小伙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学生与学习材料发生互动的数学情境,而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最新的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如在教授苏教版“神奇的莫比乌斯圈”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动手操作的数学学习情境。如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对,纸条!今天这节课就是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纸条开始的哟!”“谁来说说这张纸条的边有几条?面有几个?”(多媒体呈现:边4,面2。)“谁来变个魔术,让这张纸条有2条边,面有2个?”(多媒体呈现:边2,面2。)“青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多媒体呈现:连接)“那谁可以将青青的这个圈变成边和面各1的圈呢?”(多媒体呈现:边1,面1。)在层层设问中,学生不断动手操作,从而有效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了数学知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怎样制作莫比乌斯圈。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为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孩子们,我们可不可以从学过的图形出发,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现在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大家从这个顶点(用多媒体放大顶点)画出高。然后沿着这条高剪一剪,把剪出来的两个图片拼成一个你们熟悉的图形。然后再比一比新的图形和刚才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讨论,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数学知识,并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操作情境使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是真正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三、创设悬念性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这些都说明了“疑”的重要性,而设置具有悬念性的情境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具有悬念性的情境能够给孩子们的心理以巨大的触动和刺激,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产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悬念性的情境,从而唤起孩子们探求新知的热情。

如在教授“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悬念性的情境。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几个分数,并设问:“孩子们,不用计算的方法,你们有谁可以知道这些分数是否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听了面面相觑,接着教师故作高深莫测状,并说:“我有秘籍,可以直接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学生很不服气:“老师,你一定是早就计算好了,这还需要‘秘籍吗?”教师很认真地说:“那你们来说分数,我来说答案,这样你们总可以相信了吧!?”孩子们摩拳擦掌,为了考倒老师,他们想出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数字特别大的分数,但都被老师各个击破,他们个个都惊叹不已。随后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哇!老师,快点把您的‘秘籍分享给我们吧!”由此可见,这种具有悬念性的情境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有效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学习兴趣异常浓厚。

四、创设复习性的情境

《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是在讲学习方法,意思是说要善于复习,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由此可知,借助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就特别善于结合有密切关联的新旧知识来创设复习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以及自己掌握的数学方法来研究新知识,从而为学生呈现一个以复习旧知为载体的数学情境。

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孩子们!我们先来打一成语:检测结果出来了,虎子心里非常忐忑,好像有十五个吊桶在打水。请你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心情。”这种心理孩子们很熟悉,所以异口同声地答道:“是七上八下。”“特别正确,谁能把这个成语用一个数来表示?”学生开始抢答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孩子们,你们都会抢答了,老师很有信心把这节课上得‘百里挑一,谁能猜出这个数?”这可难不倒学生:“■!”“哦,都答对了!那你们刚才说的这两个数是什么数?”“是分数!”“那现在请你们分享一下你们所知道的分数的知识吧!”在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数学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有效唤醒了学生的旧知。当学生分享结束,教师通过进一步设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分数的秘密还有很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比如怎样比大小。”我抛砖引玉,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分数怎样计算?如何解答与分数有关的应用题?学生的问题有一大串,此时他们学习的热情已经被点燃,教师可以继续引导:“那你们知道什么叫分数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分数,来了解‘分数的意义!”

又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玩过七巧板吧,你们看(利用投影仪展示图形),这是甜甜同学拼的图形:这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能说一说与长方形有关的知识吗?(生答)”接下来,为孩子们呈现玲玲小朋友拼的图形并提问:“这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那你们能说一说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知识吗?”就这样在复习旧知识的情境中,将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要创設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研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创设数学情境展开教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使教学情境更为有效,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本文所提出的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操作性的情境、创设悬念性的情境、创设复习性的情境,是我近年来的经验总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劲飞.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J].学周刊,2013(13):73.

[2]朱炳林.寻根求源创情境 构建灵动新课堂: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394.

[3]张加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度”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79.

[4]吴利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和方法指导策略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63.

猜你喜欢

操作性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