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

2019-12-30赵红霞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0期

赵红霞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即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而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及品质。在其核心素养下,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基于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夯实基础入手,积极构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关注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与运用的基础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运用能力为前提。

1.重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文本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手资料,文章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媒介,阅读的任务首先是弄懂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感情,要做到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通过粗读、熟读、通读、精读的阅读步骤,学会阅读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和语言运用,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从国内外名著名作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并通过略读、默读、朗读诵读等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学会表达与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明得体的交流,耐心专注的倾听”,还要做到“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交往。

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重分数低能力,会写不会说,更不会流利地表达和交流。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应把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特定的语境、语场,让学生有说话的机会,敢于说,甚至人人争着说,营造积极和谐的说话氛围,便于学生人人参与,畅所欲言。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积累词语,丰富词汇,梳理语序,注重表达与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交流对象中运用不同的表达交流技巧,学会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3.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写作

语文教学以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到的语文知识结构化,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养成自觉有创意写作的习惯。一要鼓励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选一些优秀习作相互鉴赏,并通过模仿写作消除写作的神秘感,消除学生畏写的情绪。二要激发写作兴趣,对学生的写作多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注重提高学生独立写作和有创意写作的能力。三要通过学生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方式提高学生从事实中提取主要信息,并展开想象,有创新写作的习惯和能力。指导学生写作要有创新意识,要创新文体、创新立意、创新构思、创新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掌握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并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未知世界的直接动力。语文课堂教学应将质疑、答疑贯穿始终,师生共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逐步解疑,并在答疑中再度质疑。鼓励学生在质疑答疑中,积极争辩,各抒己见,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任务。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有助于学生竞争意识、竞争能力、求异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3.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展开想象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善于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同存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三、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引导来指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和情感美,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在大声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富有美感的散文、平仄押韵的古诗词,遣詞造句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精打细磨、凝练升华而成的,一些经典之作在内容、题材、思想、情感上均闪烁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之光芒,让学生在动眼、动口、动耳、动心的朗读中,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塑造学生美好品质,陶冶美好情怀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2.在分析鉴赏中,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体味而表现出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阐述自己的观点,审视作品的内涵,探究人物体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并通过这种美感的体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深刻理解,内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内涵,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自觉,是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体会中华文化的精神,辩证地认识中国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并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这也是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关键所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大胆创新,要把着眼点放在大语文的背景下,注重学生语文能力、思维发展,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及文化传承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寿鸿.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赵生煜.中学语文教学中爱情题材的审美教育[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甘肃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7]GHB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