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史观”培养与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效果研究

2019-12-30严润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世界史史观历史

严润成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一直是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史观。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或史学体系,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理论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见解。时至今日,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更强调新史观。新史观是指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以外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科学发展观等新的史学观点,是史学发展的新成就,是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新史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者在反思过去的阶级斗争史观,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系列史观,它极大拓展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一、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新史观培养的紧迫性

(一)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史观在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各国以及地区间的交往、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迅猛发展,要求用整体史观考查世界历史;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要求用文明史观统领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要求用现代化史观展现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由于各种社会问题突现,要求用社会史观广泛研究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用革命史观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要求用唯物史观总结历史、推陈出新。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亟待解决。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和担当,要求用生态史观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则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理念。

(二)世界历史学科的特点及主要任务

相对于中国史教学而言,世界史的教学难度较大,学习门槛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世界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论性特别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要认识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现实性特别强。世界历史上下几千年,横跨四大洋七大洲,空间和时间跨度特别大;涉及多种语言、种族、民族、国家、地区、文化和文明,内容特别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与教育进入新时期,新的著述、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不断涌现,发展特别快。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综合考察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分析其文化和文明发展成果,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和学科理论,阐明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揭示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科学预测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面对世界历史学科的特点及主要任务,任何一种史观都无法解决或阐释世界史学科所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只有根据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史观进行解释,才是正确合理的途径。

(三)新史观成果停留在科研上、理论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1]4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就基本上采用了文明史观的视角,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组织专题,其中近现代史内容就主要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新史观已经在高中历史教材、高考命题中大面积体现,教学上运用这些新的观念来评价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已经形成共识。中学历史新课改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迫使中学历史教师迎难而上,转变教学理念,各种史观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令人欣喜。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教师缺乏压力,也没有动力,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甚至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作为史学发展最新理论成果的新史观仅仅停留在科研上、理论上,难以转化到教学中去。传统旧史学观念仍然制约着新史学观念的更新,既不利于提升世界史教学的质量,又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新史观培养理念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威胁。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2]。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上都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面对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世界史教学中,要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大学生中形成共识,大力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二)体现历史课程导向性,彰显社会功能

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既体现“借鉴历史、资治育人”功能,又彰显“服务现实、创造明天”理念。“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1]4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更应该彰显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引导年轻一代认清现实、观察未来、看清历史的前途。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人皆知的主题,在当今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话语。爱国主义教育在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具体讲就是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培养、教育,而对祖国和民族及其文化的认知认同,正是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基础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要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特别要强调理性的爱国主义,避免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化、教条化。

第二,借鉴功能。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提炼出治国安邦的智慧。

第三,启迪人生。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第一要务,“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阅读历史、培养新史观,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修身的标准,选择齐家的准则,确定治国宏伟目标,树立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达到世界和谐、天下太平的崇高境界。

第四、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及不同观念的尊重与包容。世界民族林立,历史各异,各自的价值、思想、民情、风俗等文化形态不同,应当允许其有各自的存在空间,承认文化的多元性,让大学生懂得互相尊重包容,让世界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文明、文化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还是物质的、精神的,他们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劳动结晶,当代大学生有权享有它们,但更要珍惜它们,还要大力传承、发展它们。

(三)拓展历史视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学校教育要迎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挑战,最关键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领导和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展拓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开发大学人力资源,有意识地使大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科技发展上再创辉煌,无疑是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科学发展观等可以更新世界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拓宽教学视野。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诸如传承、交流、融合、多样性等概念;要从整体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概念;要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概念;要从社会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概念;要从生态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概念;要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认识和理解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又给大学生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开展国际合作意识及危机意识教育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交通工具不断革新、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全球正在走向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仅是经济的一体化,更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理性化、文化的多元化。国家间相互依存,地区间密切联系,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人类面临着共同的考验。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求得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发展,寻求中国发展的机遇;以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的全面科学发展,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国际合作意识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增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与宽容,通过积极合作,协同处理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同时,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断增多,诸如南北差距扩大,霸权主义横行,经济危机频发,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破坏严重等,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面对全球化趋势,还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国家主权观念,维护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应有理智的举动,切不可偏执、狭隘。全人类只有携起手来解决频繁发生的全球社会问题,保护共同享有的生存环境,才能谋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实现世界和平。

三、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中新史观培养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坚持唯物史观统领性,实现新史观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

目前史学界流行的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科学发展观等几种新史观都是在唯物史观统领下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在不同层面的不断发展和具体表述。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主心骨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唯物史观与几种新史观的关系。近些年来,受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科学发展观等新史观的影响,一些学者和高校历史教师走向极端,出现了淡化甚至不重视唯物史观的现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统领性,尊重历史、求真务实。

如何实现新的史学观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呢?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形成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大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世界史教学。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二要在世界史教学中尝试用各种史观去分析、理解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多维度地看待世界历史的思想理念和思维品质。三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从生产力入手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既得的物质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都是将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结合起来看历史问题,只是观察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而且还关注经济环境、金融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重视政治民主、法律保障和人的思想观念等问题。无论哪种新史学观,都必须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标准,否则就成为虚无缥缈的理论。

(二)融会贯通,优化世界史教学内容

2004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有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新教材的编撰与旧教材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注入了新史观,令人刮目相看。高师院校世界史教材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校或教师自己选择教材。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部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系列,高师院校世界史教材应运而生。有了统一教材,如何在教学中优化世界史教学内容,提升世界史教学质量,融入新史观是关键。受篇幅和选材的时效限制等因素,世界史教材不可能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非常详细具体地阐述。世界史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调控者,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融会贯通,优化世界史教学内容,抓住教学核心问题,将世界史学科系统升华。通过教学,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世界文明是一个相互联系、承认差异、保存文明多样性的整体文明。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研究,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恰如其分地定位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更加深刻地认识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提倡宽容精神,培养兼容并包的素养和世界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西方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更好地学习对中国现代化具有借鉴价值和激励意义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科学精神、法制观念,更多地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升自己的审美和文化鉴赏能力。

(三)循序渐进,注重新史观的综合运用

由于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史观来解决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培养。新史学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的,它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和不断积累。把新史观的运用落实到世界史教学的每一堂课上,不断进行有效的渗透,先从学生比较容易领会的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入手,然后再过渡到文明史观和现代史观,最后是这几种新的史观的综合运用。世界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横贯古今,地跨四大洋七大洲,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内容纵横交错、极为庞杂,而且互为影响、异彩纷呈。新史学观念的培养不是孤立分散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要注重新史学观念的综合运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有关世界历史现象和发展客观规律。各种历史观都是一种史学范式,都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切记生搬硬套。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地变动。”[5]5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过去,其最大特征是不可再现性。人们在认识历史、感知历史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些理论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诠释历史,更有利于以史为鉴。各种史观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再现与研读。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世界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史观问题也是历史构建体系问题,新史观为世界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历史构建体系与解读规则。在世界史教学中,新史观重在培养大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时应具有的开放性思维和世界性眼光,提高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更好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世界史史观历史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举办“《世界史研究》(World History Studies)编委及专家会议”
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探究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新历史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