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9-12-27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商学院育人大学生

于 璐 陈 颖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401331)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是重点。为此,收集、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献,以了解现有研究成果,为继续研究提供借鉴。

“创业能力”的定义最早出现在1989年的亚太会议上[1]。林佩云,吴惠灵,陈宇栋[2]等人把创业能力看成是由不同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一种能力体系。事实上,国内外对创新和创业的内涵一直存在争议,尚未统一。Henry Rosovsky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创业指开创新的事业[3]。而Douglas和Shepherd将创业精神以广义和狭义分开定义[4]。除此以外,国外还有很多学者把创业看成一种综合能力,国内也有学者[5]持相似看法。这种综合能力即个体通过自身品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观点的本领。

1 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1 美国的“精英型”和“大众型”模式

在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已经在高校开展了几十年,而在中国只有十多年。在实践中,各国均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式。美国高校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精英型与大众型两种[6]。分别以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为代表。

在哈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由商学院统一管理,如师资由商学院全权负责,生源仅面向商学院的学生。而且不是每一个商学院的学生都享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权利,需要进行筛选,符合商学院要求的学生才拥有接受创新创业指导的资格。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具有企业家品质的创业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康奈尔大学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公平,所以在学校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模式中也有所体现[7]。该校设立管理委员会来指导学生的创业教育,由所有参与学院一起管理。师资由各个参与学院分别负责,生源面向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开办小型企业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像哈佛大学那样系统化和专业化,而是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学院的课程。

1.2 德国的资金支持模式、校政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模式

德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资金支持模式,校政企合作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8]。第一种模式是以德国政府投资基金作为风险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并且有的州政府会对创业的毕业生给予一年的财政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创业热情。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大学都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9]。这些创业服务公司帮助高校师生将成果投入到市场,有的大学因此收益达到上百万欧元[10]。第二种模式是用校政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1998年,德国联邦教研部选取了5个地区实施了区域创业计划,鼓励这些地方的学校、政府、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大学生创业。许多大型公司大力支持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举办大量的竞赛以吸引大学生。这样有利于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利于学生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政府方面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专利权的充分保护[11]。第三种模式是指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设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的课程,持续培养相关品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应的学校,职业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高等大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如把创业设为必修课来指导学生创业[12]。

1.3 澳大利亚的“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培训模式”

在澳大利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和“培训模式”[13]。“专业模式”的管理部门是商学院,师资由商学院负责,挑选具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并且生源只面向商学院的学生。该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创业人才,因此在课程中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普及模式”的管理部门是教育学院,师资由教育学院负责,挑选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授课,生源则是非商学院学生。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开办微型企业的能力,拥有成为小型企业家的可能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包含新创企业的发展、成长、建立和运营4个单元。“培养模式”的管理部门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师资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挑选的教师多为行业协会会员,生源面向全校学生。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创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成功创办小企业[14]。

2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1 “三位一体”模式

陈洁茹提出了“三位一体”模式,即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概率[15]。大学生从提高创新创业素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这三条途径来提升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以合理安排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四种方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社会从加强创业集群建设、优化融资体系、构建共享专业服务平台、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四条途径来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2 “五位一体”模式

罗思思和林幼文提出了“五位一体”模式[16]。 “五位”是指政府和行业部门、院校、实践平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社会资源;“一体”是指在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中结合上述因素,共同发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作用。

高校是知识生产机构,而不是创新和创业教育的主导力量。主导力量应该是政府和行业部门,负责提供法律法规的保障和资金支持,以达到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联动的作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引导,采取适当措施,使他们的创业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框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卓越计划”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该计划的目的是培养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顶尖人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建立一个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其他社会资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风险思维、商业计划、资金支持等诸多方面亟待改善,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因此,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对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非常重要。

2.3 实践导向模式

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忽视实践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的存在,胡华中提出了实践导向模式[17]。实践导向模式是从实践育人的思维、内容、方式等方面出发,在四种不同的优化途径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从整体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统筹规划,是为了强调实践育人思维,形成上至管理者下到学生、教师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是为了凸显实践育人理念,学生能够依托这些内容获得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为了整合运用各种要素,发挥多元育人的作用;完善“一站式”服务是为了加强实践育人的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提升。

2.4 “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模式由岑余璐提出[18],即充分发挥辅导员、班级主任、学生组织、专业课老师、校友、家长、用人单位等的力量,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利用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法,共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全员育人思想、新公共管理思想中的相关理论为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这一工作模式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者都考虑进去,协同育人的主体可分为院内和院外两类。两类主体通过学术教育和交流培养学生所需的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能力。

除了文中详细介绍的四种教育模式,还有课外师生工作室模式[19]、理论教育——立项运营——竞赛评比——入园孵化”四位一体模式[20]等等。这两种模式和之前介绍的四种教育模式都有所不同。课外师生工作室模式是以课外师生工作室为平台,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在指导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效果。梅盈盈和夏斐的四位一体模式则是以公益创业为平台,从创业的四个过程出发来逐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较弱,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乏探索、冒险和创新的精神。三是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毕业以后能到国企或者事业单位上班,找一份平平淡淡但是安稳的工作,这种保守的思维和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目前,国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并且为各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不少创新创业人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有所欠缺,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果,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尤为必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完善是高校未来关注的重点,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解决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商学院育人大学生
HICOOL商学院 集结来自世界的科技力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福建商学院学报》来稿须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搜寻“一带一路”倡议下商学院的机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