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语文口语课程的多角度拓展

2019-12-27于晓凌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表达能力语文课程

于晓凌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国家对母语的重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目前以阅读性为标杆的传统语文课程已悄然转向以公文写作为特色的职业化语文课程,单纯的文学鉴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运用需要,实用性文书写作课程填补了实际操作的空白。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公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环境脱节、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等问题逐一浮现,语文改革在长期的发展中遇到一个又一个瓶颈,事实证明单一的文本改革无法从本质上改变语文学科边缘化的现状。本文将以高职院校语文学科中的口语课程的建设为改革突破口,对高职语文口语课程建设进行多角度拓展。

一、语文学科大环境及高职语文改革的现状

(一)对职业教育短期效益的重视导致语文学科处境边缘化

近年来,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已成为各大高校向职业化靠拢的统一战略手段,对专业课程和技能型教学的重视也日益加深。[1]专业技能型课程因其操作性和技能性,在教学改革中容易产生明显的短期成果,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共基础课程特别是语文课程,其内涵性和人文性的隐性特征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改革成果。由于长期的忽视,使得语文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边缘化学科,甚至许多院校已取消了语文课程,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取代。在科研方面,语文专业研究受到资金、人员及研究方式等各方面的限制,加之文科类学术成果的内敛性及内涵性特征,使得语文学科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他专业技术性的科研成果相较往往无法在短期效益上彰显优势,导致语文学科研究者缺乏研究热情,在教师队伍中处于“边缘”地位,而语文课程也就成为了“边缘学科”。

(二)传统语文的固化思维导致高职语文课程改革遭遇瓶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已逐渐从传统知识型的文学鉴赏与文本阅读,转向社会型的个人人文修养培养及实用型的应用写作训练。然而由于受到专业的局限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样的课程改革方式对学生的社会服务性体现上无法起到直接的支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使得用人单位对于职业者的外在表现力越来越重视,社会舆论也更多倾向于拥有更强语言表达能力者,甚至各类综艺节目中“个人秀”类比赛的热度都已远超其它类别。大学生已深知自我表现能力在职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口语表达作为个人外在表现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更是引起了他们极大的重视,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发需求。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在麦可思平台上开展的全校普查中,有90.6%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口语表达能力表示不满意,有96.3%的学生表示希望开设口语类相关课程。与福建船政交通学院情况相似,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对口语表达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连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上都悄然添上了口语表达类竞赛项目。然而与课外口语类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热闹场面相对应的是,因语文课程的边缘化,专门的口语课程设置却少之又少,只有对语文课程相对重视的少数院校尚能用一两个章节或几个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口语课程讲授,其余的甚至不曾提及口语相关内容。现实口语课程设置与社会市场及学生需求的脱节,制约了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塑造,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改不到实处,仅成为了众说风云的空中楼阁。

(三)实践环节空缺导致高职语文课程难以与市场接轨

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是专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因此,产教融合性教育是当下职业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模式。目前众多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看作办学的特色与依托,各类技术性专业课程均开设了与企业联合的实践课环节。然而纵观目前高职院校中的语文课程规划却鲜有开设实践课程,高职语文处于实践环节空缺的尴尬境地。作为职业性展示“第一印象”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其外在展示性特征决定了其主要训练方式以实践训练为主,若缺乏相应的实践性训练,口语训练将成为一纸空谈,毫无现实意义。职业性的口语训练更是需要介入对应的职业环境,口语训练与现实职场环境的脱节,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毕业时突然发现自己怯场、词穷、无法适应工作与人际环境的重要原因。

二、口语课程开设是高职语文实现根本性改革的突破口

高职语文课程在以文学鉴赏为主的传统语文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实意义的转变,然而面对万变的市场发展和强大的职业生存危机,语文改革仍需要更多的完善,而其中口语课程的设置是高职语文向更高层次适应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一)高职语文口语课程培养学生两个层次能力。

社会性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口语表达则是人际交往的终极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任何思维意识最终必须通过口语表达来实现传递,所以对于拥有优秀口语表达能力的人来说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赞同。口语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两个层次能力,即生活交际能力和职业交际能力。生活交际能力指的是基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口语应用,这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必须拥有的交际能力,是口语表达的初级层面。职业交际能力指的是基于不同职业场合所使用的口语应用,它根据不同的职业特性,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有高低之分,是口语表达的中、高级层面。

(二)高职语文口语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中语文口语课程的开设具有适应当下市场发展的现实意义,具体主要体现在:

1.改善职业者现有语音面貌

语音面貌是从业者的口语表达的外在表现力,包括普通话程度和声音展示力,而普通话程度评价又在语音面貌总体评价中占比较大。我国因地区性差异及普通话普及程度的不同,在口语语音上个体差异较大,从普通话程度上来看,北方好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目前,职业院校的生源以县城或乡镇为主,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在对全院2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来自于县城或乡镇的学生占比高达73.6%。长期的方言环境让多数学生的普通话程度处于低位,口语课程的专业训练中首要的是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专业训练,并组织参与普通话等级考试,这对于普通话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2.提高职业者职业情商

在百度百科中对提高情商的解释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人际沟通与交流是情商的外在表现,在以与他人相处为目的的情商评价中,口语交流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2]口语课程的开设将有目的、有方向地从技巧和方式上提高从业者的职场沟通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情商。

3.提升职业者思维高度

在现当代职场中,准确的聆听、缜密的思维和恰当的表达是职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而一个职业者的思维高度则决定了他在职场中的地位。曾有研究机构对职场中的组织决策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企业的领导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否具备了决策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性的沟通能力。[4]思维和沟通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是沟通的基础,而沟通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口语表达能力强者一般都是思维清晰、条理分明的。因此,专业口语课程帮助职业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实质上正是帮他们建立一种高端的思维发展模式。

三、高职语文口语课程的多角度拓展

传统语文向职业化语文转变的根本性标志是将职业性活动与语言运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要将语文教育向适应更高层次市场的方向发展下去,在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上必须下足功夫。口语课程的开设并不能仅单纯地进行课堂讲授,而应当结合多层面、搭建多平台,让口语课程实现多角度拓展和延伸。

(一)口语课程与普通话工作开展相融合,促进“推普”与“教改”双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语言作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传递作用。因此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2016年起实施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分值分别由120分增至150分,由150分增至180分。国人早已敏锐地嗅出国家形成了对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国家对母语教育的推动力给了职业院校对语文学科重要支撑,语文正迎来学科复兴的朝阳。高职语文口语课程的建设正是以一种双重身份,在适应大环境下的文化传承以“推普”的形式,将语文课程改革完善化。

语文口语课程建设必须与普通话工作开展相融合,口语表达的外在展示性决定了说话者的语音标准度在语音面貌上起关键性作用。因为人类的情感性特质,个人好恶在职场中会一定程度地影响一个从业者的上升空间。正如我们在职场中若听到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这个从业者的整体印象都会好上几分,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对于个体从业者的表达能力提升起到了重大影响。如何将高职语文口语课程建设与普通话工作开展有机融合,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本校建立普通话测试站点,将口语课程测试与普通话资格考试相挂勾。

目前我省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意识,在本校建立普通话测试站点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在本校建立普通话测试站点能让学生更有考试的自信,这不但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还能促进口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在200位在校生抽样调查中发现,有70%~80%的学生对普通话训练热情度较高,口语课程考评测试可与普通话资格考试相挂勾,将普通话测试的成绩作为口语课程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达到口语课程教学成果“证书化”的目的。

2.积极推动“推普”活动,将口语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实践。

省语委每年都会呼吁各高校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高校的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学时自由,在开展“推普”活动中可以将各类活动作为口语课程的实践平台,将课内知识有效地在“推普”活动中实践。

3.建立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的学生社团,将口语课程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建立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为宗旨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口口相传,更有利于实现普通话的全校推广。同时社团可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课外实践点,将口语课程建设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建立“第二课堂”,实现课内讲授、实践,课外复习、实践。

(二)口语课程与校园活动相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颠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出现让教学改革踏上了新台阶。而作为以口头实践为主的口语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度极高,其合理的课程设置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并不止步于课堂教学。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搭建多元化校园活动平台,将口语课程与校园活动相融合。如开展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脱口秀等各类竞技型言语类比赛。这类比赛既可在班级范围开展也可在全校范围开展,获胜者除了奖品和奖章外;还可记入口语课程实践成绩中,从竞争性和成就感上提高学生对于口语学习的兴趣。

(三)口语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相融合,展示专业技能成果

从2013年起,教育部发起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已获得了广大职业院校的重视,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甚至影响到专业及至学校的招生情况。随着大众对于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度越来越高,学生对于此类大赛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然而,据调查在全国举办的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工科类比赛项目几乎占去90%,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说,对职业技能大赛是“满怀报国心,却无处投门”。如今,作为口语课程重要支撑的语言类竞赛以其外在的直接展示性为特征,可以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与语言理解相结合,以演讲、诵读、现场答问、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比赛形式展现,将弥补文科类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上的空缺,从而让文科类学生也能在专业平台上一展其专业技能成果。

(四)口语课程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彰显职业性现实效益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职业性体现,作为职业性外在展示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更需要进入特定的职业平台进行实践和操作。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营销不仅是夸夸其谈,从业者还应根据不同的语境改变自己的口语策略。一名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也许就会出现在课堂中应变自如,进入销售现场却呆若木鸡的情况。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在口语训练中缺乏企业平台实践环节。高职语文的口语课程设置应至少规划占比总课时的10%~15%的企业实践环节,真正做到变“先讲授、后实践、再总结”为“边讲授、边实践、边总结”,让口语课程实现课堂与现实的有效接轨。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完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作为突破口的口语课程建设与拓展,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内外有机融合为手段,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内化语言理解力、文字分析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让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更彰显其职业特征。

猜你喜欢

普通话表达能力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