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子家训》的传统美德思想和时代价值

2019-12-27周虹云林元昌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朱子朱熹传统美德

周虹云,林元昌

(1.福建商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2.武夷学院 统战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3.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如果丢了这个根,丢了这个魂,中华民族就没有根基。”中华传统美德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如果丢掉传统美德就是丢掉了中国人的道德之根,丢掉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在众多传统文化经典中,《朱子家训》千古传诵,是一本“以一当十,含金量高”[1]的家教经典,它在睦亲齐家、重德修身、待人处世等方面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资源十分丰富,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对于当今加强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引领公民“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1];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朱子家训》是朱熹关于传统美德的重要著作

家训又称庭训,或称家规、家戒、家法、家范、家诰等,主要是指家族中的长辈、族长对子孙辈或族人的教导与训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训文化十分发达、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吕氏家训》《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扈氏家训》《袁氏家训》等,这些家训对于维系传统家族秩序和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朱熹在家教方面的建树颇丰,主要体现在其有关的著述中,如《朱子家训》《童蒙须知》《家礼》《小学》《古今家祭礼》《家政》等。《朱子家训》又名《紫阳朱子家训》最早收录在明代朱培所编辑的《文公大全集补遗》卷八文集中,最初一直作为家族内部文献收录在《朱氏宗谱》之中,在朱氏家族内部流传。后来朱熹后人认为:“这么好的东西绝不能朱家独享,它应该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共享,所以才公之于世。”[2]朱熹写成《朱子家训》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当时金兵南侵,辽金对峙,南宋江山岌岌可危,而统治者却偏安于江南一隅,妥协投降、苟且求和。一批知识分子对此忧心忡忡、悲愤不已,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急于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们试图从儒家道德层面上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道德的重建和精神信念的再造,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朱熹,重新对儒家思想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以其毕生精力,孜孜以求,最终集儒学之大成,形成了系统而宏大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学以致用,以教育为途径,一生不遗余力地在福建等地勤勉致学、创办书院、讲经授徒、著书立学,弘扬理学,以实现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大同社会的抱负。而著书立学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他一生著作颇丰,有104卷文集、200多卷撰书、104卷言论问答等。对此全祖望在《宋元学案》高度评价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朱子家训》就是以其理学思想为主导,将理论研究与生活感悟结合,将对儒家的传承与社会现实结合写成的,是他理学核心思想在家教方面的集中体现。《朱子家训》虽然只有317字,却将理学思想一以贯之,精准地体现了朱子的理学思想,并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传递出非常深刻的儒家修身齐家的道理,即“人之为人的最基本哲学信条,划出了一条做人的底线”[2]。在《朱子家训》中,朱熹阐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表明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师友之间的伦理关系,指出仁、忠、慈、孝、友、恭、礼、信十种道德准则,明确了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体现了分清善恶,正确处世、构建和睦家庭的理想。《朱子家训》因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家的春秋精义,特别是它在睦亲齐家、重德修身、待人处世等方面,涵盖面广泛,涉及修身、仁爱、明礼、诚信、忠孝、贵和、孝悌、律己、宽容、改过、淡泊、友善、尚贤、舍己、助人等诸多儒家伦理道德。“自它被公之于世,短短的二十余年,迅速地被社会认同、接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2],被称为“中国人的人生法典”[3]。其中它所倡导的父慈子孝、父和妇柔、以和为贵、尊老爱幼等家庭伦理美德以及成人之美、扶贫济危、大公无私、崇礼尚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传统伦理道德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因此,可以说《朱子家训》就是一部朱熹关于传统美德的重要著作,挖掘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我们当今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挖掘《朱子家训》中的家庭伦理美德资源

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构建起博大而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几千年来,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家庭生活。在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把家庭成员关系的协调、家庭生活的和谐看得很重,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认为先“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朱子家训》中朱熹提出“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就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朱熹从传统儒家伦理的“仁、义、礼、智、信”出发,以“慈、教、孝、友、恭、和、柔”明确了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此构建和睦的理想家庭。

(一)“教子有方”的家庭伦理美德——家庭和谐之方

要使家庭和谐,朱熹在《朱子家训》首先提出“父所贵者慈也”,要求父母首先要做到 “慈”。所谓的“慈”,就是要尽职尽责地教育好子女,对子女不仅要爱、还要关爱,因此他在《朱子家训》教导说“子孙不可不教”,关爱子女就要对之有所“教”,这种负责任的关爱才是所谓的“慈”,才是“至善的爱”。怎么“教”呢?他在《朱子家训》中提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就是要进行“诗教”与“礼教”,即阅读儒家经典,知晓礼仪法度和社会道德规范。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朱熹认为使子女立身,不仅知书还要达礼,使其内外兼修,不仅掌握文化知识和生存的技能,还要提高人格修养,懂得如何做人。《礼记·经解》上说:“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十分重视儒家所倡导的诗教。同样,也十分重视礼教,他说“礼仪不可不知”,他先后编纂了《古今家祭礼》《祭礼》《家礼》等,认为礼仪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由此可见朱熹把对家人精神品德修养的教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家训》中教导他们“斯文不可不敬”,要求子孙们要做敬畏传统文化、尊重有文化的人,做有社会责任心的有用之才。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富足,有些家长,就一味地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要,让孩子应有尽有,认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助长了他们贪图享乐的物质欲望,消磨了吃苦耐劳的意志,使其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回报,物质上的极度满足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度匮乏,正所谓“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3]。林则徐说:“我儿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易增其过;我儿胜似我,要钱做什么?贤而多钱,易损其志。”[4]物质上的极度满足不仅“易损其志”还会“易增其过”,如果父母培养出的都是这样一批“无志”而“多过”的“精神上的乞丐”[3],势必会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该提倡朱熹所提倡的“父所贵者慈也”的家教伦理美德,多从精神方面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培养其美德,教导其如何做“人”,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社会责任心”的有用之才。[3]

(二)“遵从孝道”的家庭伦理美德——家庭和谐之本

要使家庭和睦,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子之所贵者,孝也”,首先要求子女要遵从孝道。孝道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功能,被认为是“百善之先”“百行之先”,是道德仁义之本。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孟子说:“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孔子弟子子由说:“孝悌有者,其为人之本也。”“孝”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维护家庭社会稳定的基础。《孝经》中说:“子曰:教民亲者,莫大于孝”,“孝子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就是说做到孝,儿女们不仅爱父母,还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们的人格,要顺从他们的意愿,使他们感到有尊严,有价值。其次要赡养父母,赡养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必须承担的义务,是最基本的孝道。朱熹在上述儒家孝道传统伦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孝道,“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食未足为孝也。”[4]他认为,对父母的孝关键是在精神上使他们感到舒心,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最重要,要做到和颜润色,使他们心情舒畅。可见朱熹把儒家孝道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上,即“悦亲”,认为这才是真孝,是孝的核心所在。而在现代社会,能做到“悦亲”的并不多,孝道出现一些缺失,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子女以忙为借口,以为给父母塞些钱就尽了孝道,长期不探望老人,冷落他们,致使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在平时相处中对父母不耐烦,不尊敬、粗暴地顶撞,把父母的呵护与养育当做理所当然,不知感恩。古有“百里负水”“臥冰求鲤”“扼虎救父”等二十四孝故事,代代相传,孝道这一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百善孝为先”,父母养育了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应该珍惜与感谢的人,对父母要做到朱熹倡导的“悦亲”,才能促进和谐,当代年轻人,要弘扬孝道这一家庭伦理美德,努力营造和谐的家风,学会感恩和担当。

(三)“夫和妇柔”家庭伦理美德——家庭和谐之重

要使家庭和睦,朱熹在《朱子家训》提出“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在一夫一妻的传统社会,夫妻关系被认为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和基石,是儒家五伦之始,夫妻和谐是人伦之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而夫妻和谐的关键,朱熹认为是“夫和妇柔”,就是丈夫对待妻子态度温和,妻子对待丈夫性情温柔。为此要做到相互尊重,相敬如宾、琴瑟和谐,同甘共苦、忠于感情。只有“夫和妇柔”,才能相亲相爱,共同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对家庭负责,共同撑起一个家。“夫和妇柔”的家庭伦理美德对于目前离婚率持续上升的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目前社会离婚率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人家庭伦理观念淡薄,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自私自利,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由个人本位替代了家庭本位。离婚率的上升势必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单亲家庭不断增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成长和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必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旺”的道理,亘古不变,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传统家庭伦理美德,是当今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国家持续稳步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要忠实地继承和大力弘扬。

三、弘扬《朱子家训》蕴涵的优秀传统美德思想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孝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并且认为道德修身如同“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可见他十分重视对子孙们德行的教育。儒家伦理重德修身,《大学》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并且认为“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修身才能家齐、治国,平天下。朱熹继承了儒家伦理这一核心,在《朱子家训》中,他对子孙们提出了许多道德行为和修身养性的要求,教育他们要重德修身。重德修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承几千年,历史上无论明君贤丞还是仁人志士无不倡导为人先修身立德,正人先正己。这一传统美德,对于当今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发展都要把修身放在首位。

(一)克己修身——严以律己以修炼品德

1.忠于职守、勇于担当

严以律己就是以严格的态度约束自己以修炼自己的品格,在《朱子家训》中,朱熹一开篇就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明确了每个人针对自己的角色所应担当的责任及所应遵循的基本修养。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对师要礼,对朋友要信”。在每个身份冠以“贵”字,表明“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不仅是品德,也是修养,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当担的精神,需要以严格的态度不断修炼才会具备。我们每个人在家庭、在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职责,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底线”[3]。领导要关爱下属,承担领导的责任;下属要忠于职守、履行责任;父母要关爱子女成长,培养他们成才;子女要孝顺父母,承担起赡养的职责;兄弟姐妹相互尊敬,互相帮扶;丈夫要和善地对待妻子,承担起一家之长的责任;妻子要温柔对待丈夫和子女;学生要恭敬有礼地对待自己的老师;朋友之间要讲求信用。如果每个人都能严格自律,扮演自己的角色,恪尽职守,并不断地修炼,达到“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的品德修养,家庭、社会才会稳定和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多次中强调要 “加强责任意识,勇于当担”。“勇于担当精神”是我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品质,是历史的传承,是人民的期望、改革的要求、大国的责任,更是“实现中国梦”,“构建人类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5]的时代要求。因此不仅是党员干部,每一个普通公民,也不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发扬敬业爱岗的美德,增强责任意识,严以律己,恪尽职守,勇于当担,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无愧时代赋予的我们的职责与要求。

2.与人为善,积善成德

在《朱子家训》中,朱熹教育子孙努力行善事,做到:“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人有善,则扬之”“僮仆不可不恤”“患难不可不扶”“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遇合理之事则从”。这些儒家伦理的“善行之道”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成人之美、扶危济困、大公无私、崇礼尚德”的优秀传统美德思想。朱熹教育家人通过这些行善之举来修炼自己的品行,提高道德修养,他还教育子孙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事再小也要努力去做,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高尚的品德是通过做小善一点点积累而成的,“圣心”就是儒家的“至善”,修身要从小善做起,要多做并要持之以恒,不断地积累,这是修炼自己品行的必经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至善”。在传统社会,君子都非常重视“善”。孔子曾说:“见善如不及。”明代文学家方孝孺在他所著《柱铭》中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儒家认为,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自我修炼的过程。“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6]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朱熹从儒家伦理出发教育家人的这些“善行之道”,都是我们现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所积极倡导的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每个人发扬这些传统美德,以善良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诚待人;并明善理,守善道、行善义、守公德,人人争做有道德的公民,共建一个有道德的、和谐的社会。

3.勿行恶事,积恶成怨

《国语》中有句谚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其意思是从善难,从恶易。朱熹教育子孙绝不能做恶事,他在《朱子家训》中提出:“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不义之财勿取”“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就是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妒贤嫉能、不取不义之财、不因私愤而暴力伤人、不违背礼仪而任意伤害生命。要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人才、遵从礼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6]因此朱熹教育家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事再小也绝不能做,因为积小恶会成大恶,就会“积恶成怨”,就会连累后代,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当今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但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讲诚信、欺骗欺诈、腐化堕落、见利忘义、假公济私等,如不加以重视和治理,对社会风气势必造成恶劣的影响,人民就会怨声载道,因此我们每个人应当用朱熹教育子孙勿行恶事进行自我反思、修己正身。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从克己修身做起。

总之,在《朱子家训》中朱熹从如何正确处世;如何正确对待善恶、对待利益、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等多方面给家人提出要求,倡导重德修身,这些修己正身之道都是我们当今所倡导的优秀传统美德思想,可视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宝。

(二)有容乃大——宽以待人以提升修养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教育家人“人有小过,含容而忽之”就是对待别人的小错误,要包容,要原谅,不要苛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7]孔子认为“恕”是为人处世终身奉行的原则。“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6]儒家伦理把宽容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作为衡量君子品德休养的标准。宽容常常与乐观、进取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代代传承,成为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传统美德和重要原则。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以宽容为表,为世人称颂。秦穆公失马得士、孟尝君宽容冯媛赢美名、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就大业、司马迁忍辱含垢作史记,还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仁义胡同、负荆请罪等佳话,宽容是宽广的胸怀,是豁达,是气度。但绝不能一味地宽容,应该怎样做?朱熹在《朱子家训》告诉家人“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安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人有恶,则掩之”,就是不背后说三道四去议论他人的错误,不去传播他人的错误,更不能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较,来炫耀自己;对于那些仇恨、抱怨自己的人不要耿耿于怀,要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就是对待犯错误的人,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多站在犯错误人的立场与角度,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尽量不去伤害他的自尊,本着帮助他的态度去讲道理,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他。这样的宽容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达到更高的境界,充满了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体现出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核心理念。“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不很难,而难在改正过错,如果有人能够不计前嫌并且真诚地、充满善意地帮助你改正错误,这样的人就是儒家所谓的能够厚德载物、心胸宽广的真“君子”,朱熹希望家人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提升修养,做到这一点。朱熹对待错误的处世之道充满人生智慧,哲理深刻而隽永,是我们现代人处世的法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了宽容,就学会了处世。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复杂,更需要宽容。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轻松与快乐;宽容是一种美德,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高尚与修养;宽容是一种智慧,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尊重与友谊。

朱熹作为福建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所创立的“朱子学”成为福建文化的标志,“朱子文化”作为福建最具原创性和具有优势的历史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作为朱子文化发祥地与传播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文优势、文化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以《朱子家训》这本“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家教经典作为文化软实力,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思想,担当起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光荣使命,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福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朱子朱熹传统美德
小金鱼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多肉
助人为乐的小牛
春日
做人美德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