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2-27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吡格血脂胰岛素

郭 红

(汉中市人民医院内分泌肾病科,陕西汉中72300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出现明显攀升趋势。我国DM患者已达到9240万,其中90%以上为2型DM(T2DM)。目前,T2DM血糖(Glu)控制达标率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孙飞等[1]报道,陕西5所三甲医院门前所用治疗模式及所选治疗药物密切相关。临床实践发现,部分T2DM患者已接受胰岛素治疗,且所用剂量较大,但血糖并未得到很好控制,反而是体重迅速增长。如何使T2DM患者Glu控制达标,同时不会造成体重的重大变化值得广大医患者关注。本研究就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在T2DM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入院接受治疗,且符合T2DM诊断标准[2]的患者112例。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意识清晰,均能积极配合治疗者;服用降糖药物效果较差者。同时符合排除标准:1型DM者;妊娠者;心、肝、肺功能严重障碍者;并发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肾病者。采用随机信封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0~80岁,平均(58.857.72)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23.852.66)kg/m2;病程3~11年,平均(6.462.27)年。观察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30~79岁,平均(58.337.91)岁;平均BMI(23.612.73)kg/m2;病程3~11年,平均(6.812.3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BM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研究。患者均自愿参与此项研究,且在医护人员协助下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进行控Glu治疗: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00071)餐前皮下推注,初始剂量为0.4~0.5 U/(kg·d),之后依据患者血糖水平增减,最大剂量为2 U/(kg·d);吡格列酮(国药准字J20140082)于餐前0.5 h口服,首次剂量为15 mg/(次·d),之后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45 mg/(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实施Glu控制治疗: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00037)初始剂量为0.4~0.5U/(kg·d),之后依据患者Glu水平增减,最大剂量2 U/(kg·d);吡格列酮剂量及用法同对照组。Glu控制目标为:三餐前及睡前指尖Glu达到4.4~7.0 mmol/L。

1.3 观察指标

①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Glu达标后三餐前、三餐后2 h Glu、22∶00、2∶00各时间段指尖Glu值,计算量组8个时间段Glu标准差、最大波动幅度(LAGE)及餐后餐后波动幅度(PPGE),其中LAGE=Glu最大值-最小值;PPGE为三餐后Glu分别与三餐前Glu绝对值的平均值;②记录患者Glu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平均住院时间;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④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指尖Glu低于3.9 mmol/L为低Glu。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及达标后Glu波动情况

治疗前2组8个时间段Glu标准差、LAGE及PPEG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糖达标后,2组8个时间段Glu标准差、LAGE及PPEG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6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达标后Glu波动情况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对照组比,#P<0.05

2.2 Glu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及住院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lu达标所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胰岛素日用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901,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Glu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及平均住院时间

注:与对照组比,*P<0.05

2.3 血脂水平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指标HDL-C、LDL-C及TG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HDL-C水平出现小幅度上升,且对照组水平略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LDL-C及TG水平出现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tL=3.2339,tT=2.3434,*P<0.05;与对照组比,tL=2.1651,tT=1.1717,#P<0.05

2.4 安全性分析

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症状,1例浮肿,8例低血糖,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4%;观察组仅1例局部瘙痒、2例低血糖发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76,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P<0.05

3 讨论

T2MD是多种原因诱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还会引发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T2MD病情发展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功能衰竭两个重要环节[3]。餐后高Glu及Glu波动均是影响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Glu过度漂移会加快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4]。因此补充必要胰岛素、改善胰岛—细胞功能、调控机体Glu代谢,对于患者病情缓解,并发症减少意义重大。T2MD临床治疗首先考虑服用降糖药物调控Glu,然部分患者服用降糖药物效果较差,需注射胰岛素实施治疗。

吡格列酮一种可通过活化机体内糖脂代谢类基因,从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有效逆转胰岛素抵抗的增敏剂。研究发现,该药物可有效控制DM患者IBM、空腹Glu、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TG及脂肪炎症因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是控制Glu的良好药物[5]。刘亚军等[6]指出,吡格列酮可减少患者体内脂肪量,调节脂肪代谢活性。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在结构域功能方面与天然胰岛素完全相同的基因工程产物。研究发现,该胰岛素可显著降低患者Glu水平,减轻血糖波动,且安全性较好[7],但其起效相对较慢,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长。门冬胰岛素是由门冬氨酸代谢28位氨基酸而合成的新型药物,高秀艳[8]研究发现,该类胰岛素在调控Glu,降低并发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生物合成类胰岛素,且药物吸收快。安全性方面,以往研究指出,两种胰岛素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本研究结果同样显示,两组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浮肿、局部瘙痒及低血糖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门冬胰岛素安全性更高。

本研究结果发现,Glu达标后,观察组8个时间段Glu标准差、LAGE及PPE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达标所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胰岛素日用量明显减少。提示,吡格列酮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在控制Glu波动性、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率方面明显优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8]。分析原因可能是后者需餐前0.5~1h内使用,患者使用时间波动较大,影响了Glu控制效果;而门冬胰岛素吸收快,患者在用餐前10min左右使用即可,使用时间要求低,因而可更好调控Glu波动,提高治疗效率,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缩短治疗时间。此外,血脂代谢异常在T2MD病情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孙飞等[1]研究发现,病程及高LDL-C是影响血糖达标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改善机体血脂代谢状态也是治疗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LDL-C及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可更好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分析原因,高Glu不仅对胰岛—细胞多产生的毒性,同时会促进富含TG的载脂蛋白合成、分泌,而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联合使用具有更好的调控Glu功效,因而通过抑制富含TG的载脂蛋白含量,从而调控脂质代谢。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与门冬胰岛素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Glu,减少Glu波动,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脂代谢,且安全性高,是治疗T2MD的良好方案。

猜你喜欢

吡格血脂胰岛素
调节血脂要靠有氧运动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玉液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胰岛素种类那么多,别再傻傻分不清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